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李世民並未派侯君集向李靖學習兵法,這是後世文人杜撰的歷史故事

衛國公李靖被認為是唐朝第一名將,在中國古代的軍事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能輔佐李淵和李世民父子平定隋末亂世,出兵西域滅國東突厥,為唐朝屹立於世界巔峰立下了重大的功績。李靖的故事在各種史料中數不勝數,在民間百姓之中也廣為流傳,收到後世百姓軍民的一致推崇,這也使他成為第一個被封神的唐朝名將。然而在這些流傳的故事中,卻是真假難辨良莠不齊的。有的故事真的存在,有的故事是具有歷史原型的,但也有的故事是後人杜撰出來的。比如李世民派侯君集向李靖學兵法的故事,便是無稽之談。

李世民並未派侯君集向李靖學習兵法,這是後世文人杜撰的歷史故事

故事講的是貞觀年間大唐功臣侯君集被唐太宗李世民所寵信,歷史名便讓侯君集向李靖學習兵法。李靖在教兵法時有所隱藏,每到關鍵之處便閉口不言。侯君集很嫉恨李靖,便到李世民面前誣陷李靖要謀反,理由是李靖在傳授兵法時藏私。李世民把李靖召來問,李靖認為天下已經太平,他教授給侯君集的兵法足以維持唐朝安全。然後李靖反告侯君集一狀,說侯君集學習兵法精深的地方,目的是為以後的反叛作準備。當時侯君集並沒有表現出反跡,所以李世民並不相信。後來侯君集同太子李承乾謀反,於是後世的誇讚李靖有先見之明。

李世民並未派侯君集向李靖學習兵法,這是後世文人杜撰的歷史故事

這個故事流傳很廣,在歷史上出現過無數個版本。現在關於李靖的很多小說、評書、戲劇和影視劇中都對這個故事進行改編,形成了各種不同的說法。因此這個故事也被很多歷史愛好者認為是真實存在的,成為證明李靖英明和侯君集心腸險惡的歷史正劇。然而從各種不同渠道的歷史材料分析,卻發現這個故事破綻極多,很多地方難以自圓其說。按照歷史環境來推斷,故事中的情況基本上是不可能出現的,極大的可能性是後世人杜撰編繪的。而這個故事又被文人收入了各種文集文件之中,於是在成為著名的歷史謠言。

李世民並未派侯君集向李靖學習兵法,這是後世文人杜撰的歷史故事

查閱這個故事出現的年代,最早可以上溯到唐憲宗年間。故事最早出現在當時的歷史筆記小說《大唐新語》中,這是唐憲宗年間的文人劉肅仿造《世說新語》而編制的筆記小說。劉肅在書中收錄了不少民間流傳的歷史故事,其中又很多在後來的兩《唐書》中都沒有收錄,關於侯君集向李靖學習兵法的事情便是其中之一。後世的很多人把這部筆記小說當成兩《唐書》的補遺來看待,認為其中很多歷史故事是真實存在的。後世的很多國家級文集都收錄了這部小說集,並刻板發行。明朝就有《大唐新語》的刻板,清朝更是收入《四庫全書》之中。

李世民並未派侯君集向李靖學習兵法,這是後世文人杜撰的歷史故事

可如果將這其中記載的歷史故事與兩《唐書》的記載相對應,就可以發現其中矛盾重重,很多地方難以自圓其說,關於侯君集相李靖學習兵法的故事便是如此。從文集中記載的事情發生背景來看,就存在很多與兩《唐書》背離的地方。故事中李靖當時的管制是尚書左僕射,而侯君集是兵部尚書。可是從史書上來看,李靖並沒有當過尚書左僕射,他只在杜如晦去世後接任過尚書右僕射,而當時當尚書左僕射的是名臣房玄齡。從唐朝朝廷中職位排名來看,房玄齡是高於李靖的第一宰相,李靖當時相當於第二宰相的位置。

李世民並未派侯君集向李靖學習兵法,這是後世文人杜撰的歷史故事

從故事中記載侯君集為兵部尚書的職位來看,事情應該發生在貞觀四年到貞觀十二年之間。而李靖在貞觀十一年因被告謀反,而宣佈“

闔門自守,杜絕賓客,雖親戚不得妄進

”謀反案被查清後,李世民流放了誣陷李靖的鹽澤道總管高甑生,並改封李靖為衛國公,世襲濮州刺史。從上述史料總結來看,如果事情真的存在,那就發生在貞觀四年到貞觀十一年之間。可是根據這七年之間的史料,可以發現侯君集向李靖學習兵法是不可能的,這裡面破綻太多了。其中最大的破綻就是李靖領兵出征吐谷渾之戰,而侯君集卻是這場戰爭的副帥。

李世民並未派侯君集向李靖學習兵法,這是後世文人杜撰的歷史故事

首先從故事中的官位來看,這就是非常明顯的錯誤。李靖並未當過尚書左僕射,這就表示作者連事情真正發生時的歷史背景都沒弄清楚。如果說這是作者的筆誤,那故事中更多其他的細節說明了作者對來自於民間的歷史故事是原樣照搬的,並沒有真正的核實和甄別。

李靖當尚書右僕射是在他滅亡東突厥回來後的事情,當時因為他第一次被人彈劾,李世民為了安慰他而封的官。當時御史大夫彈劾李靖治軍無方,縱容士兵劫掠頡利可汗牙帳中的珍寶文物。兩《唐書》對此記載存在爭議,《新唐書》認為是蕭瑀,《舊唐書》認為是溫彥博。

