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就像兩人踩蹺蹺板一樣,和諧相處保持平衡和對等

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就像兩人踩蹺蹺板一樣,和諧相處保持平衡和對等

蹺蹺板定律:人際交往收支平衡。趙兵是個性格開朗,大大咧咧的年輕人。他從一所名牌大學畢業,而且專業成績優異。本科畢業後,他又到國外深造了一年,拿了個研究生文憑,畢業後找的工作也很對 口。這一切,讓他有一種無比的優越感。可是同事們似乎不太喜歡趙兵,背地裡總是議論他:“他以為自己是誰啊!憑什麼讓我去給他發傳真?我也有自己的工作要忙啊! ”“憑什麼動不動就讓我給他打 飯?” “他幾乎每個月都要找我借一次錢,我唯一一次找他借錢,卻被他拒絕了。”大家對他有很大的意見,平時連個招呼也不跟他打,生怕他會“黏”上,造成自己的負擔。

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就像兩人踩蹺蹺板一樣,和諧相處保持平衡和對等

有一次,快下班的時候,一個同事的母親乘晚上的火車到北京西站,他必須去接站。他的母親從鄉下第一次來北京,如果沒人去接的話,很可能會迷路。於是,同事讓趙 兵幫忙,把手頭的工作繼續完成。那天,趙兵本來也沒什麼大事,但是之前約了女朋友,為了不讓女朋友失望,他拒絕了同事的求助,去赴女朋友的約了。後來,有一個下午,趙兵要出門辦事,想借那個同事的腳踏車用一下。還沒等他把話說完,就被同事以“自己要用”拒絕了。但是,那個下午趙兵卻發現同事並沒有用腳踏車。

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就像兩人踩蹺蹺板一樣,和諧相處保持平衡和對等

漸漸地,類似的事情多了,趙兵才逐漸地意識到,原來他總是麻煩別人,而在別人需要的時候,又不能給予別人幫助,所以,大家認為他是個自私的人。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霍曼斯提出,人際交往在本質上是一個社會交換的過程,相互給予彼此所需要的。有的人把這種交換叫做人際交往的互惠原則。顯然故事中的趙兵並不懂得這個原則,他心安理得地享受別人的恩惠,自己卻不肯付出,這樣的“鐵公雞”自然讓同事不滿意。

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就像兩人踩蹺蹺板一樣,和諧相處保持平衡和對等

我們每個人所做的每件事,都希望實現利益最大化,人際交往也一樣。沒有一個人願意對他人無償地付出,也沒有一個人會得到他人無償的付出。一段穩定的人際關係, 必須保持相互交換的平衡。事實上,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就像兩人踩蹺蹺板一樣,和諧相處就要保持雙方支出的平衡和對等。一旦彼此的交換不對等,那麼就會像蹺蹺板一樣失衡。這在心理學上也被 稱為“蹺蹺板定律”。

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就像兩人踩蹺蹺板一樣,和諧相處保持平衡和對等

對於那些凡事只想到自己而不顧他人的人,如同坐在一個靜止的蹺蹺板頂端,雖然維持了高高在上的優勢位置,但整個人際交往卻失去了互動的樂趣,變得索然無味。對 有的人來說,“自私”是有意識的,而有的人則是無意識的。有意識的自私,是個性問題,比如那些天生就愛佔小便宜、斤斤計較的人;而無意識的自私,是社交技巧的問 題,無論是個性使然,還是不懂得社交技巧,每個人都應該有意識地認識到人際交往中彼此付出的對等問題,來保持利益的互惠。

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就像兩人踩蹺蹺板一樣,和諧相處保持平衡和對等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有一種德國特種兵的任務是,深入敵後抓俘虜回來審訊。當時打的是壕塹戰,大隊人馬想要穿過兩軍對壘的無人區,是十分困難的。但是一個士兵悄悄爬過去,溜進敵人的戰壕,就比較容易。參戰雙方都有這方面的特種兵,經 常派去抓一個敵軍計程車兵,帶回來審訊。有一個德軍的特種兵以前曾經多次成功完成這樣的任務,這次他又出發了。他很熟練地穿過兩軍之間的地帶,出乎意料地出現在敵軍的戰壕中。一個落單計程車兵正在吃東西,毫無戒備,一下子就被抓住了。他手中還拿著麵包,這時,他本能地把麵包遞給對面從天而降的人。這也許是他一生中做得最正確的一件 事。

