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知否》:林姨娘又想裝可憐,海氏用了三句話回擊,太犀利了

《知否》中的林姨娘,一直喜歡用裝可憐的方式,對著盛紘哭哭啼啼,以此來達到模糊事實、倒打一耙的目的。

這天,因為梁夫人看中了明蘭的事情,墨蘭又不高興了,跑到明蘭的暮倉齋一頓鬧。不僅打了明蘭一巴掌,還想用碎瓷片把明蘭的臉劃花了。

盛紘知道這件事情後,林姨娘又想跟以前一樣,哭訴一番,把問題的根源推到大娘子身上;可這次,海氏沒讓林姨娘遂了心願。

01

拒絕模糊事實

盛紘剛回家,林姨娘本想衝上去,先哭了再說,可海氏巧妙地把盛紘引到了側門,先去看了看已經受傷的明蘭。

看完明蘭後,林姨娘不甘心放棄,還想把之前沒哭的補上,海氏看出來林姨娘的打算,笑著說了一句:

“林姨娘,我聽說,您也是在太太后才趕去的,怕也沒瞧見四妹妹和六妹妹的事兒,您——這會兒要說什麼?”

林姨娘您不是在大娘子之後去的嗎,難不成看到了整件事的全過程?既然您沒看到,那您現在想說什麼呀?不如等事情都清楚了再說。

《知否》:林姨娘又想裝可憐,海氏用了三句話回擊,太犀利了

這下林姨娘想冤枉大娘子和明蘭也不行了,也沒法先入為主、扭曲事實,只能看著長棟對著盛紘說整件事情。

以前每次出現這種類似的事情的時候,都是林姨娘先哭上一番,盛紘心就軟了;接著不論什麼過錯,都只推到大娘子身上,說是因為大娘子對墨蘭不公平,所以墨蘭才怎麼怎麼

……

不管她是否有理,林姨娘都能顛倒黑白,

無論墨蘭和她做什麼,都是被迫無奈的;大娘子不給她們出路,她們自然要自己尋找出路。

盛紘聽林姨娘一哭,本就心軟;再加上林姨娘的“歪理”,事情每每都以大娘子和林姨娘“各自有錯”結束。從情感上,盛紘反而更憐惜林姨娘。

這一次,海氏沒有給林姨娘模糊事實的機會,打破了這個

“迴圈”;不論事件怎麼判定,至少先讓盛紘知道事情的經過是怎樣的。

對待林姨娘這樣想歪曲事實的人,唯有像海氏這樣,先不給對方扭曲事實的機會,等事情的經過清楚了,再讓對方分辨。

02

回到事情本身

聽完長棟說了事情的經過之後,林姨娘和墨蘭敏銳地發現,事情的走向於她們不利。

《知否》:林姨娘又想裝可憐,海氏用了三句話回擊,太犀利了

現在事情的過程也清楚了,林姨娘正好發揮,開始一邊流淚,一邊向盛紘傾訴自己和墨蘭的苦衷。

第一句先說墨蘭的被逼無奈:老爺啊,四姑娘(墨蘭)是有苦衷的啊,她也不想動手的,可這都是被太太逼的啊。

第二句再說大娘子是故意針對墨蘭,把對自己的氣撒到墨蘭身上:太太不帶四姑娘見客,四姑娘心裡著急啊,四姑娘打六姑娘(明蘭)雖然那個

……做的不太對,但是情有可原啊。

如果放在以前,盛紘肯定被林姨娘說動了,又回頭懷疑大娘子;但是這次,海氏避免了林姨娘的轉移話題:

“照姨娘這麼說,姐妹間但凡有個不平,四姑娘就可以隨意打罵妹妹,傷著弟弟,砸毀物件,忤逆嫡母了麼?”

海氏寥寥幾句,就把話題拉回了本來的事情上,也把墨蘭的問題說得清清楚楚。

《知否》:林姨娘又想裝可憐,海氏用了三句話回擊,太犀利了

海氏是在告訴盛紘,

大娘子對錯與否不是重點,重點是墨蘭的行為本身就有問題,總不能姐妹間一有矛盾就這樣動手。

盛紘原本被林姨娘說得迷迷糊糊了,現在瞬間又清醒,明白是林姨娘在胡攪蠻纏,剛才林姨娘一番哭訴又沒用了。

話題回到了事情本身就好辦了,盛紘為官多年,明辨是非並不難。之所以每次都會被林姨娘繞了進去,也不過是

因為林姨娘激發了盛紘頭腦中的感性部分,感性掩蓋了理性,自然就偏心了。

現在盛紘的理性回來了,林姨娘有再多的花言巧語,一時間也用不上了。

03

引申到事情帶來的影響

光指明墨蘭的錯誤還不夠,畢竟這只是家裡的一點點小事,明蘭也沒有毀容;說不定盛紘一個心軟,高高舉起輕輕放下,這件事也就輕飄飄地過去了。

因此,海氏在指明墨蘭的錯誤之後,還說了這件事對於一個家族的影響:

“今日之事,事雖小,卻是禍延家族之事,情雖輕,卻會遺禍後世子孫。”

盛紘最在意名聲和自己的前途,海氏就告訴盛紘,墨蘭的事情一旦處理不好傳了出去,人家就會覺得盛家的家教有問題,這不僅影響盛紘的清譽,還會影響到盛家其他子女的成家立業。

《知否》:林姨娘又想裝可憐,海氏用了三句話回擊,太犀利了

海氏說這些,不僅拉回了盛紘的理智,還觸及到了盛紘的利益問題,這下,再深厚的情感也不管用了。

於是,盛紘狠狠地罰了墨蘭和林姨娘,明蘭也得到了應有的公道。

04

結語

面對林姨娘這樣的人,即使我們是佔理的一方,也可能在對方的一番胡攪蠻纏之後,我們變得不佔理了。

倘若讓對方先入為主了,那即使對方說的不是事實,等我們再說事實的時候,也很難被相信了。

一個是哭哭啼啼、看著可憐的林姨娘,另一個是中氣十足、說話難聽的大娘子,再加上盛紘十幾年來的偏心,很容易讓林姨娘得逞。

這時候,就需要像海氏這樣處理,先把事實弄清楚了,然後保證話題核心不要偏離,最後再表明事件的惡劣影響。

話不需多,要說在點上,不用吵鬧,也避免了“誰弱誰有理”的陷阱,自然就可以有事說事,讓做錯事的人受到懲罰。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