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兩個邊緣人的聯合逆襲:劉備如何以退為進,拿下荊州?

很多人聽說過“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這句歇後語。其歷史背景是赤壁之戰後,已經擁有了荊州江南地區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四郡,並屯兵公安的劉備,為了獲得更好的發展基地,於建安十五年(210),親自赴京口拜見孫權,“求都督荊州”,即所謂的“借荊州”。

建安十九年(214),劉備入川,攻取益州,建立蜀漢基業後,面對前來討要地盤的孫權方,採取了拒絕和拖延的態度。加之小說 《三國演義》的影響,整個事件給很多人的感覺就是劉備借了荊州不還。因此才有了那句歇後語,並常常被人用來指代那些欠錢不還的人。

兩個邊緣人的聯合逆襲:劉備如何以退為進,拿下荊州?

劉表迎接劉備,出自王亦秋繪《三國演義連環畫·馬躍檀溪》

但實際上,孫權當時掌握的只是荊州南郡江北部分和江夏郡一部分,所以,劉備實際借的並不是整個荊州,而只是江陵地區(南郡江北部分)。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如 《漢晉春秋》記載,力主借荊州的魯肅就曾勸孫權,“初臨荊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備,使撫安之”。

也就是說,哪怕是孫權方的重臣,也承認荊州本來就不是孫權的,並肯定劉備在荊州更具威望與民心。關於前一點很容易理解,因為在東漢末年的亂世裡,荊州本來的主人是荊州牧劉表。至於後一點,卻很值得深入說說了。因為在歷史上,劉備在依附於劉表期間,頗得荊州人望,“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這些以諸葛亮為代表的人才,日後還構成了劉備陣營裡僅次於“故舊集團”的“荊州集團”,成為建立蜀漢政權的中堅力量。更有甚者,劉備還曾經被劉表“託孤”或“託國”,劉表的長子劉琦是劉備名義上的輔助物件。總之,無論是法理還是人望上,劉備都遠比孫權對荊州地區更具有宣稱權。

當然,要細說這一切,還要從劉表單騎赴荊州說起。

兩個邊緣人的聯合逆襲:劉備如何以退為進,拿下荊州?

劉表畫像,出自趙成偉繪《三國演義》人物百圖

單騎入荊州

漢獻帝初平元年(190)三月,49歲的劉表被任命為荊州刺史。也就在這一年,漢帝國正式墜入亂世之中。之前的正月,關東州郡推袁紹為盟主,討伐董卓,內戰開始。二月,董卓遷都長安,各地諸侯紛紛擁兵割據,漢帝國的中樞已經失去了對於地方的控制。

此時的荊州政局混亂不堪,荊州北部被軍閥袁術控制,並且江南宗賊勢力猖獗,長沙太守蘇代、華容縣長貝羽等人“各阻兵作亂”。所謂“宗賊”是因為當時的江南地區宗族強盛,在亂世之中自立武裝,“宗黨共為賊”。

可以說,劉表面對的荊州是個爛攤子。失去權威的漢帝國中樞,無法為這個荊州刺史提供什麼實質性特別是軍事上的幫助。

然而,劉表接手了一個爛攤子,卻展示出人生最高光的時刻。他單騎直入宜城(今湖北宜城市),依靠當地世族豪強的支援,迅速剿滅數名宗賊首領,之後勸降佔據襄陽的江夏賊黨張虎、陳生,將荊州治所從武陵漢壽(今湖南漢壽縣)移到襄陽(今湖北襄陽市)。

初平三年(192),劉表被冊封為鎮南將軍、荊州牧、封成武侯。其部將射殺江東猛虎孫堅,暫時解除了江東孫氏對荊州的威脅。獻帝建安元年(196),驃騎將軍張濟自關中走南陽(今河南南陽市),攻襄城,中飛矢而死。張濟所部皆歸當時已經55歲的劉表。

建安五年(200),已經59歲的劉表擊敗長沙張羨之子張懌,取得長沙、零陵、桂陽三地。至此,劉表的事業到達了頂峰。從長江以南到現在的嶺南,除東吳五郡外的廣大地區,都屬於劉表的勢力範圍。史載,“地方數千裡,帶甲十餘萬”。

更值得稱道的是,劉表在治理荊州期間,還注意發展經濟與文化事業。

可以說,劉表在漢末亂世的硝煙中,做到了一個有道德的、較為正直的儒家知識分子的極致了。

兩個邊緣人的聯合逆襲:劉備如何以退為進,拿下荊州?

