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清史:年羹堯不是滿族,怎麼他的妹妹能嫁給雍正?

所謂清朝“禁止滿漢通婚”其實壓根兒就是個訛傳,清朝真正流行的是“旗民不婚”。

年羹堯的確是漢人,但同時他也是旗人,其先祖時期就被編入了漢八旗當中,而他的妹妹敦肅皇貴妃年氏,自然也是旗人。清代皇帝的後宮嬪御之中,並非只有滿人,出身漢八旗者多如牛毛。

清史:年羹堯不是滿族,怎麼他的妹妹能嫁給雍正?

滿漢之別與旗民之分

清朝的建立者,是來自於山海關外的滿洲人,他們入關之後,奉行嚴格的族群區分,不過相較於通俗所說的滿漢之分,說清朝區分的是旗人與民人更準確。

實際上,清代對於身份群體的區分,並不在於滿漢,而在於是否在旗。不管是滿人還是漢人,亦或是蒙古人、錫伯人等,只要擁有旗籍,那麼就屬於旗人,只不過旗人分成滿洲、蒙古與漢八旗而已。

除了旗人之外,沒有旗籍者自然就被稱作“民人”,而在清代民人並非只有漢人,只不過是因為漢人中的民人非常多,所以有人產生了誤解。

清宮選秀之時,大量出身漢軍旗的秀女就是最好的例證,清代有諸多漢姓之後加一個“佳”字的滿洲姓氏,原本幾乎都是民人,因與旗人通婚而抬旗改姓。

清史:年羹堯不是滿族,怎麼他的妹妹能嫁給雍正?

並沒有明文規定滿漢不婚

事實上,縱觀清代的所有文獻,都沒有說旗人與民人之間、滿人與漢人之間不能夠通婚,只能說在清朝時期這只是一種慣例,並非明文法律的要求。

《清史稿·世祖本紀》:

順治五年,帝詔諭:方今天下一家,欲其輯和親睦,莫如聯姻一事,凡滿漢官民,有欲聯姻者,皆從其原。

換言之,清代非但沒有法律說禁止滿漢、旗民之間不得通婚,反而還曾有明確的鼓勵。晚清時代,慈禧太后頒佈懿旨:唯舊例不通婚姻,原因入關之初,風俗語言或多未喻,是以著為禁令。

從這方面來看的話,清朝滿漢、旗民之間通婚不多,主要是因為風俗上的差異而已,可不多歸不多,但並非沒有,即便宮廷之內也是司空見慣了的。

清史:年羹堯不是滿族,怎麼他的妹妹能嫁給雍正?

只不過,在清代的《永憲錄》中有一條明確的規定:

按國制,皇后諸妃及凡滿洲之正室,皆不與漢人聯姻。

這算是清代罕見的有關滿漢之間通婚的明確規定,是說滿洲的正室不能夠是漢女,然而《永憲錄》只是一本雜史筆記,存在著大量缺漏之處,並不足為憑。

從現實來看,清朝旗民之間雖然主流上不通婚,但並非全然沒有,主要是兩種:

一,漢女嫁給旗人,然後漢女抬旗;

二,旗人女子嫁給漢人,從此出旗,子孫後代也無法再享有旗人優待。

通常來說,清代絕大多數都是非旗人出身的女子嫁給旗人,然後被抬旗,而旗人家庭的女子嫁給民人的情況少之又少,極其罕見。

清史:年羹堯不是滿族,怎麼他的妹妹能嫁給雍正?

年羹堯的妹妹完全有資格入宮

清代的后妃擇選與以往的朝代不同,主要是透過選秀制度揀選,而選秀分成八旗選秀與內務府上三旗選秀。八旗選秀,也就是從滿、蒙、漢八旗家庭中選擇秀女,直接充入後宮,而內務府選秀的範圍是上三旗世代包衣,他們選的秀女是做宮女的,不過也有升格為嬪御的機會。

說起來,清代宮廷之中的女眷,全都是旗人出身,宮女也都是包衣,並非民人。年羹堯出身安徽鳳陽府,其曾祖原是明朝臣子,但在松錦之戰中被後金俘虜為奴。順治十二年,年羹堯的祖父年仲隆考上進士,從此年家脫離奴籍,而年羹堯的父親年遐齡更是一路做到了湖廣巡撫這樣的封疆大吏。

也就是從年羹堯的祖上開始,年氏一族就被編入漢軍旗之中,原屬漢軍鑲白旗,所以年羹堯的妹妹是旗人,是有完全的入宮資格的。

清史:年羹堯不是滿族,怎麼他的妹妹能嫁給雍正?

年羹堯有個妹妹,即敦肅皇貴妃年氏,與年氏一族的其他人一樣,原本就隸屬於漢軍鑲白旗之列,就已經算是旗人。

康熙四十八年,胤禛獲封親王,年氏一族所在的佐領被劃歸雍親王管轄,成為了雍王府的屬人家僕,年氏後被康熙帝賜給了胤禛,冊封為側福晉。

雍正帝登基後,年氏被封妃,她也成為清代首位漢女出身的貴妃與皇貴妃,而年氏全族被抬旗入漢軍鑲黃旗。在抬旗之前,年氏一族就已經是旗人,只不過地位不高而已,隨著年氏一族的崛起,他們被抬入了地位更高的鑲黃旗之中,但這也只是內部地位提升。

縱觀整個清朝,漢人出身的后妃比比皆是,甚至於嘉慶帝的生母孝儀純皇后魏氏也是,說清代不允許滿漢之間通婚,完全就是個笑話。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