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在上海買全球”之家電:還記得索尼12寸黑白電視機嗎?

改革開放四十年,與其他領域的進口商品越來越豐富不同,進口的家用電器在經歷了從無到有,由少到多之後,伴隨著國產品牌的崛起和趕超,走出了一條明顯的下行線。但即便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家電製造和研發中心,依然有不少國際品牌憑藉其獨到的設計理念、技術優勢和使用者體驗,被國內消費者所青睞,也為國產品牌進一步補短板、上臺階樹立了標杆。請聽記者童麗敏發來的報道:

很長一段時間裡,家用電器是最能代表一個家庭生活水平的。像人們口中的結婚三大件,上世紀70年代還是腳踏車、手錶、縫紉機。到了80年代,就升級成為電視、冰箱、洗衣機,各個“帶電”。張先生還記得,家裡第一臺進口家電,買的是日本索尼12寸黑白電視,花了500多元,還是帶著小板凳徹夜排隊才搬回家的,陣仗比如今iPhone新品首發還要大:

【那個時候我工資算高的,33塊,加獎金加起來一個月七八十塊錢,國產的都要排隊,別說進口了,排個幾天,晚上拿個小凳子。八幾年都是這樣的,緊俏,絕對緊俏。】

大到電視、空調,小到隨身聽、電動剃鬚刀,那個時代,幾乎所有的家電新品市場,都是由進口貨開啟的。南京路原市百一店的家電櫥窗每天都被眾多市民、遊客團團圍住,家電部負責人朱慶瑞回憶說,當時很多新款的進口家電,放在那裡只看不賣:

【那時候是上海的時尚風向標,索尼、夏普,提前半年先放在櫥窗裡,先讓你看,看了半年後再投放市場。比如說那個夏普液晶彩電,很小的,價格簡直不敢相信,4萬9千多,14寸的,專門做了專櫃,櫥窗裡鎖好,那個時候是排隊看。】

正因如此,電視機有多大,幾乎成為了當時判斷一個家庭殷實與否最直觀的指標。原市百一店4樓黑色家電部負責人劉瑞春說,一臺電視貴過一套房,這樣的“傳說”,他當時經常碰到:

【那時等離子飛利浦的42寸,我賣掉13萬元,98年吧,那年代可以買套房子,一般老百姓買不起的。現在42寸液晶2000塊錢足夠了,家裡一個房間一個。】

上世紀90年代進入家電行業的李燕,是永樂電器的市場負責人,在國內家電連鎖行業,算是最早的一批員工。回想起那時人們買家電的情景,她說,反覆打樣、思量的那種細緻和糾結,和如今買房買車差不多。為了裝上一臺窗式空調,還得把窗戶給換掉:

【買背投彩電,要適當地留出凹槽,包括下面的排線,很多上海市民要跑個三四次,把尺寸反覆量了又量,真的是家裡非常大件的產品。當時冷暖空調是多麼吸引人的字眼,當時窗式空調,大概四五千塊錢,牆體上需要開一個很明顯的洞才能安裝上去,2000年開始窗式空調才滿滿淡出。】

進入二十一世紀,家用電器早已不再是奢侈品,國際品牌深耕中國市場,對於國內企業來說,是對手更是老師。技術研發、品質管理、品牌戰略,國內企業很快補上一個又一個短板。海爾、海信、格力……各個領域都湧現出了龍頭企業。李燕的感受是,國產家電,靠的絕不僅僅是價格優勢,還有快速靈活的市場策略和對消費者需求的精準洞察:

【把這些國外優質的商品引進到中國市場後,誕生了更多的市場消費需求,倒逼了很多國產品牌家電製造商迅速成長起來,迅速補足技術不足。當時索尼松下推出純平彩電後,國產品牌迅速跟進,馬上把握市場需求,比如做窄邊的,LED、4K技術,一年內就能迅速佔領主流市場。】

如今,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家電製造和研發中心,國產品牌不僅在國內佔據主導,還大踏步走向全球。相比之下,一些知名的全球品牌則已經退出了賴以起家的領域。但在一些細分品類上,以日本馬桶蓋、戴森吸塵器為代表的進口家電仍舊穩穩地佔據著一席之地。而無論是此前的亞洲消費電子展,還是即將召開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一批主打人工智慧、VR的新概念家電產品都預示著產業新一輪變革的風向。李燕說,競爭是好事兒,消費者是市場競爭最大的受益者

【引進進口的先進的產品,能夠更快、更迅速拿到,豐富了百姓生活的選擇,國產品牌顏值、功能、技術引數和進口品牌進行直對的PK,讓老百姓選擇我需要的,更合適的產品。】

編輯:山巍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