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就像兩人踩蹺蹺板一樣,和諧相處保持平衡和對等

德國士兵忽然被這個舉動打動了,並且做出了一個很奇怪的舉動一一他沒有把這個士兵帶回去,而是自己一個人回去。雖然他知道,回去之後,長官會大發雷霆。這個德國士兵為什麼這麼容易被一塊麵包打動?其實,這正說明了 “蹺蹺板定律”的作用:得到了別人的好處之後,就想要回報對方。雖然是一塊麵包,卻表達了對方的 善意。這個德國士兵在心裡覺得,無論如何也不能把一個對自己好的人抓走,甚至要他命。既然交際是利益的相互交換,如果你要受人歡迎,吸引他人的話,那麼就需要增加你“被利用”的價值。一切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維持,都是人們根據一定的價值觀進行選 擇的結果。那些對於自己來說是值得的人際關係,人們就傾向於建立和保持;而那些對自己來說,不值得的,或是失大於得的人際關係,人們就傾向於逃避、疏遠或者終止。

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就像兩人踩蹺蹺板一樣,和諧相處保持平衡和對等

心理學家提醒你中國人講究禮尚往來,也是互惠原則的表現,這似乎成為日常交往中一條不成文的規定。朋友之間維護友誼遵循著互惠原則,愛情也是如此。其實,世界上沒有絕對無私奉獻的愛情,愛情也要互惠互利,互相關心、愛護對方,雙方需要保持利益的平衡。如果 平衡被嚴重破壞,就可能導致關係破裂。鄰里效應:交往越多越親密嗎南朝時期,平固侯呂僧珍非常有學問,對人謙虛誠懇,很多人都願意與他交往。呂僧珍老家在市北,前面建有督郵的官署,鄉人都勸他遷移官署來擴建住宅。呂僧珍惱怒地說:“督郵這官署,從建造以來就一直在這裡,怎麼可以遷走它來擴建我的私

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就像兩人踩蹺蹺板一樣,和諧相處保持平衡和對等

宅呢?”他姐姐嫁給於氏,住在市西,小屋面臨馬路,又混雜在各種店鋪中間,呂僧珍經常引帶著儀仗隊到她家,並不覺得辱沒了身份。呂僧珍這種廉潔奉公的高尚品德,受到了人們的稱頌。有位名叫宋季雅的官員告老還鄉到袁州後,特地把呂僧珍私宅鄰家的一幢房屋買下來居住。一天,呂僧珍問他買這 幢房子花了多少錢,宋季雅回答說:“共花了一千一百萬。”呂僧珍聽了大吃一驚,問道:“要一千一百萬,怎麼會這麼貴?”宋季雅笑著回答說;“其中一百萬是買房屋,一千萬是買鄰居。”呂僧珍聽後想了一會兒才明白,跟著笑了起來。宋季雅肯花費一千萬兩銀子“買”個好鄰居,著實有點誇張。但在平時生活中,我們都知道鄰居的重要性,都希望自己能有個關係不錯的鄰居。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我們大部分的朋友,不是同學、同事,便是近鄰。這其實就是“鄰里效應”。

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就像兩人踩蹺蹺板一樣,和諧相處保持平衡和對等

人們也總是能夠比較方便地在同學、同事或鄰居中找到意中人,而所謂“千里姻緣一線牽”總歸是不太多的。美國社會學家巴薩德在20世紀20年代研究了費城的5000份結婚申請書,發現有13的夫婦,婚前住在五個街區之內的範圍中。熟悉能增加人際吸引的程度。如果其他條件大致相當,人們會喜歡與自己鄰近的人交往。處於物理空間距離較近的人,見面機會較多,容易熟悉,產生吸引力,彼此的心 理空間就容易接近。常常見面也便於彼此瞭解,促進相互喜歡,我們經常說“遠親不如近鄰”,是因為我們和鄰居接觸多,而與相隔較遠的親戚接觸少。接觸得多的人,我們 會有一種親密感;而接觸得少的人,我們會感覺到生疏。

