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諷齊威王納諫事件是怎麼回事?諷齊威王納諫事件是真的嗎?

鄒忌是戰國時期齊國的大臣,因長相俊美、忠誠善言聞名。其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逸聞便是人們耳熟能詳的“諷齊威王納諫”事件。大意是鄒忌為了刺痛沉浸在阿諛奉承之中的齊威王而現身說法,自稱曾在妻妾的矇蔽和吹捧下,以齊國第一美男子自居。直到遇上城北徐公,方自慚形穢,如夢初醒。齊威王欣賞他的率真敢言,於是許之以齊國國相,封成侯。齊威王本人也開始明辨是非,勵精圖治,史稱“戰勝於朝廷”,最終成為一代賢王。是以君臣二人俱傳為佳話。

諷齊威王納諫事件是怎麼回事?諷齊威王納諫事件是真的嗎?

在後世託名古人所杜撰的《戰國策-齊策》的記載裡,像這樣讚美鄒忌的陳述還有很多,形式各異,意義相仿。皆稱成侯鄒忌除弊革新,選才任能,懲惡揚善,使得齊國內部朝不藏奸,野無遺賢。鄒忌的民間形象,在此也一般被定性成忠君愛國、風度翩翩的誠摯君子。

諷齊威王納諫事件是怎麼回事?諷齊威王納諫事件是真的嗎?

然而直言敢諫和見微知著並不是鄒忌性情的全部。作為聽命齊王,節制內外的宮廷權臣,他的政治面目是複雜的,有時候也不可避免的要做一些難以見光的醜事與惡事,為世人詬病。據傳鄒忌得勢後,長袖善舞八面玲瓏,和文武百官的關係處理得都算不錯,但不知什麼原因,他與貴為宗室的大將田忌卻鬧得非常僵。以至於後來鄒忌趁著趙國向齊求救的機會,提議讓田忌帶兵去對抗當時的霸主魏國,打算借刀殺人,除去這個仇敵。接下來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齊軍在田忌和孫臏這對黃金搭檔的帶領下,接連取得對魏國的勝利。最後誘敵深入,在馬陵殲滅了魏將龐涓率領的重兵集團,魏國太子被俘,龐涓自殺身亡。田忌由此威震諸侯,孫臏則世傳其兵法。

諷齊威王納諫事件是怎麼回事?諷齊威王納諫事件是真的嗎?

田忌凱旋歸來後,地位反居於鄒忌之上。結果懷恨在心的鄒忌,又指使門客散佈田忌意圖謀反的謠言,引起了齊威王的深重戒備與猜疑,終於逼得百口難辯的田忌流落外邦。如果故事到這裡就宣告結束,那不過是個屠龍勇士變身惡龍的政治寓言,無非藉以向後人展示權力的可怕:哪怕再敢於直面昏君的猛士,在功成名就,品嚐到萬人之上的無盡甜美后,也極容易黑化墮落成結黨營私的奸佞小人。

諷齊威王納諫事件是怎麼回事?諷齊威王納諫事件是真的嗎?

然而十多年後,田忌的命運卻迎來了轉機:隨著齊威王駕崩,繼位的齊宣王將他召回故國,尊榮依舊。對此,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如是記載:宣王立,知成侯賣田忌,乃復召田忌以為將。而鄒忌與田忌之間的恩怨,似乎也就此一筆勾銷,沒有再見載於史書。

諷齊威王納諫事件是怎麼回事?諷齊威王納諫事件是真的嗎?

然而這種“忠臣沉冤得雪”的反轉橋段和“相逢一笑泯恩仇”的皆大歡喜結合在一起,卻不由讓人細思極恐。以至於對鄒忌陷害田忌的緣由,後世多作“陰謀論”的解讀,認為當初策劃陰謀的真正主使者,其實是擔憂田忌功高震主的齊威王。嫉賢妒能的鄒忌,不過是威王御用的白手套罷了。戰功累累的驕兵悍將,自古以來都是君主最難處理的人事。用之則憂尾大不掉,棄之則恐反噬一擊。尤其彼時的田忌如日中天,齊威王因此而生出節制的念頭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或許他自始至終都相信田忌的清白與忠誠,但為了齊國的長治久安,不得不讓田忌背上謀逆的罵名,保護自己,同時也為了保護田忌。齊宣王重新啟用田忌的操作,大概是在從臨終的父親口中瞭解真相後,採用的“欲揚先挫”之小手段,施恩舊臣,穩定人心。最有力的證據是,在田忌離開齊國後,鄒忌並沒有繼續趕盡殺絕,反而為他謀得一塊楚國的封地,使其安居無憂。足見他和田忌的爭鬥,屬於政治戲碼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諷齊威王納諫事件是怎麼回事?諷齊威王納諫事件是真的嗎?

這種頗有根據的猜想,也在一定程度上為鄒忌的人設崩塌找到了合理的解釋。於是乎故事的寓意,到這裡又變為了:人在朝堂,身不由己。不論忠奸善惡,皆是牽線木偶,任由無情得帝王擺佈罷了。鄒忌的本心為何,已經無關緊要。畢竟在爾虞我詐的朝堂上,大忠若奸和大奸若忠都存乎一線之間。對於深諳遊戲規則的政客而言,需要權衡的只是利弊,對錯是可以適時捨棄的。謀求生存,才是決定這種反轉最大、最根本的執行法則。任何試圖將政治人物臉譜化的行為,都大多是幼稚的。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