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新現實主義電影,揭示許多像主角一樣的悲劇上演,深化電影主旨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偷腳踏車的人》中,失業工人裡奇在二戰後的羅馬靠著賣床單贖回的腳踏車終於獲得了貼海報的工作,卻在工作中被偷掉了腳踏車,與兒子布魯諾找遍了整個羅馬,雖知道小偷是誰但卻無可奈何,最終裡奇自己也變成了偷腳踏車的人。

新現實主義電影,揭示許多像主角一樣的悲劇上演,深化電影主旨

作為影史經典作品,《偷腳踏車的人》敘事中時間的外化———聲音,不但推動了影片的建構和新現實主義風格的形成,亦在敘事上搭配長鏡頭,擔負著情節推進、人物刻畫、情感渲染、場景豐滿等重要功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關鍵作用。敘事空間環境效果安德烈·戈德羅與若斯特認為,任何敘述都是一種話語,而聲音可以減少視覺陳述的模糊性。作品在敘事空間中展開,聲音不僅記錄了空間中的客觀環境資訊,表現時空轉換,在增強作品敘事真實性的同時,更可強化感官衝擊力,在聲場中搭建起與影片主題及情感相連的橋樑,達到烘托角色心理感情與昇華主題的效果。語言延伸畫外場景透過營造畫外場景,可打破畫內空間侷限,引領觀眾聯想與想象延伸,在觀眾腦海中合成完整的空間,表達超畫面空間的內容資訊,彌合敘事空間與非敘事空間之間的縫隙。

新現實主義電影,揭示許多像主角一樣的悲劇上演,深化電影主旨

在電影中,裡奇追著老人到教堂中,坐在老人旁邊請求他告知腳踏車的下落。此時的畫面對應的背景聲音是教堂中人們在神父帶領下的形式性禱告,遮蔽了裡奇的話語及其對腳踏車的訴求。影片用人們的禱告聲喻示社會的虛假與冷漠,如洪潮般將裡奇壓縮成一個小點而吞沒,形象化地表現出裡奇的渺小及其與周圍空間的格格不入。音樂渲染環境空間裡奇一家居住在破敗的公寓樓裡,家中一貧如洗,要贖回腳踏車只能將床單拆洗了賣錢,此處的背景音樂多突出銅管樂器的聲部,低沉厚重而帶著悲傷,如同主人公此刻凝重悲苦的表情,渲染了其生活環境的困頓窘迫。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裡奇帶著兒子布魯諾去到的高檔西餐廳中,樂隊正在用絃樂演奏輕鬆詼諧的音樂,節奏跳躍歡快,歌曲活潑幽默,生動地描繪著上流社會紙醉金迷的糜爛生活。

新現實主義電影,揭示許多像主角一樣的悲劇上演,深化電影主旨

裡奇與布魯諾被一群富貴人士以及屬於他們的音樂包圍,暫時忘掉了腳踏車,而狂歡過後席捲心頭的卻是無盡的空虛與更深的辛酸。音響表現時代地域特色電影中多次出現了羅馬街道場景,交織著破敗的汽車發動機聲,行進中發出苟延殘喘吱吖聲的公交車,車輪與地面尖銳的摩擦聲,嘈雜的人聲,市場上的叫賣聲等街道上的各種音響,以及透過對近處放大的腳步聲與遠處漸隱的鳴笛聲的空間感設定與質感的精細打磨,不僅以音響承載著現實向的生活資訊,也從側面體現出這個時代下在困頓生活中奮力掙扎著的人間永珍,生動展現了一幅二戰後的羅馬經濟蕭條的生活畫卷。此外,這些街道的喧鬧聲對於丟失了腳踏車的裡奇只是擾亂心神的噪音,亦烘托出裡奇對於找回腳踏車的焦灼。

新現實主義電影,揭示許多像主角一樣的悲劇上演,深化電影主旨

聲音敘事情節建構情節是故事的組織方式,其以邏輯化的推進串聯起影片結構發展的順序,支撐著電影的完整演繹。而聲音有著畫面敘述不具備的闡釋和概括功能。正如李顯傑指出的,在電影敘事中,聲音對精煉敘事結構、控制敘事節奏等方面有著重要作用。語言推進情節發展影片的主要情節線為:裡奇找到工作—工作要求有腳踏車—賣床單贖回腳踏車—丟失腳踏車—與朋友一起尋找腳踏車—向老人追問腳踏車下落—與偷車賊對峙—找回腳踏車失敗,轉而偷腳踏車—偷車失敗。影片的每個情節都是由人物的語言對白建構發展起來的。作為電影藝術的主要表現手段之一,對白不但補充了鏡頭語言,更在一定程度上覆原了客觀世界。當一群失業的工人面對分配工作的人時,發出了來自內心的叩問:“我是一個泥匠,我就活該餓死嗎?”“我們也沒工作,怎麼辦?”而回應他們的是同樣為難的臉:“對不起,我真的無能為力,我也是沒法子。”人們沒有了工作,也就失去了溫飽和生存的基本權益。

新現實主義電影,揭示許多像主角一樣的悲劇上演,深化電影主旨

此處對白的設定不但為接下來腳踏車的相關情節做了鋪墊,更是對時代和社會更深層的揭露與控訴。音樂奠定影片主體基調,渲染情感音樂具有直達人心的感染力,當音樂參與到敘事中時,可作為情節連線的紐帶參與敘事建構,起到敘事定調和變現情感的作用,使故事發展充滿張力,富有表現性。影片的同名主題音樂《Ladridibiciclette》貫穿始末,不但在片首處奏起,奠定全片悲傷沉重的感情基調,更出現在每一個裡奇感到悲傷的關鍵情節點,如得知工作需要腳踏車卻沒錢贖回腳踏車的時候,贖車需要付昂貴的利息的時候,車被偷了的時候,找不到被偷的車的下落之時等。背景音樂的貫穿不但渲染了裡奇悲痛交集的心境,感染著觀眾的情緒,更以音樂訴之於聽覺的獨特情感表現形式與藝術魅力強調與深化了影片的主題。