《彩繪三國演義·玄德荊州依劉表》,近現代,金協中,國畫

荊州集團的權力格局

但是,劉表自己也有一本“難唱的經”。作為一個外來戶,劉表能做到單騎赴荊州的10年後就統領整個荊州,成為南陽、章陵、南郡、江夏、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八郡之主,與荊州當地世族豪強的支援是分不開的。

荊州地區有六大豪族,分別為龐、黃、蔡、蒯、馬、習六家。六家的家主分別是龐德公、黃承彥、蔡瑁、蒯越、馬良、習禎。劉表所依靠的四大重臣,蒯良、蒯越、蔡瑁、龐季就出自其中。最初他單騎入宜城時,尋求的蒯越與蔡瑁的幫助。當時劉表向蒯越等問計:“宗賊雖盛而眾不附,若袁術因之,禍必至矣。吾欲徵兵,恐不能集,其策焉出?” 蒯越給出了“君誅其無道。撫而用之,一州之人有樂存之心,聞君盛德,必襁負而至矣”的戰略方針。而張虎、陳生也是由蒯越和龐季勸降的。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劉表既然依靠世族豪強勢力,就不得不向其分權,也就不得不受制於世族豪強勢力。

比如蒯越為劉表最為信任的謀士之一,功勞也最大,史稱其為“表大將”,在擔任章陵太守之外,蒯越還執掌兵權。而蔡瑁與劉表為姻親,也受到重用,成為荊州軍事方面的主要負責人。而以此為基礎,劉表的部屬分為了三個陣營,“軍中諸將,各有彼此”。簡單說,以受到重用的蒯、蔡兩大家族為核心的陣營;相對處於權力外圍的龐、黃、馬、習四家陣營;劉表本身的外來戶陣營。

這三個陣營最為突出的區別就是對於曹操的態度。蒯越、蔡瑁等人是堅定的“親曹派”。當袁紹與曹操於官渡相持之時,蒯越、劉先、韓嵩等人便曾向劉表建議歸依曹操。韓嵩甚至曾勸諫劉表歸附曹操,並遣子作為人質,劉表大怒,險些將韓嵩殺掉。日後待到劉表去世後的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蒯越、蔡瑁又勸劉琮降曹。龐、黃、馬、習四家因為處於權力外圍,屬於“中立派”。

至於劉表本身則是堅定的“抗曹派”。劉表為皇室宗親,從其立場而言必然對曹操沒有好感。他自己作為荊州八郡之主,從切身利益上說,也不希望自己辛苦十年打造的基業落入曹操之手。可面對咄咄逼人的“親曹派”勢力,劉表顯得勢單力孤。因此,劉備的到來,讓劉表看到了轉機。

劉表的猜忌

建安六年(201)九月,曹操擊劉備於汝南。曹操這次南征劉備,也有向劉表耀兵的意思。而劉備就此投奔劉表。

從同是漢室宗族、同是來自北方、同是人到中年的劉備(此時為40歲)身上,劉表是否看到了自己當年單騎入荊州的影子呢?當然,兩人在政治傾向上有最大的一共同點,即抗曹。而劉備還具有劉表所欠缺的軍事能力。

劉表接納劉備作為其抗曹的助力,也就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劉備投奔劉表之初,受到了劉表的禮遇與增兵。而劉表遣劉備帶兵駐守軍事重鎮——新野,以抵禦曹操。而劉備也不負劉表所託,取得了博望坡之戰的勝利。

