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忠於自我,重構自我,自我治癒

導語:《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忠於自我,重構自我,自我治癒

開始愛自己

這本書的核心,就是心理諮詢師蒼鷺說的那句話:

能幫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許多問題需要你向自己發問。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嗎?你能對自己好一些嗎?也許最重要的問題是,你能開始愛自己嗎?

很多時候,我們就是會自我批判,自我否認。

世界和他人對自我的評價,看起來是很珍惜自己的樣子。

事實呢?

卻是自我的出走,是以他人的視角,來看待自己。

深層次還是沒那麼愛自己。

愛自己,是認識真實自我的開始。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忠於自我,重構自我,自我治癒

我為什麼會這樣?

整日悶悶不樂、深陷抑鬱的蛤蟆先生,感覺自己沒什麼價值,生活一團糟,被人指責痛罵,活得簡直像一個笑話。他覺得自己無比悲慘。

本來熱情、時尚的蛤蟆先生,到底是怎麼陷入抑鬱的沼澤的呢?

在蒼鷺的一再詢問和引導下,回顧那些不快的過往,蛤蟆漸漸意識到:

當自己憤怒、悲傷、恐懼的時候,當時的感受就像個孩子一樣,也就是蒼鷺所說的“兒童自我狀態”。

在進行自我批判和自我懲罰的時候,自己就處在了“父母自我狀態”。

“自我狀態”的說法來自於美國心理學家埃瑞克·伯恩的理論:

他認為人格由3種自我狀態組成,分別為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成人自我狀態。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忠於自我,重構自我,自我治癒

1。兒童自我狀態

處於“兒童自我狀態”的人,行為和感受都像一個孩子,像孩子一樣容易情緒化,無法理智地思考和做事。這種狀態的形成來自於我們的童年。

這種狀態可以分為兩種:

第一種是“自然型兒童自我狀態”。

兒童的基本情感有:快樂和深情,憤怒,悲傷,恐懼,這些是與生俱來的,把這些基本情感加在一起,就成了“自然型兒童”,這是“兒童自我狀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第二種是“適應型兒童自我狀態”,也就是順從型自我狀態。

“適應型兒童”通常的表現為:順從行為,取悅,道歉,依賴。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忠於自我,重構自我,自我治癒

2。父母自我狀態

第一種是控制型父母自我狀態,也就是挑剔型父母自我狀態。

第二種是照顧型父母自我狀態。

3。成人自我狀態

成人自我狀態是指我們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行事。

在人生中,這三種自我狀態,都是必需的。不過,只有在成人自我狀態中,才能學到關於自我的新知識。

因為處在童年自我狀態中,人總是會再現過去的情形,體驗過去的情緒。

處在父母自我狀態中,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別人,都是在用言行重複從父母那裡學來的觀念和價值觀,而且你總想證明自己是對的

這種父母狀態就沒辦法吸收新知識,而是受舊思想主宰,固執已見。

只有在成人自我狀態,人才能思考當下的事情,評估自己的言行,傾聽別人的看法,自己為自己負責。

而要進入何種狀態,任何人都無法強迫你,只有自己可以決定要怎麼做。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忠於自我,重構自我,自我治癒

自我探索只能發生在“成人自我狀態”

同樣,每個人也都有“父母自我狀態”,父母的價值觀和道德觀,耳濡目染的傳遞給我們,他們的言行塑造了我們童年時光。

當蒼鷺解釋了“父母自我狀態”,蛤蟆恍然大悟,獾喜歡挑剔他人對他人進行道德權威性指控的樣子,其實就是長期處於“父母自我狀態”中。而他們兩個的相處模式,自然的進入到了父母和孩子的角色限定裡。

我們現在意識到哪些行為是“兒童自我狀態”還是“父母自我狀態”,就像蛤蟆先生絕望的說:“擁有怎樣的父母,就像買彩票一樣,得看走運不走運”,原生家庭是不是就真的決定了我們的一生呢?

