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論文井噴時代,為何學術不端頻生?

——本文系紅網第五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始於11月14的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論文涉嫌造假的質疑持續發酵,曾在斯坦福大學工作多年的博士伊麗莎白·比克指出,曹雪濤團隊的論文涉嫌不當影象複製,目前已涉及60篇論文。

論文造假已經屢見不鮮,11月初,國產阿爾茨海默症新藥發明人、上海藥物所耿美玉研究員的4篇論文被質疑存在圖片不當裁剪、一圖多用等問題;年初還有剛被北大錄用為博士後的不知“知網”翟天臨隨後被曝出論文作假;2017年,世界著名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團宣佈撤回來自中國的107篇論文,名校、名醫院、名醫成為重災區,撤銷論文的主要原因是同行評審違規問題。。。

長期以來,學術不端事件頻頻發生,這是論文井噴時代下的不良產物。表面看是學者的不誠信,實則是論文“指揮棒”、學術氛圍乃至社會文化的問題。

以論文為核心的評價體系無孔不入。從老師到學生,博士碩士到本科,無論高校還是科研機構、醫院,無論晉升職稱還是年終考核,評國家獎還是選拔人才,論文幾乎都是最重要的評價標準,導致全民上下一心寫論文發論文,頗有論文“大躍進”之勢。在升職、考核的高壓環境下,教師無法平衡論文和講臺,醫生更無法兼顧科研論文和手術刀;作為學生,自身基礎不牢,幾乎不具備獨立寫論文的能力。無奈之下有些人選擇鋌而走險,百度、淘寶上的論文代寫代發產業鏈應運而生,外加論文出版商和學術會議舉辦方謀求盈利,多方需求導致造假現象嚴重,出現各種學術不端的惡性事件。

同時,我國對於學術不端的懲處力度遠遠不夠,造假的代價太輕,在意識轉變上道阻且長。107篇論文撤銷後,中國科協領導除承認作者等責任外,還指責指責施普林格出版集團存在內控機制不完善,稽核把關不嚴格等問題,指出這樣大規模撤稿的行為是不負責任的。這其實是不瞭解西方學術期刊的稽核流程基於個人誠信與自律,因為造假後果嚴重到無法承擔。顯然,中國科協不把重點放在懲處造假者,而是指責期刊平臺稽核不嚴。這不得不讓人懷疑其在護短,甚至給了造假者造假的勇氣。

學術不端行為背後,還有著更為深刻的社會文化原因,這就是功利文化在科教界的體現。科研本是複雜的、需要時間沉澱的高智力活動,而我們卻唯利益、唯數量是問,直接導致的是無人願意花時間坐冷板凳潛心鑽研。更進一步說,科研本應是學術精神的傳承。物質匱乏的時代,西南聯大奉行“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集愛國主義與學術追求於一身。而今不愁溫飽,更不應該以物質、名利為目標,忽視了學者立德的本分。

因此,若要解決論文造假,從根本上來說應該扭轉急功近利之風。在經濟學家看來,人性難改,但可以透過改變制度來改變人的行為。這需規則制定者適應新階段的發展需要,首先改變客觀環境,糾正評價體系過度依賴論文指標的問題,最佳化科研資源配置,充分調動研究者積極性;同時應該嚴懲造假者,大幅提高造假成本,必要時利用法律打擊。

文/李雨函(鄭州大學)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