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明朝在南京留守的第一重臣史可法,為什麼被稱平庸的忠臣

公元1644年4月,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皇帝朱由檢上吊自殺。一週後,已經投降的吳三桂在關外向清朝投降,李自成敗在了山海關。6月5號大清攝政王多爾袞率領清兵進入北京,同一天史可法等明朝的大臣在南京,擁立福王朱由崧為弘光皇帝史稱南明。

在南明的系列昏招之下,作為明朝在南京的第一留守重臣史可法死守揚州,成就了千古佳話。但如果剝去他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族王朝而盡忠的華麗外衣,史可法留給人們的印象只能夠是

平庸

二字。

明朝在南京留守的第一重臣史可法,為什麼被稱平庸的忠臣

史可法1602年生於

河南祥符縣

,崇禎元年的進士,出任西安府的推官;因公正廉潔的將賑災物資分發給受災的百姓,得到了很好的聲譽;

崇禎五年

遷戶部主事

,歷任外郎郎中右參議;

崇禎十年因與農民起義軍作戰立下戰功,加

官為都御史巡撫

崇禎12年出任

戶部右侍郎總督

崇禎16年被提升為

南京兵部尚書

,參贊機密政務。

史可法在軍隊有很高的威望。他有文才,接受東林黨人左光斗的栽培,在左光斗殉教前史可法秘密探望,接受左光斗的最後教訓,繼承、發揚東林黨的事業。

史可法出任兵部尚書時北方戰局已相當嚴峻,史可法接到崇禎皇帝命天下兵勤王的詔書之後,馬上率軍渡江北上勤王,當軍隊到達浦口防區的時候,卻又得到了

京師陷落

的確切訊息,史可法痛哭改穿喪服回到南京,召集南京的大臣商議對策。

明朝在南京留守的第一重臣史可法,為什麼被稱平庸的忠臣

皇帝死了,擁立新君勢在必行,崇禎皇帝的三個兒子都被清軍俘虜或者沒有能夠逃出北京。已經在沒有直系繼承人的情況下,只有散落在各地的藩王。根據當時的倫理道德,朱由崧福王王成為南明的第一個皇帝。這也有利於混亂後儘快形成穩定的政權。

可是,所謂清流大儒主張立桂王朱常瀛;而地方實權派手握軍權的武將以及地方巡撫馬士英則願立福王朱由崧。作為留守第一重臣的史可法在這個關口居然搞起了平衡,提出立桂王朱常瀛為君潞王朱常芳掌軍權。

這個方案雙方都不滿意。馬士英到達南京後,清流們將他送回安徽鳳陽,理由是當地官員不能出席這次高層會議。馬士英回到鳳陽以後,得知軍閥們全力支援福王,福王正好也缺少一個有影響力的人物支援,馬士英的到來正好彌補了這一缺陷。

明朝在南京留守的第一重臣史可法,為什麼被稱平庸的忠臣

馬士英把史可法寫的福王七條不能立的理由交了出來作為政治資本。福王看了史可法的信豈能饒了他,可是並沒有將史可法一擼到底,只是把他派到了

江北督師

如果史可法有才,能在江北幹出一番事業,可惜並沒有。在大順大清與南明三國的博弈中,南明政權佔據了人力和物力的優勢,國家權力最強。

南明軍力不小,史可法提議建立四個軍區,分別駐紮在義正壽懷安關州縣。史可法主政江北時,李自成在北京戰敗、清朝入京開始。河南河北山東一帶大部分地區一度出現了統治的真空,滿清的兵力不足,無心也無力控制,如此廣大的地區,當地參與的明朝勢力,政府官員紛紛組織武裝自保,並盼望時刻發兵北上收復失地。

明朝在南京留守的第一重臣史可法,為什麼被稱平庸的忠臣

於是在一個月以內,山東河北兩省合計有43個州縣舉起了光復明朝的旗號。但不幸的是,作為南明政權的重要大臣,史可法對他可以不費一兵一卒收復大片失地的局面無動於衷。在半年的時間裡,史可法堅持不肯收復山東河南。

1644年,大明大清大順三國鼎立。在三國政治博弈當中,以史可法為首的南明政權竟然把即將埋葬自己的大清當做朋友,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在史可法看來確是大快人心的好事。

