首頁/ 情感/ 正文

《海邊小屋》的梅·薩藤用一本“公開”日記訴說著對死亡的恐懼

一直以來,我個人都特別喜歡回憶錄及日記體的書籍,沙沙作響的紙張,配上一段段或生動、或壓抑的內心獨白,彷佛置身於一個孤獨的影院。

這種文字給我帶來的力量很難言說,讀他們的一字一句,就像是他們在向你講述自己階段性的經歷,娓娓道來之餘又會覺得真實到讓你不敢相信。

繼《獨居日記》出版之後,作者梅·薩藤在朋友朱利安·赫胥黎夫婦的勸說下搬離了納爾遜,並租住了他們的一棟海邊小屋,這就是本書的起源。

《海邊小屋》的梅·薩藤用一本“公開”日記訴說著對死亡的恐懼

作者將原本納爾遜的房子賣給了一對年輕夫婦,自己也開始為裝點海邊那幢小屋而忙碌起來。

她原本是希望在這幢小屋內可以寫出一些不同於《獨居日記》那種論調的文字,畢竟之前的日記中記載的大多都是悲傷的故事。

而當我們看過本書中的經歷後,也會不自覺地為作者感嘆,其美好的願望終究還有些撲了空,此時的她在這裡先後經歷了好友朱迪的貓咪安樂死、幾位好友在同一時間段內相繼辭世、以及這些重大打擊令她遲遲無法迴歸正常生活等。

《海邊小屋》的梅·薩藤用一本“公開”日記訴說著對死亡的恐懼

這些意外事件的出現給作者帶來的打擊是誰都無法提前預知的,包括她自己。所以日記中多有悲傷、愁緒也就不難理解了。

01、一隻貓咪的離世,足以成全一段悲傷

關於好友朱迪的貓咪之死一事出現在文章開篇處,之所以需要提及它,是因為好友朱迪住進了養老院,因此她的貓咪一直在被作者梅·薩藤照看。

但這隻貓咪就在1974年11月初卻因長期不吃不喝而虛弱至極,看病吃藥早已無濟於事。

最後作者不得不選擇讓它安樂死。在文中這幾個字沒有出現,也是因為作者實在不想提及到這一決定。

《海邊小屋》的梅·薩藤用一本“公開”日記訴說著對死亡的恐懼

當然我們在日記中也會看到她在努力地調整自己的狀態,以及做一些日常的反思。這一切其實對於一個62歲的獨居老人來說,都是非常非常艱難的。

不過當我們完全體會到她生活的痛楚、發自內心的釋然及歡樂後,我也相信一定會有讀者由衷地羨慕這樣的狀態。

為什麼這樣說呢?雖說她年事已高,但依然會因為自己忙於瑣事而無暇抽身坐下來寫日記而感到懊惱及焦躁;

她會為了幫去世的朋友梳理出一套可以留給出版的詩歌作品作為其後代人的念想,而不辭辛苦地去翻看這些老舊的字跡;

《海邊小屋》的梅·薩藤用一本“公開”日記訴說著對死亡的恐懼

她會因為害怕布蘭波(作者自己養的貓咪)傷害她叼回來的小兔子而半夜披上外套開車把小兔子送出去。

02、獨居+老人,日記是最好的陪伴

仔細想想,她內心雖然常常感到焦慮、痛苦,但其起因卻都是因為她內心的柔軟和善良。

我們不能否認長期獨居給人們帶來的後遺症就是既需要自己獨處的時間,又非常珍惜每一段人際關係。

然而她的朋友卻未必和她有同樣的認知、想法及感受。這一點才是最讓人難過的。

《海邊小屋》的梅·薩藤用一本“公開”日記訴說著對死亡的恐懼

比如她在日記中提到的住在養老院的朋友朱迪,每一次朱迪來她這,都會令她感到力不從心。

朱迪會在幫她除菜園裡的草時把生菜除掉,還會在遛狗後走錯路而惹怒一戶養著警犬的鄰居,還會在作者向其傾訴時,完全心不在焉。

這足以令作者感到深深的傷害及孤獨。這種感受,我雖然不能完全理解,但也可以循著她日記中提到的內容去體會一番。

一個人自己生活久了,大概唯一能夠理解她的就是自己的日記了。在這可以毫無保留地書寫自己的情緒、感受和想法。

《海邊小屋》的梅·薩藤用一本“公開”日記訴說著對死亡的恐懼

但面對一個實實在在的偶爾才會見面的朋友,這些細碎的東西要怎麼開口呢?或者說說多少合適呢?

再說將負面情緒一股腦地傳遞給老朋友,算是一種負責任的做法嗎?