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就像兩人踩蹺蹺板一樣,和諧相處保持平衡和對等

1950年,美國有三位社會心理學家對麻省理工學院17棟己婚學生的住宅樓進行了調查。這些都是二層樓房,每層有5個單元住房。住戶住到哪一個單元,純屬偶然,哪個 單元的老住戶搬走了,新住戶就搬進去,因此具有隨機性。調查時,所有住戶的主人都被問道:在這個居住區中,和你經常打交道的最親近的鄰居是誰?統計結果表明,居住距離越近的人,交往次數越多,關係越親密。在同一層樓中,和緊隔壁的鄰居交往的機率是41%,和隔一戶的鄰居交往的機率是22%,和隔三戶的鄰居 交往的機率只有10%。多隔幾戶,實際距離增加不了多少,但是親密程度卻有很大不同。看來,鄰里效應,不僅在中國,在國外也同樣起著作用。

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就像兩人踩蹺蹺板一樣,和諧相處保持平衡和對等

要想與人建立親密關係,就要主動與人多接觸、多聯絡。每與人多接觸一次,他人對你的印象就更深一點。要利用生活中的鄰里效應,增加你和他人的親密程度,就要學 會主動跟人打招呼,主動地與人建立聯絡,少一點心理設防,有事沒事跟朋友常聚聚。鄰里之間有時難免要發生矛盾,這時候要以一顆寬容的心態去對待,畢竟,低頭不見抬頭見。萬一和鄰居的關係搞到僵持乃至惡化的程度,也會給自己帶來很多的不便。

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就像兩人踩蹺蹺板一樣,和諧相處保持平衡和對等

小珍畢業後,留在了北京。她找了一份文秘工作,為了上班近點,就在公司的附近單獨租了一間房。然而小珍覺得自己並不快樂,因為她跟鄰居經常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 事發生矛盾。一天,小珍哭著給姐姐打電話:“今天早上,我和樓下的那個大肥婆又吵了一架,因為洗手間漏水的事情。最後還打了一架。我都不想回去住了。”姐姐說:“有這麼嚴重嗎?都是鄰居,怎麼把關係弄得這麼僵?低頭不見抬頭見的。也不念以前的情面嗎?”小珍小聲說:“從前沒什麼情面,都沒說過話。”姐姐又擔 心地問:“那其他鄰居也沒有勸勸嗎?”

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就像兩人踩蹺蹺板一樣,和諧相處保持平衡和對等

小珍更委屈了 : “別人都看了一會熱鬧,聽明白怎麼回事後就走了。都不認識我,誰來勸啊!”後來姐姐瞭解到,小珍平時和鄰居之間沒有來往,所以當她和樓下的鄰居發生矛盾的時候,人家只是看熱鬧。如果她能夠主動和鄰居建立友好關係,那麼,吵架的時候, 一定會有熱心的鄰居來調節他們的矛盾。經過姐姐的一番勸說,小珍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第二天,小珍主動地跟鄰居道了歉;出來進去的,也經常跟鄰居打聲招呼,寒暄幾句。這時候小珍忽然意識到,自 己的鄰居原來這麼好。

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就像兩人踩蹺蹺板一樣,和諧相處保持平衡和對等

像小珍一樣的租房族應該認識到,不要總是在遇到麻煩時才想到別人。平時要經常走動,保持聯絡,才能維持住來之不易的感情。與人交往得越多,人和人之間的關係自然也就越親密。因此,有個心理學家幵過一個玩笑,他說,如果你想追一個女孩子,千萬不要每天都給她寫信,因為她有可能因此而愛上郵差。不過,慶幸的是,心理學家同時也發現,人們的交往頻率與喜歡程度的關係呈倒U型曲線。過低與過高的交往頻率都不會使彼此的喜歡程度提高,中等交往頻率時,彼此 喜歡程度最高。心理學家提醒你,人與人之間的喜歡程度與交往頻率的關係呈倒U型曲線,所以,人際交往中,要把握好一個“度”。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