建安七年(202),劉表使劉備北侵至葉(今河南葉縣)。建安八年(203),劉備大敗夏侯惇、于禁於博望坡。當時,曹操正致力於清除袁紹諸子的殘餘勢力。名義上與袁氏結盟的劉表,派劉備去騷擾曹操後方。曹操從河北戰場急調精兵,由夏侯惇、于禁、李典統領,去對付老對手劉備。雙方相持一段時間後,劉備利用地形設伏,巧用火攻擊敗曹兵。然後,劉備撤回至新野。

軍事上的勝利,為劉備贏得了荊州的人望,“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但也招致了劉表的猜忌,“表疑其心,陰御之。”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曾評價劉表,疑心頗重,又不善於處理突發事件,也不太會用人。用賈詡的話說,“平世三公才,不見事變,多疑無決”。

加之劉備“英雄也”,不肯屈居於人下。早年劉備曾在敗於黃巾軍之後投奔公孫瓚,公孫瓚以劉備為平原相,然而在與袁紹交戰的過程中,劉備卻轉而投奔徐州牧陶謙。直到陶謙死後,劉備得領徐州牧。其後劉備遭到呂布的襲擊,曹操出兵協助其奪回家眷,上表薦劉備為左將軍,甚至“出則同輿,坐則同席”。但劉備並不甘居於曹操之下,不久以後參與了抗曹聯盟,殺徐州刺史車胄並再據徐州。曹操出兵征討劉備,劉備不敵之下投奔袁紹父子,袁紹“遣使道路奉迎,身去鄴二百里,與先主相見”,但在官渡之戰中劉備卻置身事外,“陰欲離紹”。可以說,劉備在到荊州之前,公孫瓚、曹操、袁紹等人都曾厚待他,但劉備始終未能真正地融入其勢力之中。

兩個邊緣人的聯合逆襲:劉備如何以退為進,拿下荊州?

《彩繪三國演義·蔡夫人隔屏聽密語》,近現代,金協中,國畫

兩個邊緣人物的聯合

這些過往舊事,不可能不影響劉表對於劉備的態度。就如郭嘉所說,劉表“自知才不足以御備,重任之則恐不能制,輕任之則備不為所用”。最終,劉表選擇了厚待劉備,但將劉備排除於荊州的權力核心圈之外,只讓其阻擋曹操。

這種態度,就使得劉備處於一個較為尷尬的境地。一方面,初入荊州的劉備兵少將寡,根本無力與其他諸侯抗衡。因此與劉表合作,給他帶來一絲喘息的機會。與此同時,在劉表的荊州集團中,也有一些士人對於劉備有著相當的好感,如黃忠、向朗、霍峻等人在劉表在世之時便看好劉備。劉備也將許多暫居荊襄地區的北方人士納入麾下,如諸葛亮、劉封、伊籍等人便是在這一時期被劉備招募而來的。

另一方面,本土的兩大勢力,對劉備就不太感冒了。首先是勢力龐大的“親曹派”,他們對於劉備是敵視的。而劉表雖然防備劉備,但將其作為阻擋曹操的屏障,所以沒有必要痛下殺手。劉備瞭解這種情況,既沒有實際的證據,又想依賴荊州集團的庇護繼續發展勢力,故而無法與荊州集團決裂,只能隱忍下來。

至於以本土士人為核心的中立派,基於劉表的態度,採取了對劉備敬而遠之的立場。加之東漢末年,實行嚴懲守將擅離防地、部屬及擅自動用士卒的“擅興法”。所以劉備在這種尷尬的狀態下,雖然能得到休養生息,卻得不到太大的發展,所以才有“髀肉復生”之談。

在這種尷尬的處境中,劉琦的出現,為劉備帶來了轉機。

在劉表統治的晚年,繼承人的選擇成了一個大問題。劉表有三子一女,長子劉琦、次子劉琮、三子劉修。長子劉琦為劉表原配陳夫人所生,其後劉表又娶蔡瑁的姐姐為妻。劉表在荊州最為倚仗的是蔡、蒯兩個大族,對於蔡夫人自然也格外寵信,這使得二兒子劉琮的地位水漲船高。蔡氏一族的支援,讓劉琮獲得了大部分親曹派的支援,甚至成了荊州集團的內定繼承人。這使得長子劉琦處於風口浪尖之上。

