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陳友諒戰死鄱陽湖,為何朱元璋在戰後還會感到害怕?

陳友諒是朱元璋除元朝之外最大的勁敵,主要是陳友諒與張士誠不同,張士誠只想呆在安樂窩裡,能過一天是一天,而陳友諒則是要吞併天下,成為帝王!正是因為這一點,陳友諒才與朱元璋紛爭不斷。

隨著“鄱陽湖之戰”的勝利,朱元璋正式除掉陳友諒這個眼中釘。戰後,朱元璋與劉伯溫的談話中,朱元璋回想起“鄱陽湖之戰”心中泛起一絲絲的恐懼感,這是為何呢?

陳友諒戰死鄱陽湖,為何朱元璋在戰後還會感到害怕?

“鄱陽湖之戰”其實陳友諒就不應該敗,陳友諒的兵馬高達六十萬,而朱元璋的兵馬僅僅二十萬。陳友諒的戰船高將近三層樓,而朱元璋的戰船僅高一層樓左右,雙方交戰,朱元璋一方計程車兵只能夠仰望陳友諒一方計程車兵。

兵馬、裝備,陳友諒都勝於朱元璋,可是為什麼最後陳友諒還是敗了呢?這就要說到陳友諒在鄱陽湖之戰中所犯下的三個重大錯誤。

第一個重大錯誤:

陳友諒將戰船用鐵索連在一起。之所以陳友諒會產生這樣的想法,是因為戰船的行動不一,不能夠整齊劃一的發起進攻。正是這個錯誤的想法,致使陳友諒有了第一次大敗。朱元璋採用火攻的方式,將陳友諒打得一塌糊塗,無奈之下,陳友諒只能選擇後退。

陳友諒戰死鄱陽湖,為何朱元璋在戰後還會感到害怕?

第二個重大錯誤:

有了第一次重大錯誤的陳友諒決定狗急跳牆,以全軍之力直接衝向朱元璋的戰船。朱元璋有二十萬人,戰船不在少數,陳友諒他是怎麼能夠認定哪一艘船是朱元璋的呢?其實很簡單,朱元璋的船全身塗滿白色,哪條船是白色,哪條船就是朱元璋的,這是陳友諒這麼認為的。

結果在戰爭開始的那一天,朱元璋的戰船全部都塗成白色,根本分辨不出哪一艘船是朱元璋的。就在陳友諒迷茫之際,朱元璋率領全軍發動攻擊,陳友諒又一次潰敗。

第三個重大錯誤:

陳友諒原本以為依靠自己自身的實力能夠輕而易舉地擊潰朱元璋,但是事實卻是異常的殘酷,非但沒有擊敗朱元璋,還被朱元璋多次擊敗,這讓陳友諒變得非常惱怒,決定報復朱元璋,那就是一旦抓到朱元璋手底下計程車兵、將領就地處決!

就在陳友諒下達這條命令的同時,朱元璋也下達了一條命令,那就是對於陳友諒計程車兵、將領一律給予優待。陳友諒處於潰敗的邊緣,士兵原本就不想替他賣命,朱元璋這條命令一出,人心思動,陳友諒計程車兵將領一天比一天少,士氣變得極度頹廢,猶如一盤散沙。

陳友諒戰死鄱陽湖,為何朱元璋在戰後還會感到害怕?

雖然陳友諒在鄱陽湖之戰犯下的這三個重大錯誤都是決定性的,但是他所犯下最重大的一個錯誤卻不是在鄱陽湖之戰,而是在鄱陽湖之戰前夕,如若陳友諒沒有犯下這個錯誤,朱元璋的傳奇有極大的可能會因此終結!

至正二十三年二月初二,張士誠發兵攻打位於朱元璋北面的安豐。安豐是應天府的屏障,而且安豐中有小明王以及代小明王發動號令的劉福通。小明王是紅巾軍的首領,朱元璋名義上是隸屬於紅巾軍的一股勢力,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朱元璋都應當發兵救援安豐,朱元璋也是這麼認為的。

但就在此時,劉伯溫提出反對意見,

第一、小明王是一個死了比活著要好的人,畢竟你朱元璋的目標是當皇帝,而不是當開國功臣;第二、如果說率軍支援安豐,陳友諒突然率領大軍順流而下,必將腹背受敵。

朱元璋堅持自己的想法,決定率領主力救援安豐。三月初一朱元璋出發,三月十三日,安豐城破,劉福通戰死,而朱元璋卻將小明王救了出來。

這時的朱元璋終於明白自己到底犯下了多麼大的錯誤,悔不聽劉伯溫之言,弒君之名他是背定了。

陳友諒戰死鄱陽湖,為何朱元璋在戰後還會感到害怕?

