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遙遠的鄉愁》:歷經滄桑,不論如何感嘆,但畢竟我們已不再年輕

《遙遠的鄉愁》之196

“穿大鞋、放大屁、光腳丫子、走沙地”,是中國人嚮往的人生“四大痛快”。

但是,中國的農民,卻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痛快過。

看著金燦燦的小麥堆滿糧倉,看著一桶桶的衛生油擺在家裡,看著口袋裡的錢包逐漸鼓起來,農民的生活,開始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醜妻、薄地、破棉襖”,也一直是中國農民幾千年的嚮往。

《遙遠的鄉愁》:歷經滄桑,不論如何感嘆,但畢竟我們已不再年輕

只是,自從聯產承包後,中國農民之前的破棉襖不見了,換成了全部是柔軟新棉花的棉襖和羽絨服;

各式新衣服穿戴在了大人、孩子們的身上;

家用電器不斷擺到亮堂堂的正屋裡;

一座座土坯房冒著灰塵被拆掉,一座座紅磚房拔地而起;

過年的鞭炮聲,從稀疏的三兩聲,到徹夜不息……

“要不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哪來這樣的好日子!”

看著家家圈裡膘肥體壯的牛羊,中國的農民踏實了,脊樑骨也挺得更直了。

盼望了多年的好日子,終於到來了。

《遙遠的鄉愁》:歷經滄桑,不論如何感嘆,但畢竟我們已不再年輕

乙未年深冬,回到故里的時候,看到村子裡還是低矮的房屋,偶爾有幾座老房子還坍塌了。

院裡的叔叔說:“現在村裡的老房子,都很少有人居住了。有的年輕人,在村邊新建了磚房;但更多的年輕人,卻是去城裡買樓了。”

“怎麼會在城裡買樓?”

面對我的疑惑,叔叔說:“和恁同齡相當的這一代人,基本上都騰出時間去外出掙錢了;而下一代的孩子,很多都去城裡發展,所以房子就買在城市裡。城裡購物便利、生活方便,下面的孩子讀書教育質量還高。”

之前,附近的村裡基本上都有小學,鎮裡也有中學。

《遙遠的鄉愁》:歷經滄桑,不論如何感嘆,但畢竟我們已不再年輕

但現在,很多村裡的小學都已經撤併,;連我們鎮上的中學;撤併到了其他鄉鎮。

“年輕人都去城裡掙錢和工作,連孩子都帶去城裡讀書,在老家裡上學的孩子就少了很多。”

叔叔說,就連當初跟在我屁股後面、拖著鼻涕玩的一幫兄弟們,很多也在城裡買了樓。

現在,我們這個村子裡,至少1700人去城市裡了。

城市裡至少有1000套樓房,都是我們村裡的人買的。

《遙遠的鄉愁》:歷經滄桑,不論如何感嘆,但畢竟我們已不再年輕

面對我的驚奇,叔叔指著不遠處一棟棟新建的漂亮樓群說:“在城鎮化推廣的程序中,這個村子率先拆掉了老村子,統一新建了樓房,騰出了大片的土地進行流轉。而住進樓裡的村民,冬天裡都還用上了地暖,屋裡暖和著呢。”

農村的孩子都去城裡買樓、農村的城鎮化建設逐步加快,這些發生在農村的新變化真是讓我很驚詫。

“不久的將來,咱們這個老村子,怕是也不存在了。咱們可能在家門口,都會住上樓房呢。”

叔叔的話語裡,充滿了憧憬和自信。

《遙遠的鄉愁》:歷經滄桑,不論如何感嘆,但畢竟我們已不再年輕

在叔叔的院子裡,我沒有看到離開前的成群的牛驢,叔叔笑著說:“現在轉遍三五個村子,都怕是找不到一頭牛了。現在農業機械化程度高了,所有的耕種收穫都是用機械,誰還養牲畜啊!”

叔叔介紹,現在麥收和秋收的時候,大型收割機幫著收割完了莊稼。

秸稈還田後,很多人家直接在地頭,就將麥粒和玉米穗賣了,連晾曬和往家裡拉的功夫都節省了。

有些想賣點高價的人家,才將糧食拉回來晾曬了,待價而沽。

“這些年風調雨順,每年、每季的收成都超過一千斤。每年,每畝地的收入都超過一噸了。以前在生產隊的時候,誰要說一畝地能收成一噸的糧食,怕就要被人家說成是瘋子。但事實上,現在就是這樣高的收成。”

《遙遠的鄉愁》:歷經滄桑,不論如何感嘆,但畢竟我們已不再年輕

時間成就經典,歲月鑄造永恆。

時下,農業機械化程度高了,當初的場院再也沒人用了。

那些排叉、地排車、木鍁等等的農具,也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現在種地多輕鬆啊,平時農忙的時候,我就回去忙兩天,其餘的時間就在城裡的樓房裡喝茶、看看電視,接送小孫子上學。偶爾,還和城裡的老人們搞點娛樂什麼的。”

另一位在城裡定居的叔叔說:“現在的很多農民,都是大部分在城裡休閒、看孫子,農忙的時候回去農村忙兩天。這,就是現在農民的生活。”

《遙遠的鄉愁》:歷經滄桑,不論如何感嘆,但畢竟我們已不再年輕

所謂歲月靜好,就是陪親人喝一杯淡茶。

其實,60後的一代,已經跨過了50歲大關,告別了曾經的風華歲月;歷經滄桑,不論我們如何感嘆,我們已不再年輕……

尷尬的60後,依然不失自我;無奈的60後,依然不甘平凡;辛苦的60後,依然不怕吃苦;過五的60後,依然不忘初心;致那些60後,依然熱淚盈眶。

到了這個年齡的群體,已經明白了很多道理:記住別人的好處,叫感恩;忘記別人的不好,叫寬容。懂得感恩和寬容的人,才會生活得非常快樂!

《遙遠的鄉愁》:歷經滄桑,不論如何感嘆,但畢竟我們已不再年輕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