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劉琦必然向“抗曹派”靠攏。而劉備則是最堅定的抗曹派。

建安十二年(207)左右,劉表背生惡瘡,日益病重,使得荊州集團的內部鬥爭日趨激烈。此時劉琦應已得知在繼承權爭奪問題上,自己已落於下風,為了避免遭遇不測,劉琦向劉備最重要的謀士諸葛亮尋“自安之術”。此時,諸葛亮以“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的典故,建議劉琦暫時遠離政治鬥爭中心的襄陽。恰逢建安十三年正月,孫權攻打江夏,而太守黃祖兵敗身死。劉琦抓住這一契機,請求外調出任江夏太守,以此避禍。

劉琦向諸葛亮求策,實際上反映了他在荊州政權中被邊緣化的事實,故而尋求與劉備的聯合是劉琦的唯一選擇。劉琦出任江夏太守遠離襄陽,暫時退出荊州的繼承權爭奪,就此避免了殺身之禍。同時,劉琦與劉備的聯合,終於為劉備在荊州的發展帶來了契機。這就是著名的劉表託孤(或稱“託國”)。

兩個邊緣人的聯合逆襲:劉備如何以退為進,拿下荊州?

《彩繪三國演義·荊州城公子三求計》,近現代,金協中,國畫

劉表為什麼託孤劉備

劉表自17歲師從同郡大儒王暢,後投身於東漢末年反對宦官掌權奪政的運動中,為“八顧”之一,後受黨錮之禁而遭到驅逐。所以,劉表內心充滿著對儒家思想的敬畏,在入荊州建立自己的勢力以後,他儘可能維持“內不失貢職,外不背盟主”的現狀,並稱之為“此天下之達義也”。擁有這種正統思想的劉表自然在內心對於廢長立幼,必然是內疚和反感的。

因此在病重之際,或出於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或出於對劉琦的愧疚,或出於對自己死後,荊州基業去向的擔憂,劉表對於劉備的態度也發生了根本的轉變。

劉表先令劉備自新野改屯樊城,臨近襄陽。這種做法,一是為了鉗制荊州集團中親曹派的勢力,二也是為了讓劉備成為荊州集團抗曹的遮蔽。畢竟劉表以漢室宗親自尊,他雖然對劉備心懷戒備,但卻依然因劉備的宗親身份以及其抗曹的政治取向待其親厚;而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劉表則是毫無好感的。而劉琦與劉備的聯合,正好撥動了劉表心中的天平,讓其向信重劉備的方向傾斜。

最終,劉表選擇了託孤劉備。關於劉表託孤,《三國志·先主傳》引《英雄記》記載,“表病,上備領荊州刺史。”同引 《魏書》:“表病篤,託國於備,顧謂曰‘我兒不才,而諸將並零落,我死之後,卿便攝荊州。’備曰‘諸子自賢,君其憂病’。”又引孔衍 《漢魏春秋》記載,“備答曰:劉荊州臨亡託我以遺孤,背信自濟,吾所不為,死何面目見劉荊州乎。”

託國與託孤,一字之差,卻相差千里。託國是劉表將整個荊州地區讓與劉備,使劉備成為荊州之主。而託孤則是劉表僅僅將劉琦、劉琮二子託付於劉備,希望讓劉備輔佐二子。

按人的正常心理,劉表僅有託孤之意,而非託國。劉表早已意識到荊州集團中親曹派的勢力根深蒂固,但他不願意將自己手中的基業平白交給曹操。劉備則一直視曹操為漢賊,依附劉表以後,雖未得其信任,但也盡力維護劉表的統治。劉表深知自己死後,以蒯越、蔡瑁為首的親曹派勢必會投降曹操,屆時荊州八郡將全部落入曹操之手,這是劉表所不願看到的。因此,劉表要扶植劉備這一抗曹派,以便制衡蒯越、蔡瑁等。劉表託孤的另一層含義為安撫劉琦,以免劉琦因嗣位問題而心生怨恨攻擊劉琮,出現像袁譚、袁尚內鬥兩敗俱傷的事情。即便二子發生衝突,劉備也可以在中間起斡旋的作用。所以,儘管他也無心將荊州託付給劉備,卻試圖憑藉往日的恩情來勸服劉備輔佐其子掌握荊州集團。

