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鬱郁不得志的徐有貞,唯有借酒消愁,未能再回到他繾綣的政壇

徐有貞雖然依靠與石亨等武將聯合使英宗復辟,但他自己卻對武臣專權極為反感。徐有貞認為武臣干政必定會使大害滋生,天下大亂。而經國之道是儒者用事,只有儒者才能真正建功立業,使天下大治。得志的徐有貞,不想與曹吉祥、石亨等人同流合汙。窺測到英宗對二人已有厭惡之色,並彈劾他們驕橫之狀,遂得罪曹、石,深為曹、石二人怨恨,他們便構陷徐有貞。先是誣陷有貞對外洩露英宗對其所說的密語,使得英宗疏遠了徐有貞,給徐有貞冠以圖謀不軌的罪名,英宗對其愈加不信任,便將其流放至金齒。

鬱郁不得志的徐有貞,唯有借酒消愁,未能再回到他繾綣的政壇

願望最終也沒能實現

流放金齒的歲月中,其處事風格之所以變得這樣低調謹慎,是因為當時曹、石勢力強大,這樣才能以免再次惹禍上身。直到天順五年以後,曹、石的勢力被剷除後,英宗才記起徐有貞,於是徐有貞才被赦免,迴歸鄉里。飽經仕途風雨的徐有貞雖閉門掃跡,卻隱沒不了他的入世之心,常常仰觀天象,希望得帝招復,但他的願望最終也沒能實現,未能再回到他繾綣迷戀的政壇。

鬱郁不得志的徐有貞,惟有借酒消愁。縱觀徐有貞的建功立業之途,急於幹進,入世之心切而不擇手段。他為了博取功名敢當皇權的走卒,甚至不惜傾餡忠臣良將,以攀附權勢。當他建立功業之時,聲名卻已覆水難收。只是他的不端節行亦為皇權排斥,這不是在人不知己,而是其不自知。透過陰險手段得勢一時,終不能長久。徐有貞在得勢之前,汲汲以求人前顯貴,無所不用其極,甚至拋卻儒生堅守的道義底線,與奸邪佞臣狼狽為奸;而在得勢以後,卻又想重拾儒家道德理想,與奸佞撇清界限。這樣正直之士不齒與之為伍,佞幸與之為敵,徐有貞便陷入孤立無援之境地,終究難返皇權中心。

鬱郁不得志的徐有貞,唯有借酒消愁,未能再回到他繾綣的政壇

寄身從容之境的吳與弼

土木之變中,國家危亡,皇權更易,有位儒生卻始終不參與其中,試圖置身事外,這就是吳中著名才子——吳與弼。吳與弼,字子傳,崇仁人。十九歲時,見《伊洛淵源圖》,心嚮往之,遂罷舉子業。對於這段經歷,他窮讀《四書》、《五經》、洛閩諸錄,埋首浩如煙海的書卷,數年不下樓,是當時有名的隱士。即便生活窘迫困頓,他的弟子甚多,胡居仁、陳獻章、婁諒等皆出其門下。

屢詔屢辭

吳與弼雖以講學為生,雖棄科舉,遠離政壇,卻多次被舉薦、徵召,吳與弼卻“屢詔屢辭”。正統十一年,山西僉事何自學薦其於朝,請授以文學高職;御史塗謙等人又舉薦之,皆不出。景泰七年,御史陳述又請禮聘與弼,俾侍經筵,或用之成均,教育胄子;詔江西巡撫韓雍備禮敦遣,與弼都沒有受命。到了天順元年,英宗對石亨有所懷疑,於是石亨舉薦吳與弼“以收人望”。

鬱郁不得志的徐有貞,唯有借酒消愁,未能再回到他繾綣的政壇

英宗當時亦對與弼很感興趣,便詢問有關他的情況,於是英宗派遣行人曹隆賜璽書,齎禮幣,徵與弼赴闕,又詢問李文達應給吳與弼授以何職,足見其對與弼滿懷期待和禮遇備至。吳與弼以不能供職為名再一次拒絕這份盛情。當時英宗只好以閒職來挽留吳與弼,賜文幣酒牢,並令侍人將其送至館次,此番安車蒲輪依舊沒能打動吳與弼。

鬱郁不得志的徐有貞,唯有借酒消愁,未能再回到他繾綣的政壇

如此如此眷待,而與弼固辭益力。在京師逗留兩個月,以疾篤請辭。英宗對與弼的做法迷惑不解,而與弼請歸卻更加堅定,這時,英宗深諳與弼難留他,便賜敕慰勞,賚銀幣,復遣行人送還,命有司月給米二石,遂從了與弼的心願,得歸。對於自己不肯出仕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奸臣當道,吳與弼深知難以施展其抱負。而在英宗詔請於京師逗留期間,向來遠離是非爭端的吳與弼對此自是難以適應,親身經歷官場的險詐,無疑更堅定了其辭官之信念。欲保性命是他的一個重要理由。

鬱郁不得志的徐有貞,唯有借酒消愁,未能再回到他繾綣的政壇

最後

可見吳與弼對政治不是不聞不問的,他也有治平天下的雄心壯志。只是他對現實的政治失去了信心,所以沒有與當權者合作,選擇明哲保身的道路。黃宗羲對於吳與弼的“欲保性命”,黃宗羲認為吳與弼稱石亨門下以及堅決請辭是甚不得已,其得善歸亦實屬不易。吳與弼屢徵屢辭,就是感覺到自己的主張難以實現,所以遠離了皇權的中樞,過著清貧卻從容的生活。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