安豐失守,現如今又有一個一看就難受,但是又不能殺掉的人在軍中,朱元璋十分鬱悶,氣不打一處來的朱元璋決定攻打廬州。

廬州是張士誠的軍事重鎮,朱元璋一旦將廬州攻克,那麼就等同於打通前往張士誠老巢江浙一帶的道路。

朱元璋手下的第一大將徐達不斷的勸說朱元璋,絕對不能夠意氣用事,救援安豐已經失策,如果再攻打廬州,陳友諒發兵應天,那將是毀滅性的災難。

朱元璋根本不聽徐達之言,認為陳友諒如果發兵早在救援安豐時就已經發兵,何必等到此時?決意攻打廬州。

這就是朱元璋有史以來犯過最嚴重的一次軍事錯誤,這一次軍事錯誤一旦造成,朱元璋將會萬劫不復,這是朱元璋本人親自承認的。

陳友諒戰死鄱陽湖,為何朱元璋在戰後還會感到害怕?

多虧陳友諒不知道是腦子抽了筋,還是怎麼的,從朱元璋三月初一救援安豐開始,陳友諒一直坐山觀虎鬥,就如同一切與自己不相干一樣。

直到四月初朱元璋圍攻廬州,久攻不下,陳友諒才發兵,可是發兵的地點卻是南轅北轍,不直接順流而下攻打應天,反而攻打洪都,以至於在洪都被拖了三個多月之久,給予朱元璋足夠的時間整頓兵馬糧草。

如若陳友諒攻打應天,朱元璋必定腹背受敵,而且由於攻打廬州,士兵已經精疲力盡,再匆匆與陳友諒士氣正旺的六十萬大軍決戰,幾乎沒有勝利的可能。

“我不當有安豐之行。使陳友諒乘我之出,京師空虛,順流而下,搗我建康,我進無所成,退無所歸。友諒不攻建康而圍南昌,此計之下者,不亡何待!”——《國初事蹟》

陳友諒戰死鄱陽湖,為何朱元璋在戰後還會感到害怕?

陳友諒當時傾國而出,連文武百官都帶上了,不直接撲上應天,而是撲向洪都,這到底是為什麼?

經後人推測,陳友諒當時的想法不外乎以下這三點。

第一點:

洪都曾經是屬於陳友諒的城池,但是洪都的守將背叛了他,投靠朱元璋,從而導致原本屬於他的洪都,變成了屬於朱元璋。喜歡背叛別人的人,都不喜歡別人背叛自己,陳友諒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他殺掉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倪文俊,殺掉自己的兄弟趙普勝,殺掉自己的首領徐壽輝,不斷的背叛別人,但是卻無法忍受別人背叛自己,也因此他決定以六十萬大軍的兵力攻打兩萬士兵的洪都,城一旦攻破,就狠狠的懲罰那個背叛自己的守將。

出乎陳友諒意料的是,他本以為以六十萬大軍輕輕鬆鬆就能夠拿下洪都,沒有想到洪都的守將朱文正依靠著兩萬計程車兵,硬生生撐了三個多月,將他計程車氣拖垮。

陳友諒戰死鄱陽湖,為何朱元璋在戰後還會感到害怕?

第二點:

洪都雖然只有兩萬士兵,但是如果直接用兵撲往應天的話,那麼這兩萬士兵就會在後方造成不安定因素,比如運輸糧草就會成問題。

第三點:

陳友諒僅用十年的時間就一步一步從小兵幹成當時最大的一股勢力,連朱元璋都對他感到恐懼。他認為,他就是這個時代的天之驕子,天下必定會屬於他,所以他要拿下洪都,因為洪都之前

叫作

“龍興府”,他陳友諒就是龍,如果要“興”就要拿下洪都。

這三點,第一點最為可信,因為最符合陳友諒腹黑的性格。

陳友諒這個人做事不顧頭,不顧尾,想到什麼就做什麼,也正是因此他才最讓朱元璋頭疼,做起事情來根本沒有任何的徵兆。就比如朱元璋救援安豐的時候,他竟然兩耳不聞窗外事,也因此他應當不會覺得洪都府這區區兩萬士兵就能夠斷掉他的糧草之道。

陳友諒這個人肯定不是什麼迷信的人,如果說他迷信的話,就不會做出殘殺兄弟朋友的事情了,什麼“龍興之地”對他而言都是狗屁,誰拿到天下誰就是龍。

陳友諒是當時唯一能夠與朱元璋爭奪天下的梟雄,若不是陳友諒有致命的性格缺陷(寧願我負天下人,不願天下人負我),以陳友諒的實力,當時就可以致朱元璋於死地。

可惜,可惜。

陳友諒戰死鄱陽湖,為何朱元璋在戰後還會感到害怕?

結語

世人皆知朱元璋是個苦命的人,從社會最底層的乞丐一步一步踏到社會的最高層皇帝,可是誰又知道陳友諒也是一個苦命人。陳友諒的父親是漁民,在當時像陳友諒父親這樣的漁民沒有特殊情況是不會上岸的,也因此身上充滿魚腥味,作為兒子的陳友諒身上也有大股的魚腥味。而身上有魚腥味,必定會被別人嫌棄、看不起,陳友諒就是在被別人嫌棄、看不起的環境中長大的。陳友諒日後的性格,應該跟他小時候的生活環境有著極大的關係。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