新現實主義電影,揭示許多像主角一樣的悲劇上演,深化電影主旨

特殊音響的線索鋪墊希區柯克說:“音響效果應該當作對話處理,同樣可以傳達重要的含義。”在腳踏車被偷的情節中,裡奇獨自在小巷裡張貼海報的時候,背景音響與畫面中賊眉鼠眼的幾個人對應,突然變得異常的尖銳,營造了詭異的氛圍,令觀眾亦為裡奇的腳踏車揪心。而在裡奇無可奈何地聽完神婆指示,來到小巷上,遇到一個鬼鬼祟祟的男人時,背景音響是在一片靜默中被凸顯的鐘聲,既是給裡奇敲了警鐘,亦是給觀眾的提示,暗示眼前這一位即是昨天的偷車賊。影片裡這兩處的音響元素被刻意放大化,在增強了視聽表達的表意張力的同時,更起到了對情節的線索性鋪墊與喻示作用。

新現實主義電影,揭示許多像主角一樣的悲劇上演,深化電影主旨

人物塑造與心理刻畫角色是電影的軸心與敘事的關鍵。“角色的功能充當了故事穩定不變的因素,它們不依賴於由誰來完成以及怎樣完成。它們構成了故事的基本組成成分。”聲音則可以塑造人物,介紹人物關係,引發人物行動,推進人物之間的衝突,從而有助於敘事的進展。“小大人”的言語作為裡奇的兒子,布魯諾在這部沉重的影片中是天使般的存在。他善良懂事,細心機靈,會替父母分憂,也是裡奇的精神支柱。在裡奇將贖回的腳踏車扛回家後,他的出場便是在替父親擦拭腳踏車。他指著車把手對裡奇說:“爸爸,你看他們幹了什麼!這裡被弄壞了。”當裡奇表示可能原本就是壞了的時候,布魯諾堅定地說:“不是的,之前這裡沒有壞的。要是我的話,我要去找他們理論。修理費非得讓他們來付!”裡奇讓他小聲點,他便聽話地壓低聲音碎碎念:“要是我,我非得找他們理論一下……”這場對白的設計表現出了布魯諾的細心與可愛乖巧,懂事體貼,小小年紀就明白家庭的困苦與父母的不易,成功地塑造了其“小大人”的形象。

新現實主義電影,揭示許多像主角一樣的悲劇上演,深化電影主旨

音樂化的小男孩和工人群體小布魯諾的角色塑造不但巧用對白設定,而且採用背景音樂,使人物化為音樂符號,在樂器演奏中以清亮的音色突出,以背景音樂的形式再次印證了布魯諾的存在是貧窮困苦的家庭裡治癒人心的亮色。類似的塑造手法還體現在裡奇帶著布魯諾騎腳踏車上班,與眾多工人並行時,背景音樂由單一的聲部轉為眾樂器的協奏,將人物音樂化,既體現出裡奇成為工人的雀躍心理,又表現出這些工人群體其實和裡奇一樣來自貧困的家庭,他們有著相似的生活,揭示了在羅馬還有許許多多像裡奇一樣的悲劇在上演著,深化了電影主旨。音響的心理刻畫音響在影片中多次對人物心理進行刻畫。如裡奇騎腳踏車時,清脆的車鈴聲成了最美好舒適的聲音。又如在裡奇以為布魯諾就是掉進水裡的那個孩子而心急如焚地跑過去看時,發現不是布魯諾,自己兒子正好端端地在臺階上。在裡奇鬆了一口氣大跨步邁上臺階興奮地向布魯諾跑去時,此時背景裡的鐘聲就像是天籟般,喻示著裡奇心情一下從地獄升到天堂。

新現實主義電影,揭示許多像主角一樣的悲劇上演,深化電影主旨

在影片的最後,裡奇明白再也無法找回自己的車,正打算偷別人的腳踏車時,從旁邊傳來了比賽啦啦隊的加油助威聲等各種音響,搭配起伏的背景音樂,這種處理方式在觀眾心理上也會造成與裡奇一樣的情緒翻轉變化,形成了遞進式的節奏,刻畫出了人物偷車前內心的忐忑不安,又將其矛盾猶豫的複雜心態生動形象地揭示出來,呈現出裡奇由歆羨別人的腳踏車到剋制,到想起了自己的腳踏車的失落憤懣,再到想偷別人的腳踏車卻又遲疑放棄,最終情緒防線徹底崩潰而孤注一擲偷車的完整心理活動過程。四、結語現如今,隨著影視聲音技術的發展,影視聲音在影視藝術中的地位也日漸重要,已進入到多維發展、各種手法互相借鑑的新時期,直接介入劇本籌劃、拍攝等環節之中,成為當代電影敘事中極為重要的一環。

新現實主義電影,揭示許多像主角一樣的悲劇上演,深化電影主旨

經典電影《偷腳踏車的人》在聲音敘事的出色運用,以及與視覺元素的調配,在最大程度地保證了敘事空間真實性的同時增強了故事的藝術張力,平衡了新現實主義電影中的“真實感”和“戲劇性”,延展了電影的表現空間與影響深度。其中的技巧依然值得今天的影視工作者學習和借鑑,以更好地闡釋電影文字,表現影視聲音藝術的當代魅力。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