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年賺600萬的稻田養魚,為何會銷聲匿跡?如今沒人養的原因是啥?

稻田養魚專案在被提出來伊始,就被當作農村生態迴圈共生系統的一個重要執行模式,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廣為推廣

。稻穀和魚共生共養,魚可以吃雜草和蟲子,排洩的糞便又能肥田,滋生稻穀生長,看起來這是一個很美好的事情。在推廣初期,很多開展這一專案的人都賺了錢,

甚至曾經有新聞報道說有人年賺600萬。

隨著稻田養魚專案賺錢的訊息廣而告之,部分農民開始自發拓展稻田養魚專案內容,從早前養鰱魚、鯽魚、草魚等,增加養小龍蝦或者是老鱉等。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隨著大家一窩蜂地去開展這個專案之後,賺錢的訊息反而沒有之前那麼多了,很多農民因為稻田養魚專案虧得一塌糊塗,如今這個專案也中逐漸“涼涼”,變得無人問津。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年賺600萬的稻田養魚,為何會銷聲匿跡?如今沒人養的原因是啥?

首先,稻魚共生只是一個美好希望,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技術難點無法解決。

我們都知道,稻田養魚專案是一種生態共生維護系統,稻穀和裡面的魚相輔相成,互相幫助共同成長。專案設計的初衷是依靠裡面的魚來吃害蟲和雜草,同時排洩糞便來肥田。

稻田養魚之後就不能繼續打農藥和除草劑,稻田中所有的害蟲和雜草都只能透過人工清除或游魚來消滅。但實際上,現代農業種植過程中,如果沒有農藥化肥和除草劑,根本無法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尤其是在大規模種植水稻的時候,光靠稻田裡放養的魚,根本無法消滅這些害蟲。甚至有一些雜草,比如說稗草,魚根本就吃不掉。

同時,魚類排洩的糞便確實是很好的有機肥料,但見效慢,無力供應現代水稻良種生長所需的養分。如果不使用化肥,產量完全上不去。

但是一旦用了化肥農藥,魚又活不成了。所以這是現代農業生產過程中共生供養關係最難解決的一個痛點。想要讓魚活得好,就不能使用一切化學藥劑。但如果不使用化學藥劑,水稻又長不起來。

所以,稻田養魚並不適合大規模開展,只能小規模試驗。大規模開展,追求魚類產量和稻穀產量雙豐收,這個要求根本就實現不了,也就談不上什麼利潤可言。

年賺600萬的稻田養魚,為何會銷聲匿跡?如今沒人養的原因是啥?

其次,稻田養魚專案新鮮勁過去之後,消費者的認可度逐漸降低,銷量是個難題。

稻田養魚剛開始執行時,打著“稻花魚”的旗號,狠狠刷了一波存在感,讓許多追求生態綠色健康的消費者趨之若鶩。

但是在吃過一段時間之後,大家發現,所謂的稻花魚,口感方面並沒有太大的獨特之處,至於說是否更加有機健康,也有待更長時間的驗證。更重要的是,因為稻花魚的價格比普通魚類要貴一些,不少人起了歪心思,去市場裡面購買池塘魚,放到稻田中,等過幾天再打撈起來,對外美其名曰是養殖了近一年的稻花魚。

這種以次充好,以假做真的不道德不誠信的做法,極大傷害了稻花魚的品牌美譽度,讓市場變得混亂不堪,價格參差不齊。真正稻田養魚的農民反而深受其害,根本掙不到錢。

年賺600萬的稻田養魚,為何會銷聲匿跡?如今沒人養的原因是啥?

再次,稻田養魚只適合小規模開展,不適合大規模推廣,魚類的競爭力小,稻穀的收益也很低。

在稻田裡面養魚,跟在池塘裡專業養魚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按照目前的技術特點和養殖手段,稻田裡的魚很難長得很大。因為要想魚長得大,水就要比較深。但是深水對於水稻種植非常不利,會阻礙稻子生長呼吸,這個矛盾難以調和。

同時,在稻田裡養了魚之後,幾乎無法使用大規模的機械作業,只能採用人工種植收割,投入成本巨大,收益又無法考量。如果大規模進行推廣的話,很可能讓農民遭受一定的損失。

因此,稻田養魚這種綠色專案只適合在小規模內開展,不適合大規模推廣。另外我們還需要注意到,稻田養魚專案對災害的抵抗能力要弱於兩者分開種植或養殖。一旦遭遇山洪降溫大風或暴雨,又或者持續乾旱少雨,都會造成稻穀和魚類的雙重死亡。

總而言之,稻田養魚專案可以作為一個地區的特色產業,進行小規模的推廣種植,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區的山區梯田裡,因為本來就不利於機械作業,規模也很小,原本就以人工勞動為主,最適合採取這種方式。

年賺600萬的稻田養魚,為何會銷聲匿跡?如今沒人養的原因是啥?

要想最大化稻田養魚專案的收益,必須提高其附加值。比如說將其與農村旅遊專案結合起來,讓遊客參與其中,成為山區旅遊資源的一部分。這樣做或許能夠讓稻田養魚專案起死回生,繼續實踐綠色生態共生種養殖系統。

大家說對不對呢?您對稻田養魚專案有什麼樣的看法?歡迎在下面留言說說您的觀點。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