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劉邦重視張良,劉備重視孔明,朱元璋封六公爵,為何沒有劉伯溫

劉伯溫在歷史上的名氣很大,甚至大過了諸葛亮、張良等人。諸葛亮、張良只是一個軍師,而劉伯溫不但是一個軍師,而且還是一個半仙式的人物。他不但對當時的政治形勢有精準的判斷,並且還能夠預測未來。歷史上出現過的很多預言,傳說都來自於劉伯溫。

不過讓人奇怪的是,劉伯溫的封爵卻並不大,只是一個誠意伯。這顯然是與張良、諸葛亮在當時所享受的待遇是不相稱的。張良在當時受到了劉邦的極大優待,劉邦在評價他最傑出的三個功臣的時候,把張良排在第一位,他在對張良進行封爵的時候,也是第一個封張良,而且讓張良隨便挑,一定要封張良為萬戶侯。只不過張良自己謙虛,沒有要萬戶侯,只要了一個小小的留侯。而且此後,張良自己決議要退出政治,因此在建國中發揮的作用並不大。但不管怎麼說,劉邦一生對張良都是非常敬重的。

諸葛亮更加不用說了,劉備在去世的時候,乃至於把整個國家都託付給了諸葛亮。而諸葛亮也因此得以掌控蜀國的軍政大權。劉禪對諸葛亮也一直恭敬有加,稱他為“相父”。總之,無論是當時所享受的待遇,還是後世的歷史地位,諸葛亮都是非常高的。那麼,為什麼劉伯溫沒人享受到張良、諸葛亮等人的待遇呢?

劉邦重視張良,劉備重視孔明,朱元璋封六公爵,為何沒有劉伯溫

古代統治者獲得天下以後,對功臣的封賞,他們的依據主要是戰功。

畢竟打仗是一件風險性很大的事情,是任何時候都有可能死掉的。很多將領之所以最終成了將領,都是因為他多次出生入死,好不容易從死人堆裡鑽了出來的。這一點,皇帝是看得很清楚的,功臣們也是明明白白的。如果皇帝不封賞他們,是無法擺平他們的。

而且,一般的封賞,都是在戰爭過程中完成的,這也有利於繼續作戰。既然是在打仗過程中獲得的,因此除非他自己犯錯誤,要剝奪這個封爵是很難的。

而謀士不一樣,他們在戰爭過程中,只不過出了一個主意而已。雖然這個主意的價值很大,會對戰場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但是在大多數人的觀念中,謀士也就是動一動嘴皮子而已,軍功上比不得武將。至少,武將可以用殺掉的人頭數進行量化。謀士沒辦法量化。

那麼,為什麼劉邦那麼喜歡張良,劉備那麼喜歡諸葛亮呢?

應該說,這是因為情況比較特殊。劉備在遇到諸葛亮之前,屢戰屢敗。遇到諸葛亮以後,劉備才開始打勝仗。這一個對比,關羽張飛都是很服氣的,他們都是不敢和諸葛亮爭功勞的。而劉邦之所以重視張良,則是因為張良不爭功,不像韓信那樣,他對劉邦不構成威脅。說劉邦有意的誇大張良的功績,以此來壓低不聽話的韓信等人的功績,也是說得過去的。

劉邦重視張良,劉備重視孔明,朱元璋封六公爵,為何沒有劉伯溫

劉伯溫的情況不一樣。

劉伯溫在跟隨朱元璋之前,朱元璋一直在打勝仗,劉伯溫並沒有給予朱元璋決定性的幫助。同時,當時朱元璋並沒有遇到大將們擁兵自重、居功自傲的問題,所以朱元璋沒有必要透過肯定劉伯溫,來打擊其他功臣。

同時,劉伯溫事實上跟隨朱元璋的時間並不多,他給予了朱元璋一些戰略規劃,但並不具有唯一性。事實上,最早給予朱元璋最重要戰略規劃的謀士是高升,高升曾對朱元璋說過“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才是朱元璋能夠從一眾諸侯中殺出來,最終獲取天下的一個最重要的戰略規劃。

從某種意義上說,劉伯溫只相當於劉邦的陳平。劉伯溫能夠給朱元璋提供戰術上的主意,比如當朱元璋想要去救韓林兒,讓韓林兒當王的時候,劉伯溫就審時度勢,告訴朱元璋,他到了真正當王的時候了。

劉伯溫沒有獲得更大的封爵,還有一點,與劉伯溫性格有很大關係。劉伯溫的性格比較急躁,而且和李善長、胡惟庸等同事的關係也處得不夠好,這一點和張良、諸葛亮是不太一樣的。這也使得他無法具有較好的人緣,在論功行賞的時候,也沒有多少人說他的好話。

劉邦重視張良,劉備重視孔明,朱元璋封六公爵,為何沒有劉伯溫

那麼,劉伯溫所建立的功勞和發揮的作用都不大,可是為什麼,他在後世的名氣會那麼大呢?

應該說,這主要是因為劉伯溫曾經有到山上去隱居過當道士的經歷,這樣一些經歷,再加上他又是一個謀士。所以後人就把他想象成了半仙式的人物。而且劉伯溫自己也是用這種方式來包裝自己的,他也把自己當成半仙式的人物。

他在去世之前,還特別把一本“天書”交給大兒子,讓大兒子立刻進宮,交給朱元璋。這樣做,既是為了保護他自己的兒子,同時也是為了進一步神化自己。有這樣一些經歷,再加上後世的演義,劉伯溫的名聲就變得非常響亮。

(參考資料:《明史》等)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