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

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二月,明朝太師也先遣使2000餘人貢馬,嚮明朝中央邀賞,由於宦官王振不肯多給賞賜,按實際人數給賞,並減去馬價五分之四,沒能滿足他們的要求,就製造釁端。於是這年七月,他統率各部,分四路大舉向內地騷擾。這個王振就比較厲害了,皇上從小就跟他一起讀書和玩耍,所以英宗對他言聽計從,百依百順。

正統十四年(1449)七月十七日,英宗不顧無數人的阻攔,聽信王振的話執意出征,與他一同出征的,都是堪稱國家棟梁的文官武將。雖然朝廷的文武精銳很多都隨行而去,但是最後活著回來得很少。

這時候英宗肯定不會知道,他的傳奇經歷就要開始了。對於這個年僅二十三歲的年輕皇帝來說,這是一次令人期待的興奮經歷。他一直尊重有加的“王發小”是不會錯的,親征無疑是最最正確的方法。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

不客氣地講,朱祁鎮對這次即將到來的失敗是負有責任的,但主要責任絕不在他,因為他不過是個沒有多少從政經驗,且過於容易相信別人的一個年輕人而已。王振才是這一切的罪魁禍首。暫時不說責任在誰,其實就在大軍出發的同一天,幾百裡外的大同已經爆發了一場大戰。

戰爭的地點在陽和,這一戰以明軍的全軍覆沒告終,必須說明的是,這場戰爭完全體現出了也先軍隊的強悍,因為明軍是有備而來,且得到了大同鎮守太監郭敬的全力支援。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明軍仍然不是也先軍隊的對手。

而對於這一切,尚在美夢中的王振是不知道的,他始終天真地認為,只要大軍出發,看見敵人,一擁而上,就能跟街頭鬥毆一樣得到勝利。此時戰勝的也先已經打掃了戰場,養精蓄銳,擦乾刀上的血,靜靜等待著對手的到來。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

王振劇照

反觀英宗這邊組織十分不當,一切軍政事務皆由王振專斷,成國公朱勇為大將軍,但對王振言聽計從預軍政事務,軍內自相驚亂。

二十萬大軍就在這個白痴的引導下,沿居庸關、懷來,向大同挺進,而前方等著他們的,是也先的屠刀。

八月一日,大軍到達大同,在陽和差點被幹掉的郭敬已經逃回來,對王振添油加醋的說了一通也先的勇猛後,王振決定撤退。

可是王振骨子裡的暴發戶心態卻不能讓他好好的撤退。他的老家就在大同蔚縣,於是他請英宗跟他去他的故鄉,抖一抖他的威風。

故事如果這樣寫其實還是會很安全的。因為王振的這個決定是正確的,因為從他的家鄉蔚縣,正是由紫荊關入京的必經之路。只要沿著這條路進發,足可以平安抵達京城。

八月三日,大軍開始前行,但行進僅五十里,隊伍突然停了下來,然後接到命令,所有的部隊立刻轉向,回到大同,沿來時的居庸關回京。

各種史料記載顯示,王振是怕大軍損壞他的田園莊稼,故行軍路線屢變,導致士兵疲憊不堪。而就在此時,一直在明軍身後蠢蠢欲動的也先開始了他的試探性攻擊。

於是朱勇帶著五萬人騎兵出發了,他很自信。畢竟五萬人對兩萬人,勝率是很大的。自信是好事,可是盲目自信在戰爭中可是要吃虧的。於是他們五萬人在鷂兒嶺中了兩萬人的埋伏,朱勇奮戰而死,五萬人全軍覆沒。這充分地說明了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雖然朱勇戰死,可是他為英宗爭取了寶貴的時間,可他拿命爭取來的時間被怎麼使用了呢?

此時兵部尚書鄺埜一再要求馳入居庸關,以保證安全,可是王振如同以往一樣,找到了一個不進關的理由,“我還有一千多輛車沒有運到,大軍暫時不入城,就在這裡等待!”明朝那些事兒中對他的評價是:一個人犯一次錯誤不難,難的是從頭到尾都犯錯誤,類似王振如此愚蠢而不自知的人,實在是天下少有。

就這樣最後的時間被浪費了,也先在十四號發起進攻,明軍結成緊密隊形,並挖掘壕溝,準備長期作戰。

但是土木堡地勢高,缺少水源,將士飢渴難耐。也先見久攻不下,於是他用計詐和,並主動撤離,以麻痺明軍。明英宗不疑有詐,遣曹鼐起草詔書。王振做了他一生中最後的一個決定,也是導致明軍覆滅的決定,轉移大軍,當明軍大軍移動時,飢渴難忍的軍士一哄而起,奔向河邊,人馬失序,詐和的也先趁機發動攻勢,“鐵騎揉陣而入,奮長刀以砍大軍”。

明軍倉促應戰,此時伏兵四起,明軍終於潰敗。明英宗的護衛將軍樊忠萬分憤怒,他在亂軍之中拼命廝殺,他明白,所有的一切都結束了,自己也將死於此地。

他自然是不甘心的,二十萬大軍就此潰滅,只是因為一個人的錯誤指揮。於是他在混亂中找到了王振,掄起鐵錘對準王振的腦袋,狠狠地砸了下去。樊忠不久亦戰死。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

英宗被俘虜

此戰役明軍精銳部隊三大營全軍覆沒,無數文官武將戰死,就連英宗本人也做了俘虜。

土木之變,是明朝中央軍隊第一次發生的一場失敗戰役。除了軍事指揮錯誤的直接原因外,與長期以來明朝北方邊防被破壞有關係。

但是戰敗的原因眾說紛紜,始終沒有找到一個統一的答案,大家可以把自己瞭解到的評論在下面,我們可以一起溝通交流。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