南明的國策是一廂情願地奉行借清兵剿滅李自成。總髮起人史可法上書皇帝說“

馬上派遣使節帶上禮物去見順治皇帝,助攻多爾袞滅寇在此一舉

。”當時一些頭腦清醒的人說:“

如果只依靠別人的力量,比如宋朝用金滅遼,用元滅金,那隻能是如虎添翼,加速自己的死亡

。“

史可法卻聽不進去,而更可笑的是他認為滿清南下,只要出錢,就可以讓滿清退兵讓出北方的土地。開疆擴土是要用武力奪取的,沒聽說過領土是可以要來的。

8月初,在史可法等的催促下,以左戊第為首的所謂和平使節團,帶著白銀十萬兩黃金一千兩綢緞1萬匹,向大清感謝他們殺退了叛匪李自成。然而,雖然清朝客觀上幫助了明朝,但並不想真正和明朝成朋友,多爾根不接受這本關於平等的國書。

明朝在南京留守的第一重臣史可法,為什麼被稱平庸的忠臣

1644

年6月,當多爾袞趁大順立足未穩攻克北京之後,根本沒有想到大清能夠一統全國。但李自成的失敗,史可法的愚蠢,導致多爾袞的野心迅速發展,為他的戰略做了長期規劃。事實上,南京的主要政策並非完全由史可法決定,但是,史可法和其他南京當局一樣,是一個沒有長遠眼光的人,追求愚蠢的鴕鳥政策,識別錯誤的敵人,低估滿族的意圖和能力。

從六月至十月期間,是南京恢復國家,鞏固南京政權的最佳時機。史可法如派軍北上,收復中原如探囊取物,只可惜華北在混亂中等待來的不是明君,而是修整好的清軍。作為南明政權的軍事首長,史可法一直龜縮在揚州。

幕僚勸他北復中原,然後渡河收復山東,不聽的史可法頑固不化,使得華北淪陷。

1645

年一月“

潼關戰役

”打響;

明朝在南京留守的第一重臣史可法,為什麼被稱平庸的忠臣

13天以後,

西安的門戶潼關失守

二月

清軍佔領大順首都西安

,李自成帶領殘部逃往河南南部;

1645

年4月,

清軍騰出了精力,開始收拾南明政權

。東中西三路大軍分別從山東南下沿運河河南東夏南進湖北順江而下,對南明發起了總攻。就在這麼危急的時刻,史可法依然在犯著錯誤,江北四鎮當中唯一聽命於史可法的高潔,在清兵南下時被叛徒許定國刺殺,許定國逃亡河北。

本應該主動撫卹的史可法卻反其道而行之,清兵長驅河南,如入無人之境。史可法心中再無主見。

17日

清軍禁止距離揚州20裡

4月19日

高潔提督李本深率部投降

21日

總兵張天路張天福帶領部下兵馬投降

明朝在南京留守的第一重臣史可法,為什麼被稱平庸的忠臣

24日

清軍開始揚州之戰

24號夜間,

清軍用紅衣大炮轟塌了城牆

25號

揚州陷落

清軍攻入揚州之後,統帥多鐸下令屠城。曾有人估計被屠殺的人數約為80萬人。在城破以後,史可法自殺未遂,被清軍俘虜。史可法不屈怒罵,與揚州新城南門城樓上殉難,時年44歲。

清兵不過佔據了北京附近的地區;而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也只是割據華北立足未穩;明朝的半壁江山仍在身為軍事首長的史可法手中。卻僅僅組織抵抗了一年的光景便在揚州被俘。

明朝在南京留守的第一重臣史可法,為什麼被稱平庸的忠臣

當人們為史可法的忠烈所感動,卻不能不為其貽誤戰機而遺憾。史可法的最後結局是他人生的巔峰,可以說是用他最後的榮耀掩蓋了以前的許多錯誤。

但是史可法是一個不夠靈活,迂腐而呆板的。既沒有天賦也沒有天才,可以說是一位平庸的大臣。清兵入侵南京後,明朝殘存的生命力消失了。經過一年的博弈,李自成和史可法都值得認可,作為一名官員,誠實,勤奮,謹慎也值得讚揚。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狼牙雜談

史可法全傳

史錫騰

歷史傳奇

免費閱讀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