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女心理師》:讓治癒的陽光照進現實

「本文來源:北青藝評」

《女心理師》正在優酷平臺熱播,該劇改編自作家畢淑敏的同名小說,相較原小說出版的年代,如今中國民眾的現實生活、社會心理都發生了很多變化,劇集站在新的起點上,借鑑原著精粹,重新出發。觀眾們跟隨女心理醫師賀頓,走近形形色色飽受心理問題困擾的人物,一幅精準描摹當代社會典型心理隱疾的畫卷徐徐展開。觀眾在同情人物,為他們憂心的同時,往往在某個瞬間有臨鏡自照的恍惚,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看似微小瑣碎的煩惱,通常因為“不足為人道”也而被深埋,卻在這部劇集中被陡然揭開遮蓋,晾曬在陽光下無從遁形。觀劇的過程好像一場徹底的紫外線“除菌”,觀眾和劇中人同時得到了療愈。

《女心理師》:讓治癒的陽光照進現實

近年來“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的現實主義創作呼聲日益高漲,現實題材劇集不僅在數量上較以往有大幅增加,質量上也顯著提升,集中湧現了一批叫好又叫座的現實題材爆款。這些現實劇集不再僅僅聚焦於家庭內部關係這種小範圍的倫理現實,而是以巴爾扎克式的宏闊眼光,遍及人間世事,創作者各顯其能,匯聚成當代中國人生活的“百科全書”。

在這批現實題材的“中國故事”裡,一個重要的內容創新增長點是——“處處有精彩,行行出狀元”,即深度講述大家較為陌生的“小眾”故事,如某類職場人士,某種特定的生活,某些特殊地域的風土人情等等,讓觀眾得以瞭解以往未被詳細描摹過的社會生活側面,實現稀缺題材零的突破。

《女心理師》:讓治癒的陽光照進現實

《女心理師》正是在這方面下功夫的的典型案例,隨著中國民眾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城市現代化程序的加速,很多以往未被留意的“現代都市病”也凸顯出來,心理亞健康現象不容忽視。《女心理師》從“都市女性故事+心理治療行業”的角度切入,引導觀眾共情,瞭解心理醫師工作的點點滴滴,同時普及各種心理常識。

該劇從第一集花季女孩意圖跳樓事件開始,敘事節奏就馬不停蹄,不斷有新人物進場,新的心理危機發生。女主人公賀頓在親友間是活潑爽利的摩登女郎,在工作中是秉持科學精神的知識分子,既理性穩重又富有人情味。她一邊在個人心理診療室執業,一邊與電臺編導錢開逸合作,兩人以心理諮詢節目《心扉夜話》為平臺,幫助了一位又一位心靈瀕臨崩潰的“溺水者”。

《女心理師》:讓治癒的陽光照進現實

藉助幽默喜感的橋段和充滿懸疑色彩的推理戲,該劇將很多心理分析領域的“職業關竅”自然而然地介紹給了觀眾,既沒有“掉書袋”的枯燥感,又兼顧了專業性、準確性與科普性。小到心理治療室的空間佈局技巧,如何藉助各種擺件、傢俱來潛移默化影響患者的情緒,大到對各種療法內在機制的剖析,該劇都深入淺出地結合劇情走向給出了妥帖的詮釋。

對矛盾危機的解決也乾脆利落,這源自“專業主義”加持下的文化自信,充滿正能量,以心理醫師為基點又不限於單一行業,傳遞出一種信念:我們的社會里有一批具有強大專業能力和優秀品質的職業人,在竭盡全力為大家服務, 遇到問題有專家,難題最終能解決。

《女心理師》:讓治癒的陽光照進現實

在視聽呈現方面,該劇大膽利用“心理時空”,在劇中某些特定時刻,超現實風格的影像與現實題材發生了巧妙的化合反應。導演柯汶利擅長拍攝犯罪懸疑題材,代表作《誤殺》、網劇《唐人街探案》等均涉及懸疑驚悚元素,緊張燒腦讓觀眾們大呼過癮。此番操刀也應用到了偏重文戲的《女心理師》中,創造性地做到了“文戲武拍”。

一方面,在賀頓心理治療職業生涯的明線下,埋伏著一條影影綽綽的悲慘身世線,心理醫師接觸各種負面情緒,也有被人心暗黑面反噬的危險,許多呈現主觀意識流的鏡頭,讓我們看到心理師的潛意識和記憶。

《女心理師》:讓治癒的陽光照進現實

另一方面,在治療環節,受治療者的“心理時空”與現實時空無縫銜接,這種手法在《盜夢空間》《催眠大師》《記憶大師》 等作品中成功運用,得到國內觀眾的認可。本劇利用這種手法將心理疾患外化出來——如表現青年鋼琴家內心陰影,用瞬間變黑的虛空空間和展櫃中示眾的紅色心臟來比喻她的痛苦。令人感到安慰的是,在這些噩夢中,會有賀頓的及時出現,堅定地站在病患身邊,守護他們內心最後的防線。

《女心理師》釋放出一種溫暖的力量,劇中有不擅長拒絕他人的職場小白,有被強勢虎媽壓抑的青少年,有成為企業內耗犧牲品的職業女性……那些尷尬、窘迫、摩擦,每個觀劇者都不陌生,創作者“把脈”普遍的大眾情緒。不同於所謂的“爽劇”,這部劇集不靠煽動情緒博眼球,而是讓人平靜下來,重新正視自己,勇於同各種異己的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共存下去,用堅韌和真誠戰勝內心的暗面。

《女心理師》:讓治癒的陽光照進現實

現實題材的爆款有多種可能性,有些激烈披露社會問題,如反腐反黑、重案偵破、改革風雲;有的則溫情化解現實矛盾,倡導和諧。《女心理師》做到了的,恰恰就是讓治癒的陽光照進現實。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