李世民並未派侯君集向李靖學習兵法,這是後世文人杜撰的歷史故事

面對這次彈劾,李靖認罪,被李世民訓責。事後李世民又覺得不給李靖賞賜不妥,於是下詔加封李靖為左光祿大夫,賜絹千匹,增加實封食邑至五百戶。又過一段時間,李世民說他查清李靖是被誣陷的,於是

賜絹二千匹,拜尚書右僕射”

從這個事件來看,李世民還是非常器重李靖的,對於李靖的事情都是認真對待。為了籠絡這個功臣,他不惜拿出尚書右僕射這麼重要的官位。而很多文人筆記中傳說李世民派侯君集向李靖學習兵法,是因為李世民猜忌李靖,而李靖又功高震主,所以才派侯君集以學習兵法的名義監視李靖。

李世民並未派侯君集向李靖學習兵法,這是後世文人杜撰的歷史故事

實際上這就是無稽之談,也完全不符合邏輯。如果李世民既猜忌李靖,又要籠絡人心,那應該給李靖位高權輕的配置。尚書右僕射是朝廷政務的二把手,而在此之前李靖又是領兵滅東突厥的統帥,當過多年的兵部尚書。把如此多重要職位交在李靖手裡,哪裡像猜忌的表現?如果說擔心李靖功高震主,那在隨後的各路戰爭中李世民應該極力避免李靖帶兵出征。實際上在討伐吐谷渾的戰爭中,李靖是帶著腿疾出任西海道行軍大總管,作為唐軍的最高統帥。在這場戰爭中侯君集以兵部尚書和李道宗分任李靖的副手。

李世民並未派侯君集向李靖學習兵法,這是後世文人杜撰的歷史故事

這場戰爭從貞觀九年冬季開戰,一直打到貞觀十一年結束。結束後不久,就發生了鹽澤道總管高甑勾結廣州都督府長史唐奉義誣告李靖謀反的事情,李靖為了表示清白只有宣佈“

闔門自守,杜絕賓客,雖親戚不得妄進。

”從這個事情的經過看,李靖在放棄朝廷官職之前,並沒有什麼機會給侯君集當老師。

也有人說事情可能發生在貞觀四年到貞觀九年之間,其實這也是不可能的。如果事情發生在戰爭之前,那侯君集控告李靖謀反,李世民還敢讓李靖帶兵出診吐谷渾麼?而當時正好李靖有腿疾,李世民既然猜忌李靖,為何不順勢奪其兵權呢?從李世民敢賦予李靖兵權的行為看,他並沒有猜忌李靖。

李世民並未派侯君集向李靖學習兵法,這是後世文人杜撰的歷史故事

如果在戰爭之前李靖曾經被侯君集控告謀反,那兩人就不可能同時出現在軍隊主帥和副帥的位置上。這場大戰是到西域千里攻打吐谷渾,這在當時也是罕見的戰爭。吐谷渾在西域也算強國,還與西突厥有聯盟關係。李世民再有自信,也不可能讓矛盾的兩人出現在同一軍隊的主帥和副帥的位置上。以李世民的軍事和政治能力,他對軍隊內訌的可能必然是有所預測的。如果李靖和侯君集的矛盾鬧到了互相控告謀反的程度,他還敢派這兩人出征?從這個邏輯來看,李靖和侯君集在吐谷渾戰爭之前是沒有這種矛盾的。

李世民並未派侯君集向李靖學習兵法,這是後世文人杜撰的歷史故事

從事情的嚴重程度上看,李靖和侯君集為軍隊的一二把手,兩人互相控告對方謀反,這可是天大的事情。可這事情居然在作為正史的兩《唐書》上漏過了,出現在筆記小說的《大唐新語》中,簡直是不可思議。兩《唐書》可是在《大唐新語》之後編撰的,難道歐陽修、趙瑩等史家都沒有看過《大唐新語》上的內容?很顯然這些史家不是沒看過,而是覺得這裡面的內容有問題,多方考證後不收錄進去。從這個角度看,很明顯《大唐新語》中的內容作為史料的可靠性不高,根本沒有辦法得到證實。

李世民並未派侯君集向李靖學習兵法,這是後世文人杜撰的歷史故事

實際上從《大唐新語》中行文的邏輯來看,這明顯是倒果為因的寫法。作者是先確定了侯君集謀反的事實,然後才在李靖身上編故事。侯君集謀反的確是事實,但主要原因並不在個人,而在太子李承乾。這次謀反實際上是李承乾在與魏王李泰爭奪儲君位時落了下風,找在東宮任職的侯君集的女婿賀蘭楚石商議,然後才引入了侯君集的。從案子上謀反的發起者不是侯君集,而是李承乾,侯君集是秉承李承乾意志的執行者。既然是這個邏輯,那李靖又憑什麼判斷出侯君集能謀反呢?難道他還能隔空預判李承乾的行為?

李世民並未派侯君集向李靖學習兵法,這是後世文人杜撰的歷史故事

綜上所述,李世民派侯君集向李靖學習兵法的事情完全是子虛烏有的,是後人為了推崇李靖而編撰出來的。劉肅在編寫《大唐新語》時收集民間故事,並將其記載下來,他自己也無法確認這些故事的真偽。所以《大唐新語》被認為是小說集,而非史書。部分文人讀書能力低下,沒有絲毫鑑別能力,照本宣科的將其作為史書流傳,這才成了以訛傳訛的結果。最為可笑的是,現代的某些歷史讀物中居然也將其作為史料引用,而編者還是各大學歷史系的教授博士。不知道這些人的書讀到哪裡去了,把這歷史謊言寫入其中,簡直是誤人子弟。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