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音樂劇小白看《愛樂之都》

最近因為一檔綜藝節目,迷上了音樂劇。

在網上接連看了好幾部著名音樂劇的攝製版。

《搖滾紅與黑》,《劇院魅影》,

《搖滾莫扎特》,《巴黎聖母院》。

不得不說,在藝術的表達上,音樂劇比影視劇更為全面,影視劇只能透過情節,臺詞,音樂部分只能用插曲和主題曲,而這些音樂又不能一直貫穿全劇。

但音樂劇從始至終都回響著音樂,這些音樂幫助烘托氛圍,把人物內心情感表達的淋漓盡致。其實,這幾部音樂劇的故事內容我以前也看過,但感觸卻比看影視劇時深刻。

我為於連唏噓不已,我為魅影感動落淚,我為莫扎特慨然長嘆,也為愛斯梅拉達的遭遇憤怒不平。

對於演員來講,唱,跳,演,說集於一體,讓演員不但表演的很全面,並且能全身心沉浸於劇情角色。

音樂劇中的音樂高於通俗音樂,或者說有一些音樂屬於流行音樂,但處於流行音樂的上乘水平。

音樂劇演員的演唱水平也是明顯高於通俗音樂的,嘹亮,高亢又灌注情感。

舞臺置景也非常宏大,震撼,華麗,讓觀眾能沉醉其中。

因此,音樂劇在藝術表現上是比影視劇先進的,但為什麼卻不如影視劇受歡迎呢?

我覺的是傳播方式太過落後,現在已經發展到了開啟手機就能自由看劇的時代,但音樂劇還停留在到劇院現場觀看的方式。這就嚴重受到了空間,時間的限制了。

音樂劇小白看《愛樂之都》

我看過現場版的音樂劇,那是湖南衛視《聲入人心》第一季剛剛播出後,我到青島大劇院觀看了鄭雲龍的音樂劇——《信》。

但是,這場體驗並不美好,這也是此後多年沒再關注音樂劇的原因。

我的座位在倒數後幾排的邊上第二個,只能看到演員的輪廓,拿著望遠鏡都看不清演員的面部。

我當時就想舞臺為什麼不放大螢幕呢,並不是所有觀眾都能買到前排座位,有沒有考慮一下後排觀眾的體驗感。我們除了演員的歌聲,臺詞,動作之外,還想看到演員的表情和眼神,難道這不是表演的一部分嗎。

反正,花了二百多元買的票,感覺還不如在家看電視看的全面,而且要到別的城市,路費,住宿費,餐費合計

下來,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因此,音樂劇要出圈,要普及,是否要改變一下傳播方式,多拍一些攝製版,讓更多的人能更迅速,便捷地看到音樂劇,瞭解音樂劇,學習音樂劇。

不要擔心官攝會影響現場票房,現場的氛圍感,沉浸感是螢幕外無可比擬的,看了官攝會更想看現場版,感受一下跟演員面對面的感覺。

就像明星演唱會一般,我們是透過網路,電視認識他們的,但是,深入瞭解,我們會高價買票看他們的演唱會。又如奧遠會,大多觀眾只能在螢幕觀看,但他們心中也希望能看一次現場。就連最不爭氣的中國男足,也沒能阻擋觀眾看現場的熱情。

再說這些音樂劇,我雖然看了攝製版,但如果有現場巡演,我仍會毫不猶豫奔赴現場,但是,希望他們能在現場放一臺攝像機,設一部大螢幕。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