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被貶嶺南是什麼滋味?晚唐宰相體驗了一回,結果痛斷肝腸

唐朝很多人都曾被貶過嶺南,比如我們熟悉的韓愈、柳宗元、劉禹錫等大詩人。

那麼,朝廷為什麼總是喜歡把人貶到嶺南去呢?

晚唐時期有名的宰相李德裕,親身體驗了一回,終於鬧明白了:這不是貶謫,簡直就是流放。

我們來讀一讀他寫的這首《謫嶺南道中作》,看看他是怎麼描寫這種痛苦的。

嶺水爭分路轉迷,桄榔椰葉暗蠻溪。

愁衝毒霧逢蛇草,畏落沙蟲避燕泥。

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報潮雞。

不堪腸斷思鄉處,紅槿花中越鳥啼。

寫作背景:李德裕是唐武宗時期的宰相,這首詩大約作於大中(唐宣宗年號,847—859)年間,是李德裕在唐宣宗

李忱

即位後貶嶺南時所作。

嶺南,五嶺以南的地區,今天的廣西、廣東等地。

我們來看看他眼中的嶺南是什麼樣的。

被貶嶺南是什麼滋味?晚唐宰相體驗了一回,結果痛斷肝腸

溪水

一、採用遞進法,突出水路環境的惡劣。

1

、嶺水爭分路轉迷,桄榔椰葉暗蠻溪。

嶺水,指五嶺一帶的水流。

桄榔,一種常綠喬木,葉子很長。

椰葉,椰樹的葉子,特點也是很長。

蠻溪,指南方的溪流。

這兩句話的字面意思是:五嶺一帶的水爭著分流,容易讓人迷失方向;桄榔和椰樹的葉子讓溪流顯得幽暗。

這兩句採用遞進法,分了兩層來描寫。

(1

)嶺水爭分路轉迷。

“爭分”,是擬人的手法,水流爭著分開,說明水流得很急,而且岔路很多。

奇怪的是:

“嶺水爭分”,為什麼會容易讓人迷失方向呢?

我認為詩人是描寫的水路,岔路太多,所以行船很容易走錯路。

這是水路環境惡劣之一。

(2

)桄榔椰葉暗蠻溪。

溪水比較幽暗,說明視線還不太好,不太明亮。

您看,嶺南的水路,

不僅岔路很多,而且視線還不太好。

那麼如果人行舟水上,就更容易走錯路了。

這兩句採用了遞進法,突出了嶺南地區水路環境的惡劣。

可能有人會說,水路不好走,就走陸地唄。

好,我們看陸地的情況。

被貶嶺南是什麼滋味?晚唐宰相體驗了一回,結果痛斷肝腸

山中霧氣

二、用側面襯托的手法,突出陸地環境的惡劣。

2

、愁衝毒霧逢蛇草,畏落沙蟲避燕泥。

毒霧,指瘴氣。

蛇草,被蛇咬過有毒的草。

沙蟲,古人傳說南方有一種叫沙蝨的蟲,色赤,進入人的面板能使人中毒死亡。

燕泥,燕子築巢所銜的泥。

這兩句話的字面意思是:我擔心遇上毒霧,碰著蛇草;為了躲避沙蟲,看見燕子銜泥也會急忙避開。

這兩句的意思很好懂,就是描寫陸地的惡劣環境。

但詩人的表現手法很巧妙。

一般的襯托手法,都是以景襯情,但詩人在這裡是以情襯景。

用自己的擔憂和畏懼之情,襯托出環境的惡劣。

這樣寫,能讓環境惡劣的特點更加鮮明。

您看,詩人分別透過遞進法和側面襯托的手法,描寫了嶺南水路和陸地的惡劣環境。

可想而知,人如果要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中生活,該多麼困難。

可見,詩人對自己未來的生活充滿了擔憂。

但有人可能會給詩人提建議:嶺南的居民也世世代代在這裡生活呀,入鄉隨俗,您這位宰相可以學習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啊,這樣才能生活下去。

這是個很不錯的建議,柳宗元當時被貶到柳州,也是這樣入鄉隨俗的。

那麼,這位大宰相能夠入鄉隨俗嗎?

