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心理學:幸福來自需求滿足,意義感來自貢獻社會,智慧是心理豐富

導讀:你想過怎樣的一生?

人生只有一次,在一生中最重要的元素莫過於“時間”,因為時間不可再生、不可重複、不可逆行,人在一生中只有在那條不隨主觀意志改變的時間軸上被動前行,才能將生命延續。

心理學:幸福來自需求滿足,意義感來自貢獻社會,智慧是心理豐富

所以,在有限的時間內決定為自己的人生寫下怎樣的故事,決定了我們這一生的內容和質量。時間有限,機會有限,我們究竟想用這些有限的資源寫下怎樣的人生故事,想過怎樣的一生呢?

無論每個人的經歷和背景如何,願景中的人生無外乎都是好的人生。哪種人生才是“好”的人生呢:

幸福的人生?有意義的人生?還是充滿智慧的一生?

心理學:幸福來自需求滿足,意義感來自貢獻社會,智慧是心理豐富

那麼,究竟怎樣的人生才是幸福,有意義,還充滿智慧呢?在本期的內容中,我們將從心理學的角度為讀者們簡要解析這些疑惑。

幸福來自於個人需求的滿足

心理學中把“幸福”界定為由個體主觀產生的滿足感。

這裡提到的“主觀”意味著幸福的感覺因人而異,是每個人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產生的僅僅屬於自己的感受。·所謂“滿足感”,是指當個人需求得到滿足後產生的愉悅情感。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感覺到幸福時,就是因為當下的需求和慾望得到了滿足。

怎樣才能幸福:要麼努力實現,要麼降低需求標準

怎樣才能讓人生幸福呢?其實按照心理學中對幸福的定義去實現,就能找到獲得幸福的途徑。

心理學:幸福來自需求滿足,意義感來自貢獻社會,智慧是心理豐富

既然幸福是指當個人需求得到實現後的滿足感,那麼就可以兩個途徑獲得幸福,要麼透過努力去實現自己的願望,要麼降低自己的需求標準。

這也是傳統文學中儒家和道家的哲學思想。

所以,根據境遇和能力,選擇不同獲取幸福的路線,其實都能獲得幸福。

有意義的人生來自於對社會的貢獻程度

意義感,是指自己的作為與社會價值觀的匹配程度,匹配程度越高,社會對這個人的認可程度就越高,獲得的意義感就越強。

所以,意義感是人為規定出來的主觀心理感受。在不同年代、國家、文化背景中,擁有不同的社會價值觀,身處不同環境中的人產生人生意義感的原因也就不同。

心理學:幸福來自需求滿足,意義感來自貢獻社會,智慧是心理豐富

例如,如果是在倡導科學興邦的社會環境中,高學歷從事科研工作的科學家就能得到社會的認可,人們也普遍認為科學家是對社會有意義的人才。如果是在戰爭年代,社會需要有帶兵打仗的軍事人才,那麼將相之才就能獲得社會的認可和人們的擁戴。

社會價值觀,本身就是人為產生的輿論主流思想,而意義感是依附社會價值觀而產生的主觀感受。因此,如果想要擁有有意義的人生,就需要努力去符合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併成為其中的佼佼者。

有智慧的一生來自於自我的心理豐富程度

人類的智慧是什麼?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Florida)心理學家Monika Ardelt於2003年發表於期刊

Research on Aging

上的心理學綜述中總結(文獻題目及摘要如下圖所示):人

類的智慧是一種複雜的、多維度的特徵,體現為親社會的行為和態度(pro-social behaviors and attitudes),由三個維度構成[1]:

認知(cognitive);

反思(reflective);

情感(affective)。

心理學:幸福來自需求滿足,意義感來自貢獻社會,智慧是心理豐富

文獻題目及摘要

心理豐富的人通常在認知、反思、情感這三方面的得分都比較高。因此,有智慧的人通常都是心理豐富的人,而心理豐富的人往往也具備擁有智慧的能力。

什麼是心理豐富呢?

心理豐富是指對自我和周圍環境的洞察力和抽象總結的能力。也就是說,對身邊的人和事有感知,並能從經驗中總結出規律的人,就是心理豐富的人,也具備了成為有智慧的人的條件。

那麼心理豐富的生活是一種怎樣的人生呢?這是一種能對生活保持好奇和探索精神的生活,不將自己限制在已知的舒適範圍內。

心理學:幸福來自需求滿足,意義感來自貢獻社會,智慧是心理豐富

反思往往會讓人痛苦,因為這是一種與尋求舒適背道而馳的路線,反思意味著讓一個人從舒適圈裡走出來,審視舒適圈以外未知的痛苦。這樣的反思能為自己帶來新知,也有可能開闢新的人生路線。一個

心理

豐富的人具備了反思的心理機制。

因此,要擁有一個有智慧的人生,需要不斷探索、重新整理自己的認知、好奇未知並勇於離開舒適圈,需要成為一個心理豐富的人。

總結:幸福是“小我”的勝利,意義感是“大我”的實現,智慧是“超我”的飛躍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幸福是個人需求的實現,這是一種“小我”的自我滿足,是實現小我追求的勝利;意義感是用符合社會價值觀和標準的個人道德來塑造自己的行為準則,實現“大我”的追求;智慧則是不斷探索未知的自己,去尋找“超我”的過程。

心理學:幸福來自需求滿足,意義感來自貢獻社會,智慧是心理豐富

所以,你想過哪種人生呢?無論哪種選擇,都別忘了讓自己發自內心

快樂!

希望本期的心理學解析能為讀者們帶來有價值的思考!

參考文獻

[1] Ardelt, M。 (2003)。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a Three-Dimensional Wisdom Scale。 Research on Aging

, 25(3), 275–324。 doi:10。1177/0164027503025003004。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心理學簡報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