這種託孤雖然不是託國,但對於劉備擁有極大的政治意義。與劉琦的聯合與劉表的託孤,讓劉備自然成了荊州抗曹派的領袖,也讓其獲得了中立派的認可。

兩個邊緣人的聯合逆襲:劉備如何以退為進,拿下荊州?

《彩繪三國演義·蔡夫人議獻荊州》,近現代,金協中,國畫

如何抓住荊州士人的心

劉表病死後,劉琦探視無望,由劉琮繼承荊州集團。其時,諸葛亮曾建議直接剿滅劉琮奪取荊州集團的掌控權,但劉備拒絕了。因為這相當於背叛了託孤之情,必然不容於荊州士人。

劉琮在繼承荊州集團以後,也曾有“與諸君據全楚之地,守先君之業,以觀天下”的雄心,但是擁護劉琮的蒯越、傅巽、韓嵩等人卻盡是親曹派。當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兵至新野,眾人均勸劉琮投降。其時傅巽上言:

“誠以劉備不足御曹公,則雖全楚不能以自存也。誠以劉備足御曹公,則備不為將軍下也。願將軍勿疑。”

此番分析,實際上是對劉表賴以託付的劉備進行構陷,也成了壓垮劉琮抗曹之心的最後一根稻草。

最終,劉琮選擇了投降曹操。劉備此時屯兵於樊城,本應為劉琮荊州集團的屏障,但劉琮卻撇開劉備向曹操投降,這無疑讓劉備措手不及。

以劉琮為代表的荊州“親曹派”向曹操投降,等於背叛了其父親劉表的遺命,背叛了包括劉琦在內的荊州“抗曹派”和“中立派”士人。而劉備實際上並沒有辜負劉表所託,真的去輔佐劉表的兒子。當以劉琮為代表的“親曹派”士人整體投降曹操時,劉備轉而輔佐劉琦,給荊州其餘士人帶來了巨大的好感。劉備也就此抓住了荊州士人的心。

由於劉琮不戰而降,曹操在荊州收編了劉琮原有的大部分水陸軍隊,並處在劉備、孫權的上游,形成吞滅孫、劉的態勢。劉備當陽長坂敗績,諸葛亮臨危受命,渡江求救於孫權,劉備撤到夏口一線,與孫權聯兵。建安十三年十月,赤壁之戰爆發,曹操軍因火攻及疫病敗走。

兩個邊緣人的聯合逆襲:劉備如何以退為進,拿下荊州?

赤壁之戰後,曹操佔領荊州北部的南陽、襄陽一帶。十二月,劉備表請劉琦為荊州刺史,之後平定荊州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然而建安十四年(209)正月,劉琦去世,劉備順理成章得領荊州牧,成為荊州真正的領袖。就此,劉備集團得以在荊襄地區發展壯大。

建安十四年至十五年(209—210)間,劉備在荊南四郡的基礎上,又說服孫權讓出南郡,勢力延伸到長江北岸。其時,孫劉之間雖有矛盾,但基本尚能保持聯盟架勢,從而使曹操不敢輕舉南犯。幾年之間,劉備集團兵精糧足,從而得以向益州擴張。在此期間,劉備還招攬了不少荊襄才士及一些劉表舊部,如龐統、向朗、馬良、馬謖、蔣琬、廖立、費禕、楊儀、魏延、黃忠、向寵等。

由此可見,荊州人士對蜀漢事業的重大作用。可以說,沒有劉琦的聯合,也就沒有劉表的託孤,劉備不可能擁有荊州,更不可能取得益州。劉琦可以算作劉備征戰四方,終於獲得穩定地盤的關鍵人物。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