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聯絡刪除
讀毛姆所著的《刀鋒》時,對於拉里放棄高薪的工作,不讀書,不結婚,而是願意過四處閒晃的生活,心存不解。
看他願意花多年的時間,周遊世界,尋找心中問題的答案時,也會有與伊莎貝爾相同的疑惑,他學這些不實用的東西做什麼呢?
但看著拉里十年後依然年輕純淨的面容、篤定平靜的內心、義無反顧地做著自己想做的事情,又覺得拉里是智慧的,清醒的,他沒有隨波逐流,按照世俗的約定或要求,不知所以地過著自己的生活,他在有限的生命裡,儘可能多地接觸各種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不同的體驗。
所有物質對他來說都是身外之物,無可無不可,只需基本的生存需要即可。過多的物質會使他感到束縛。當沒有物質的束縛時,他的內心感到無比的充實與滿足。
拉里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使他超脫於世俗的世界,他與世無爭,又深度地參與這個世界的體驗,他能與各種人群和諧相處,但又遊離於人群之外。他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卓爾不群的人,是一個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著的人。
拉里在參戰前就與伊莎貝爾定了婚,他們彼此相愛,戰後結婚在他們看來是自然而然的事。但戰後,一切都發生了改變。拉里變得不可捉摸。
戰爭的經歷可能會改變一個人,但具體什麼事,大家都無從知曉。休息了一段時間之後,大家以為一切都應該走向正軌。工作或繼續讀書,總之世俗社會對年輕人的要求,就是要做些正經的事情。
而拉里既不願意工作,也不願意去學校讀書,他甚至放棄了朋友提供的高薪工作。他想去各處走走,理清自己的思緒,尋找一些問題的答案。
他與伊莎貝爾之間產生了矛盾,但他們誰也無法說服對方。伊莎貝爾答應等拉里兩年,兩年後找不現答案就放棄,回到美國來生活。
拉里來到巴黎,住在一個簡陋的小旅館裡,靠近圖書館與巴黎索邦大學,拉里花很多時間讀書,有時還會去大學聽課。
兩年的時間很快就到了,伊莎貝爾有機會來到巴黎,她看到了拉里住的地方,她勸拉里跟他回去,但拉里根本不願意回,他對人生的探索才剛開始,他不可能放棄。
拉里可以給伊莎貝爾物質貧乏但精神豐富的生活,伊莎貝爾卻渴望過富足優渥的生活,他們無法理解彼此的生活態度,只好和平分手。
兩個人生觀完全不同的人不可能有共同的未來。分開後的拉里與伊莎貝爾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拉里繼續在巴黎讀各種書籍,當他覺得讀到有些疲倦的時候,他選擇了去煤礦當學徒,繁重的體力勞動使他擺脫長期讀書思考帶來的無力感。
半年後,他跟著在煤礦裡認識的一個波蘭人進行了徒步旅遊。而這個波蘭人實際上是個流亡軍官,從小在貴族軍校學習,父親是個將軍。他也曾經是騎兵軍官,因參與謀殺領袖事件,而流落與此。
拉里對神秘主義的啟蒙來自於波蘭人,波蘭人還教拉里德語。在煤礦幹了半年後,波蘭人說想離開這裡,問拉里願不願意和他一起,拉里同意了。
拉里與波蘭人往北走,穿過比利時,再到德國,他們沿著萊茵河走,路過有意思的地方就停下來。當他們的旅費所剩無幾的時候,他們決定在農莊裡找份工作。
他們在一個三代同堂的人家安頓了下來。一雙夫妻,守寡人兒媳與兩個年幼的孩子。在這裡他們在這裡度過了大約幾個月的時間,拉里因遭遇寡婦兒媳的侵犯而獨自離開。
接著拉里在波恩待了一年的時間,在那裡他認識了一個學識淵博的修士,修士跟他談起了許多德國哲學家,使拉里受益匪淺。拉里對修士講了自己的經歷以及一直以來的困惑。
修士建議他在宗教的信仰中尋找答案,邀請拉里去修道院進修,拉里沒有立即答應。但在一段時間後,拉里去了阿爾薩斯修道院。
在修道院三個月的時間,他很適應那裡的生活,既有忙碌的體力勞動,也有足夠的書籍供他閱讀,還能與神父們交談。但他不能接受這樣信仰,所以他離開了。
回到巴黎,他遇到了面臨崩潰的
蘇姍
,蘇姍此時患有疾病,身體虛弱,沒有收入。他帶著蘇姍與女兒在鄉村住了一陣子,蘇姍身體好了之後,拉里就離開了蘇姍。
之後,拉里在西班牙、塞爾維亞遊歷,在書本及信仰中沒有找到的答案,他試圖在藝術中尋找。在這裡她遇到了一個溫柔可愛的女孩兒,他們並不相愛,但各取所需,當女孩兒的男友服完兵役回來之後,就離開了拉里。
而拉里則一路東行,來到了印度。在輪船上他遇到了一位長者,長老建議他到了孟買一定要去象島石窟去看一看。當拉里來到象島石窟時,看到了這位長者,見到那三個神像時,在長者的解釋下,拉里有如被點化。
拉里被這裡的神秘東方氣氛所感染,他覺得或許在這裡能有機會找到答案,他想到可能的收穫,他不願意錯過這個機會,於是,他沒有再上船而是留在了這裡。
他去找了那位長者,他帶拉里去恆河邊上看成千上萬的人在河邊沐浴和禱告。拉里被這虔誠的場面所感動,他為那些人無比堅定、全心全意的信仰而感動。
在印度拉里經歷了很多,也學習了很多。拉里認為在這裡的所學可以解釋他的迷惑。當拉里在遠離塵世的林間小屋裡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體驗,那是天人合一的感覺,
至高無上
的幸福的感覺。
拉里覺得那一刻精神處巔峰,精力也需找到出口,他不願意在遠離塵世,他要在世俗裡生活。離開林間小屋,他與靜修院的象神大師告別,回到了巴黎,之後拉里就
回美國了。
令人驚奇的是拉里在回美國之前散盡自己的錢財,因為在拉里心中錢就是枷鎖,經濟的獨立使會讓他覺得心目中的生活毫無意義。
拉里洞悉了生命的意義,他也在世俗當中實踐著他所追求的意義,沒有人知道他在哪兒,具體在做什麼,唯一可以讓人相信的是,拉里過著自己心目中的生活,他在這種生活中可以得到精神上的滿足。
他不求名利,他安靜地過著自己選擇的生活,忠於自己的內心,寧靜平和,幸福喜樂。對於阿里,塵世中的人或許羨慕但卻難以做到,因為塵世中有太多牽絆的東西,很少有人能夠像拉里這樣放棄一切,只是為了內心的嚮往。
或許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成為拉里的夢,放棄讓人焦躁的一切,不求功名利,不求榮華富貴,瀟灑不羈地尋找內心渴望的生活。
可現實是沒有人能夠像拉里一樣不顧一切地過自己內心的生活,因為對未知的生活有恐懼,也有對身邊人的責任。更可能的是也許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過一種什麼樣的生活。
《刀鋒》——金球獎、奧斯卡金像獎獲獎影片《刀鋒》原著小說
¥
35。5
京東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