不是的,還有一種狀態,既不像父母,也不像孩子,是當下的自己,被稱為“成人自我狀態”。

“成人自我狀態”的我們計劃、考慮、決定、行動,理性而合理的行事,我們合理的運用自己的知識和技能,不被父母的過去聲音所驅使,不被童年情緒所圍困,而是理性思考當下狀況,基於事實來決定如何去做事。

蒼鷺說:只有在“成人自我狀態”裡,才能學會關於自我的新知識。

而我們之所以陷入抑鬱、精神困境中,就是因為常常呆在“兒童自我狀態”和“父母自我狀態”中,因為幾乎不需要思考,就像條件凡事,直接進入到某種模式裡。

假如想走出困境,走出負能量情緒,首先就需要認識到自己處於三種狀態裡的哪一種,才能有意識的走出來,“意識”是最基本的抗抑鬱能力,只有意識到,所有的心理方法才得以應用,解決問題。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忠於自我,重構自我,自我治癒

當你陷入情緒低谷時,不妨看看這本書《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是寫給成年人的童話,在閱讀的過程,你的煩悶也會悄然融化。

你會漸漸明白:無論世事如何變幻,活出自己的人會最開心。即使忘了一切,也別忘了做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忠於自我,重構自我,自我治癒

這本書通俗易懂,讀完這本書,你會發現,它看似給我們講了一個童話故事,其實卻道出了我們成年人面對焦慮和抑鬱時最真實的感受,書中的角色都能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尋找到原型。

書裡的主角蛤蟆是幸運的,通過了10次的諮詢,他對自己的情緒有了充分的理解,獲得勇敢的力量和前行的動力;而現實生活中,仍然有許多人還在苦苦掙扎;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忠於自我,重構自我,自我治癒

心理學是一個複雜的學科,透過閱讀這樣一本書不可能就無師自通,得到許多答案;但是,相信讀完這本書,許多人會透過蛤蟆看到自己的影子,幫助我們去誠實地面對自己;

同時,作為家長,也提醒我們應該更加註重孩子的情緒管理,引導孩子認識並正視自己的情緒和內心感受;讓他們學習與自己對話,比教授他們技能要重要得多;也時刻讓我們提醒自己,多反思自身行為,避免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傷害。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忠於自我,重構自我,自我治癒

如果你也常常突然陷入悲傷情緒中無法自拔,或者心裡總是積壓著許多難以排解的負面情緒,那麼,請趕緊停止情緒內耗!不妨讀一讀這本心理故事書,也許不能立刻就帶來改變,但相信會讓你對自己有更清醒的認識,幫助你找到一些問題的所在。

這本書的作者羅伯特·戴博德,是一位經驗非常豐富的心理學研究者和臨床實踐者,他的兩本專業著作《諮詢技巧》和《組織的心理分析》都是英國暢銷的心理學類教科書,而這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則是他最著名、也最暢銷的一本大眾心理學著作。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忠於自我,重構自我,自我治癒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一書,凝聚了作者羅伯特·戴博德幾十年的心理學心得。

現實中,他曾對無數個蛤蟆先生說:

“面對傷害,我們無處可逃,但必須完成的事,唯有靠自己才能行。”

人生苦樂無常,我們總會受傷,也總會有很多迷茫。

但不要灰心,不要沮喪。

只要能沉得住氣,扛得住難,你自己就是那股最強大的力量。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忠於自我,重構自我,自我治癒

當你在自我治癒的路上,主動邁出第一步的時候,新世界的大門,也會隨之為你開啟。

套裝內還有一冊《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這也是一本心理療愈的書籍,書中透過一個個故事小案例,讓我們發現:無論身份背景有多相異,人類面對的煩惱其實都相通——愛與被愛、遺憾、選擇、控制、不確定、死亡,這些都是我們身而為人必須共同學習面對的議題。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所遭遇的切膚之痛和生命困境,都能在這本書中得到共鳴、找到希望。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忠於自我,重構自我,自我治癒

有需要的朋友,點選下方連結即可購買,願你在紛繁複雜的生活中,覺醒內心的力量,做自己的救世主。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忠於自我,重構自我,自我治癒

K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 心理療愈書籍 2冊

檢視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