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治好“慣性的阻力”,不妨從5%開始

人生的道理很多你都懂,但怎麼就過不好這一生呢?

每天掙扎於不滿的生活,卻也沒有往想成為的人的路上前進?

想要徹底的改變、長久的改變,卻總會被挫敗、沮喪和自我否定打敗,不免灰心落幕。

王陽明曾說過,很多人之所以想太多,是想務必周全,不要路上出岔子。可往往就是這太周全的想法讓人望而卻步。

生活能治好的,不僅僅是那些願意好起來的人,還得是肯嘗試改變的人。

治好“慣性的阻力”,不妨從5%開始

01

突破的關鍵在改變

可能是對危險的自我防禦,也可能是對未知的天然牴觸,對於生活中所有帶著改變、不熟悉特質的事情,我們都會本能的抗拒。於是,慣性成了人生的伴侶,改變成了很難的挑戰。

我們常常會感慨,這個專家說的真對,那本書寫的很好,而且我也是這麼想的呀,可為什麼自己的生活仍一層不變,人生困惑只增不減呢。

生活沒有說明書,每個人的問題也不盡相同,但有效的解決辦法卻都靠自己尋得。只是很多人想找、卻沒有真的在找,有的即便找到了,也不曾真的去嘗試。

如果你的改變只停留在想法,或者不曾嘗試做些沒做過的事情,那勢必糾纏於慣性的阻力。

改變,從動起來開始,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變化,也一定要“做”點不一樣的。

治好“慣性的阻力”,不妨從5%開始

02

要改變從5%開始

北京大學心理學博士李松蔚,在他的新書

《5%的改變》

中,用44個真實的“反饋實驗”案例,驗證了微小行動更能帶來好的改變,產生像“滾雪球”一樣的效應。

接納95%的不變,同時嘗試5%的新行動,這樣包容性的接納與干預,不會造成太大的心理負擔,反而會產生四兩撥千斤的效果,拓展改變的空間。讓“動起來”變得沒有想象的那麼難。

對於一個想透過運動來改善身體狀態的上班族,如果在日程中規定“每天下班跑步5公里”,那執行的可能性應該不會太大,或者前幾天還行,但堅持不下去。因為這種像執行任務似的規定,對於一個忙碌了一天的人而言是額外的負擔,只會增加意志力的消耗。倒不如先從午餐後背牆站立15分鐘或者慢慢晃悠幾圈來的實際。

《5%的改變》與《微習慣》有些類似,都主張簡單的自我管理法則,但是《5%的改變》透過常見的Q&A、反饋+覆盤,讓讀者在照鏡子的過程中拆解生活難題,案例很接地氣、干預建議又溫柔而有力量。

生活狀態保持基本不變,只做出些微的調整,壓力沒那麼大,自我感覺也會逐漸好很多,更容易自發地做些對自己心情有利的選擇。

而且據研究表明,在專注的時間裡,也更容易感受到一些微小的幸福,找到比較舒適的狀態。

治好“慣性的阻力”,不妨從5%開始

03

有開始才會離幸福更近

人生的難題透過想是沒辦法解決的,能想出辦法的就不算是難題,想不出辦法的,想了也是白想。因為慣性總會如影隨形。

每日奔波於生活與工作,難免被日常的慣性所牽絆,沉溺於人生焦慮的內耗中。生活中不缺少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理想的自我跟現實的自我差的太多,焦慮不安成為常態。

渴望從原有的生活模式中掙脫,做些新改變,那打破常規勢在必得。沒必要一開始就給自己設定看似很全面的100%脫胎換骨計劃,相信一點點的嘗試更容易踐行。

幸福是一定的,用5%的改變,繞過慣性的阻力,才不至於總在徒勞無功的老路上打轉。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