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情感忽視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我有一位女性朋友蓓兒(化名),高學歷,高顏值,工作能力強,家庭幸福美滿,公公婆婆明事理,老公經濟條件好,孩子也很可愛。讓我吃驚的是,她經常會無緣無故地情緒低落。

從與她的談話中,我知道了一些故事。

危機時刻,卻總被漠視

她有十多年沒有和爸爸透過電話了,最後一次通話是因為和姐姐吵架。她希望父母能評評理,爸爸卻說:“我和你媽年紀大了,我們想找健康,你卻給我們找氣。”她沉默著掛了電話。從此與父母的溝通大門緊緊關閉。

能讓一個人的心變得冰冷,肯定是經歷了無數個寒冬。

上小學時,老師讓同學比賽講笑話,她學到了很多笑話,她想和爸爸講一講。當她興奮地講完一個笑話時,爸爸說:“你連著兩天講的都是這個。”

後來她長大了,情竇初開,喜歡既有幽默感又充滿陽光的男孩,因為她從小就渴望有一個有幽默感和包容心的爸爸,能給家帶來笑聲和溫暖。但從來沒有。

上小學時,她代表學校參加考試競賽。考完的下午,她愁眉不展,悶悶地蹲在馬路邊兒自己一個人玩,心頭被陰霾籠罩。競賽分數出來了,她語文考第一,數學是倒數第一。爸爸知道後冷冷地扔了一句:“你讓我很洩氣。”

小時候她丟過一次鑰匙,擔心被責備,嚇得一夜沒睡覺;數學成績不好,作業本上是一堆紅叉, 她內心被絕望填滿;下雨時看到同學父母送衣服送傘,她的父母從來不出現。

高中時在學習上力不從心,心情極度壓抑。有一次同學和她講,回家和爹媽傾訴下就好了。她傍晚回到家裡,燈光灰暗,媽媽在裡屋做飯。她說,媽,我沒好。媽媽聽了,沒有迴應。那一刻,她的心死了。

學校離家不遠,但她一個月才回一次家。每次到家,低沉的氣壓讓她只想儘快逃離。填報志願時,她報考的大學離家幾千公里。

她看似很聽話,從來不和父母起衝突,不給他們找麻煩,考學求職結婚生子都是自己拿主意。她親眼目睹在姐姐工作和戀愛這些大事上,父母都是用吵架解決問題。因此在她遇到大大小小各種危機時,沒讓父母參與過。而且,父母用大量的時間相互指責,也根本無暇顧及她。

情感忽視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是什麼在折磨蓓兒?

當我懂得了一些心理學知識,我才明白,蓓兒一直飽受一種無形力量的折磨,有心理學家給它定義了一個名字——情感忽視。

根據韋氏詞典,忽視的定義是:

“給予很少的關注或尊重,漠不關心,

不提供照料、看護”。

“人類天生是被設計成是能感受到情感的。

當這個設計發生短路,首先是由情感忽視造成,後來由長大的自己加劇,以至於整個系統被拋棄。”

每個家長都有過教育失誤。但真正有害的

是情感忽視,

這樣的父母對成長中的孩子的情感需求——

充耳不聞、視而不見。

使孩子成長為可與他人

形成健康連線

的成人,父母要給予一定量的

情感互動、共情和持續的關注

。而缺失這種必要的情感連線,孩子也許還會成功,

但會感覺內心空虛,像缺失了什麼,他們因苦惱而掙扎,卻沒人看得到。

經歷過情感忽視的人,可能需要一個漫長的時間來療愈,在婚姻、友誼等的幫助下,慢慢地能從黑暗走到光明。

情感忽視的糾正

如果父母能夠有效地識別、滿足孩子在嬰兒期的情感需求,一個“安全依戀”就會形成,這份依戀是孩子能夠形成積極的自我意像,以及良好的總體幸福感的基礎。

我們發現,父母至少要有三個關鍵的情感技能:

父母能感到與孩子有情感連線。

父母關注自己的孩子,並視他為一個獨特的個體,而非自己的延伸、所有物甚至負擔。

基於這份情感連線和關注,父母適當地迴應孩子的情感需求。

有的父母靠直覺能夠做到,有的父母透過學習也能夠做到。不管哪種情況,他們的孩子都是幸運的。

當父母關注孩子的情感天性,孩子一定是一個情感強大的人。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