03、內心的矛盾,可以說非常真實了

如果不是因為我個人非常喜歡讀梅·薩藤的日記,我想我是沒有機會了解上了年紀的人內心的真正情感訴求的。因為這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軌跡和待辦清單,根本無暇抽出大把時間去傾聽一位老人的內心世界。

同時就算你想聽,憑他們隱忍的一輩子的習慣也未必會願意把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想法說與你聽。更多的聊天內容都只是一些反覆重複的家長裡短及他們年輕時候的高光時刻。

《海邊小屋》的梅·薩藤用一本“公開”日記訴說著對死亡的恐懼

一個真正在意自己、且活在當下的人才會關注自己的想法、感受、情緒及情感,而我們面對的大多數老人都是活在過去的。

在常規狀態下的作者每天都會陪塔瑪斯(一條喜樂蒂牧羊犬,它在未出生前就被作者預定了,並在馴化後一併帶去海邊小屋)去散步,下午會和塔馬斯及貓咪一起吹吹風或曬曬太陽,偶爾會在家中見見老朋友們。

每星期會開車出去購物一次,其餘的瑣碎時間會用來讀書、看看朋友出版的詩歌、有時會不定期去出席一些演講活動等等。這些再平常不過的時刻就構成了她的日常。

雖然她自己內心對此感到非常矛盾,一方面她特別希望自己能將整塊時間用於寫作(即記日記),一方面她又渴望去接觸大自然、渴望和朋友相聚。

《海邊小屋》的梅·薩藤用一本“公開”日記訴說著對死亡的恐懼

最終她也會多次因為把時間都花在了打理花園、做家務及招待朋友上,導致擠不出完整的寫作時間,而感到不悅,只不過這就是她的真實生活,她無法徹底擺脫或處理好這些給她帶來焦慮的事務。

因為她需要社交,也需要打理花園、菜園來充實自己屋外的生活體驗,同時她的身體也能得到一些常規的鍛鍊。

04、綻放VS枯萎

在她為數不多的、能夠呈現出平靜內心的日記中,她提到“晚上七點半就上床了(整整忙了一天),很愜意地躺在床上,旁邊大花瓶裡插著一大把作為生日禮物送來的粉紅色玫瑰花,塔瑪斯和布蘭波同在床上……整個這一年來我感到時間上斷斷續續。太多不幸的死亡訊息使人難以承受,我想從現在起,我必須少接受外面演講的邀請。即便是一次外出演講也會把我認為是真正生活的空間佔去很多。‘與社會接觸’,那正是我可以拒絕的”

透過這段日記我們可以看出,作者之所以會一直處於忙忙碌碌的狀態中,也是在追尋著一種持續的生命力,以此來促進自己生活中的生機。

就像每天打理菜園和花園時,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她可以感受到自己用雙手在創造著生命的力量。這也是為什麼她需要、也必須要在社交生活和獨居生活中持續尋找著平衡感的原因。

《海邊小屋》的梅·薩藤用一本“公開”日記訴說著對死亡的恐懼

看著作者記錄著天氣、心情、事件、看法、情緒、感受、對自己及身邊的人抱有的幻想或是期望,對種種意外事件的無奈或是跳腳,這些極其寫實、極其生活化的內容,著實讓我感慨萬千。

首先頭腦清醒的作者也算是年事已高,她的朋友有些已經90多歲了,所以哪怕是在短時間內接連經歷朋友們過世的訊息,在旁人看來,也是正常的,只是在情緒上,她不會像年輕人一樣快速進行自我修復。因為她知道這件事遲早也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試想一個30歲的人和一個60歲的人,同時面臨好友去世的訊息,誰內心承受的壓力和恐懼會更大呢?毫無疑問,一定是後者。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覺到上了年紀的人,會很容易情緒化,鑽牛角尖,失眠,或是因為其他心理原因而造成一些生理上的疾病。這一切的根源都因為他們正在走向人生的終點。

《海邊小屋》的梅·薩藤用一本“公開”日記訴說著對死亡的恐懼

這一點,我們在日常溝通中,似乎永遠都避而不談,但是不談論死亡,不代表它就不存在。

這和30+、40+的人面對剛開始有白髮、長皺紋的那種困惑完全不同,我們常說“無知者無畏”,但是一直陷在不自知的無畏中真的好嗎?

05、如此清醒,讓人動容

前幾年我不太敢看那些離我特別遙遠的經歷,並不是因為它們太遙遠,而是我會有種恐懼感,我會害怕看到一些自己不太敢接受的現實。比如生老病死這類的書籍。

而最近在讀這本《海邊小屋》時,我卻倍感親切,看到一篇篇如此真實、頗具畫面感的日記時,有那麼一瞬間,我會恍惚,我會覺得她就是我的一個上了年紀的朋友。

她賣掉了納爾遜的房子,但是內心的歸屬卻依然停留在那裡,她託納爾遜的朋友在那為自己安置好了墓地。

她在日記中也寫道她希望趁著自己健康的時候能儘可能高效地完成自己手頭的各種雜事,因為她就不會在去世後給身邊的人添太多麻煩。

《海邊小屋》的梅·薩藤用一本“公開”日記訴說著對死亡的恐懼

她真誠地把一切都寫在了日記裡,而我們作為讀者的幸運之處,就是我們能夠感受到這個敏感脆弱的形象。

自從看過梅·薩藤的日記體書籍後,我也開始把日記又重新撿起來了,記日記本身就是有治癒效果的。

因為每個人都有表達內心情緒及感受的需求,也是一種自我觀察、反思的良方。

很多哲人都會將“如何優雅地接近及面對死亡”當作一項嚴肅的課題去研究,而我們作為普通人,不必活得那麼透徹,但也不至於把變老和死亡這類話題完全遮蔽掉,畢竟這是每個人躲不過去的“一遭”。

你呢?你有記日記的習慣嗎?如果有,你的日記裡都會在記錄些什麼呢?可以和我簡單分享一下嗎?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