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看清關係中的自己,才能擁有高質量的人際關係。

看清關係中的自己,才能擁有高質量的人際關係。

文||天山雪蓮

岸見一郎在《被討厭的勇氣》中講到,

人的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這是人生課題,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人際關係,如果這個宇宙中沒有他人,只有自己,那麼一切煩惱也都將消失。其實所謂的內部煩惱根本不存在。

所以只要我們來到這個世界,與這個世界發生任何連結,就會建立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這其中有職場關係、親密關係、親子關係、朋友關係等等,每一個都是我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現實是很多人都處理不好這些關係,常常被這些關係束縛困擾,甚至是被其中的某一個影響了正常生活。

很多人可能會說,我不擅長人際關係處理,那麼我就可以不去處理和麵對這些複雜的關係,我可以選擇不用跟人打交道的工作,但是隻要進入社會,哪裡是不需要和人打交道的,只是接觸的程度不一樣而已,何況對於這樣一個千變萬化,互聯互通的世界,我們更是需要和周圍的人建立連結。

當關系成為我們不得不去面對和處理的一件事時,那要如何做才能擁有一生受益的關係呢?又如何從關係中學會自我的成長呢?關係心理學家胡慎之在他的這本《在人際關係中成長》告訴我們,

唯有把重心從關係轉向自我,瞭解、分析、重構你的內在關係模式,把問題變成自我成長的訊號和契機,才可以打破舊有的相處模式,構建為彼此充電的關係。

看清關係中的自己,才能擁有高質量的人際關係。

胡慎之老師擁有20多年的心理諮詢實踐經驗,曾任CCTV《心理訪談》特邀嘉賓,湖南衛視《變形記》特邀心理顧問,同時是《爸爸去哪兒》《奇葩說》知識合夥人。在這本書中,他透過大量的日常生活案例,從問題入手,引導我們認清自己的內在關係模式,客觀的審視我們在關係中所扮演的角色。

你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是一面鏡子,透過他人你才能認識真正的自己

。其實不論是在關係中還是任何事情中,我們只有透過他人的反饋才能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裡。當你獨自一人審視自己,不與任何人發生連結時,你會覺得自己是個完美的人,因為你發現不了自己的問題。

直到有一天他人給予你反饋後,你才知道原來自己說話這麼直接,總是不太會考慮別人的感受,原來講話的方式別人不太能接受,一開口說話就能終結聊天,原來別人一說到自己不喜歡的話,自己就會情緒爆發等等。這些日常的生活場景每天都在上演,但卻似乎總是不擅長處理,也不知道問題在哪裡。

張沛超在《我的內在無窮大》這本書裡講到,

人最深處的本質,其實是想成全自己。但是由於不夠了解自己,所以內在的部分總是在打架,這個架發生在暗處,雖然他自己也沒有發現,但其實這消耗了他非常多的能量

而在所有人際關係中的打架,其實也都是我們不夠了解自己,我們自身對自我本質實在是太陌生了。我不知道是在何時,我突然意識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那就是一切都莫向外求,而是向內求。

向內求一切都能找到答案,儘管答案有時候讓人很痛苦,比如你會意識到自己有很多缺點,你會知道總有人不喜歡自己,你會有求而不得的時候,你也有萬般無奈的時候,可是隻要向內問自己,這些痛苦的時刻就總能在某一刻得到內心的反饋。

當這些反饋幻化成你生活的一部分時,那就是你成長的時候。

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能更多的是習慣性的向外求,這種習慣性的向外求很容易導致我們總是向他人獲得期許。胡慎之老師在《在人際關係中成長》中就寫到,

要擺脫對他人的不合理期待。

當我們在人際關係中總是期望能得到公平公正的對待時,這其實就是一種不合理的信念。如果不能打破,就會對別人的評價,別人對待自己的方式和態度特別敏感,就會把別人都當成壞人,不願意和他人建立關係。

當我們能與外界和他人建立正向的關係互動後,我們才能感受到良好際關係給自己帶來的美好與愉悅。對於現代社會的人來說,之所以被人際關係所困擾的另一個原因是,急速發展的社會,網格化的生活,讓我們對外界的感受能力越來越低,從而導致我們的自我價值感越來越低。

焦慮、內卷、躺平,這些看上去的被迫選擇,其實都是自我價值感降低的某種表現。因為在這個社會越來越找不到自我存在的價值感,所以年輕人用躺平來給自己找個合理的自我安慰。

有天我跟朋友聊天說,其實那些嘴上說著想躺平的人心裡並不想這樣,只是在那一刻他們找不到自己的價值,只能用社會主流的某種價值觀讓自己看起來跟大部分人一樣,一樣的普通而已。

胡慎之老師在《在人際關係中成長》中寫到,

自我價值感降低源自感受力的減弱。如果感受力越來越弱,或無法真正體會自己的感受,就表明一個人長時間忽略了自己,不太關注自己的感受,導致感受力離自己越來越遠,漸漸認為自己無足輕重,自我價值感越來越低,覺得自己對這個世界來說是多餘的。

那麼如何避免自我價值感降低呢?

胡慎之老師給出了幾個建議,

第一,解決空心問題,要和別人建立一種連線,或者和值得信任的事物建立最基本的連線

。就像我之前文章寫到的,人是需要和外界建立流動的,一是為了打破自己的侷限,二是為了和外界建立正向的流動迴圈。

第二,給自己製造一些感受的機會,增強自身感受力

。比如聞花香、欣賞燈光、觀察周圍的生活環境等等都可以。

第三,要對自己的人生有最基本的思考

,比如想想自己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或者不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第四,要從雲端回到地面

,也就是我們需要從自己的世界裡走出來,和真實的世界和人建立連線,從這些互動中做出迴應,並感受彼此的連線。

第五,要向別人傾訴自己的感受

,這一條看上去非常簡單,但是能做到的人很少,其實大部分人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可能並不像想象中那樣能很自然和輕鬆的說出自己的感受,因為我們總是顧慮這些感受說出來是不是得不到對方的反饋。

一個人只有透過和別人的連線和互動,才能慢慢意識到自己並不是一座孤島,這些互動即便並不美好,也能觸動心裡。

當我們知道自己並不是一座孤島時,就會對這個世界心生溫暖和留戀,那麼你就會覺得自己是被這個世界所需要的。

我一直覺得心理學其實並不是在教任何的心理技巧去處理生活中的問題,心理學只是幫我們透過某種方法認識和發現最真實的自己。當我們能認識到真實的自己時,也許就能更客觀理性的看待自己在所有關係中扮演的角色。因為關係是自我檢視的鏡子,也是開啟眼界的通路。

如果說此刻的你也面臨以下人際關係困惑,比如內心孤獨,怎麼樣才能和別人建立正常的人際關係?怎樣摘掉老好人的標籤?如何走出自卑和焦慮?如何告別挑剔的父母,活出真正的自我?不會愛、不懂愛,不知如何表達愛?那麼不妨從這本《在人際關係中成長》開始,胡慎之老師在這本書中,透過17個日常生活場景,層層剝開關係背後所隱藏的問題,並從心理學的角度給出了非常實用的建議,相信這些建議一定可以幫你在日常關係場合中得體舒服的展示自己,從而提升生活幸福感。

看清關係中的自己,才能擁有高質量的人際關係。

在人際關係中成長:擁有受益一生的高質量關係

¥

46

京東

購買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