被貶嶺南是什麼滋味?晚唐宰相體驗了一回,結果痛斷肝腸

山嶺

三、描寫生活方式的差異,引出詩人的痛苦之情。

3

、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報潮雞。

畲田,用火燒掉田地裡的草木,然後耕田種植。

火米,指赤穀米。

津吏,管理擺渡的人。

潮雞,《

輿地志

》說,“移風縣有雞……每潮至則鳴,故稱之‘潮雞’。”

這兩句話的字面意思是:五月就收割了稻穀,然後用火燒田再繼續耕種;三更時分,漲潮時,公雞就會打鳴,津吏就會通知鄉民潮汛要來了。

您看,詩人也很想了解並且學習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

當地居民的生活有什麼特點呢?

(1

)五月就收割了稻穀。

這就讓詩人感到詫異了:詩人是北方人,在他的印象中,都是春天插秧,秋天收割,這五月怎麼就能收割稻穀呢?

這也太匪夷所思了。

(2

)三更時分,就能聽到公雞打鳴。

三更時分,是現在的23點至凌晨1點。

這正是人們熟睡的時候,怎麼公雞就能打鳴呢?

您如果是詩人,您說這生活方式該怎麼學吧?

這完全顛覆了詩人的認知,他要入鄉隨俗,該多麼困難。

您看,

這裡的環境非常惡劣,想要在這裡生活,就一定要入鄉隨俗,但是生活方式差異太大,詩人想要入鄉隨俗,又非常困難。

這就形成了矛盾,讓詩人感受到了今後生活的困難,產生了巨大的痛苦。

但如果只是這一種痛苦,還不能讓詩人肝腸寸斷。

尾聯,又痛上加痛。

被貶嶺南是什麼滋味?晚唐宰相體驗了一回,結果痛斷肝腸

紅槿花

四、用反襯的手法,又增加了思鄉不能歸的痛苦之情。

4

、不堪腸斷思鄉處,紅槿花中越鳥啼。

這兩句話的字面意思是:看著那鮮豔欲滴的紅槿花,聽著那樹上越鳥的鳴叫,想起了家鄉,想起這些真是肝腸寸斷。

這兩句用了兩次反襯的手法:

(1

)用盛開的紅槿花來反襯詩人內心的悲傷。

(2

)用“越鳥已歸家”,來反襯詩人思家不能歸的痛苦之情。

這裡暗含有“越鳥巢南枝”的典故,北方的越鳥思念家鄉,把鳥巢築在南面的樹枝上。

但現在正是在南方,可見越鳥已經歸家。

越鳥已經歸家,而詩人卻回不了家鄉,可見詩人心中的痛苦之情。

五、整首詩的脈絡梳理

首先,

描寫嶺南環境的惡劣;

其次,

描寫生活方式的差異,正是惡劣的環境和生活方式的差異,讓詩人感受到了今後生活的巨大困難,這是詩人的痛苦之一;

結尾,

透過反襯的手法,再增加思鄉不能歸的痛苦之情,這是痛苦之二。

我們可以看出,

詩人心中有兩種痛苦:對今後生活的困難感到痛苦,思鄉又不能歸的痛苦。

正是這兩種痛苦的疊加,才讓詩人肝腸寸斷。

這是這首詩感情濃烈的原因,也是詩人巧妙的構思所在。

但我們還可以看到,詩人的這兩種痛苦具有普適性,唐朝文人被貶到嶺南,都會很有這兩種痛苦,因為這是人之常情。

可見,唐朝廷對官員的貶謫確實夠狠,不亞於流放了。

#唐詩#

站在詩人的角度來讀詩,我是沉於古詩,歡迎關注我,我每天都會為您解讀一首古詩。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