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地久天長》此恨綿綿

175分鐘很短嗎?

確實足夠短,因為它濃縮了劉耀軍和王麗雲夫婦人生中的三十年。

175分鐘很長嗎?

確實太長了,因為劉耀軍和王麗雲夫婦花了二十年來向兒子告別。

《地久天長》就是一部敘述“時間”的電影。

《地久天長》此恨綿綿

本片的時間跨度長達三十年:知青返鄉、嚴打、計劃生育、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下崗潮、出國熱——可以說中國近幾十年的風雲變換都囊括其中。

有人說該片是21世紀的《活著》,也有人說這片講的是中國人的失孤,實際上我覺得它只是記錄了一個普通家庭的命運,像冷靜的旁觀者,連一個倒茶的動作都可以持續30秒。

對於一個傳統的中國家庭而言,孩子是父母與不斷變化的時代之間的橋樑,孩子的存在就像是他們時鐘的電池。

《地久天長》此恨綿綿

當人們好不容易“知青返鄉”回到城市,藉著開放走向廣州、深圳,耀君和麗雲卻又一次自我放逐來到了福建漁村;當昔日摯友已在房地產業裡發家致富,耀君依然對重新歸家的養子劉星說,“你給我好好守著修理廠”;當他們的乾兒子沈浩已然結婚生子,成家立業,他們的親生兒子卻永遠定格在相片裡——那個夏天,那個水庫邊,那個他們抱著劉星趕往醫院時聽見的火車轟鳴聲裡。

在《地久天長》裡,孩子是劇情展開的契機,也是推動劇情發展的關鍵。

不幸離世的長子、因獨生子女被打掉的二胎、叛逆的養子,都使一個本當幸福的家庭歷經了太多苦難。

《地久天長》此恨綿綿

而在這以親情為紐帶的劇情架構之下,劉耀軍與王麗雲的苦難不僅是因為痛失愛子與故交埋下的芥蒂,伴隨著時代的車輪,他們倆也曾擁有歡愉無憂的青春,但當一切都變得不同時,永遠只有少數幸運兒在時代偶爾震裂的縫隙中扶搖直上,大多數人只能身不由已的被裹挾進歷史的洪流中,成了生活的犧牲品、時間的逆行人,被拋在歷史的角落,活得“地久天長”。

對於劉耀軍和王麗雲,他們生活的所有意義一開始是劉星,後來是永福,最後是彼此。每一份節點的丟失,才增添他們對衰老的感知,正因為他們不變的活著,我們才得以瞥見時代的變動,看到他們在命運的洪濤裡浮沉不定。

《地久天長》此恨綿綿

情感恰是生活中最為固定的東西,當一襲紅裙的茉莉站在人群中,面對鏡頭笑靨如花時,他們此後的人生不再會有如此美好的歡歌笑語,不再有這樣熱鬧的友人相聚。

影片中,耀軍和麗雲除了喪子,還有一處隱疾——麗雲一輩子沒法生了,這才是他們悲劇的真正源頭。

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之後,海燕作為“幹部”堅定不移地執行著政策,在她的眼裡,殺掉一個尚未誕生的生命是無上的光榮,她絲毫沒有察覺到麗雲內心的裂痕,甚至一次又一次揭開這道傷疤,直到劉星去世,且麗雲無法生育的事實橫亙在她眼前時,她才陷入了掙扎,自然倫理與政治倫理的衝突第一次撕扯了她,並糾纏其一生,直至生命最後一刻。

《地久天長》此恨綿綿

失獨意味著永遠都不再擁有自己的孩子,哪怕沈家在之後擁有比劉家更好的生活,更多的財富,可是傷害一旦造成,幾次三番的自責也無法填平這道疤。

即使傷痕癒合不了,可生活卻推著你不得不往前走。不想長大?沒有誰可以一輩子停留在原地,但也並不意味著他們還能像從前那樣奔跑。

片中最“狗血”的一幕大概就是沈茉莉懷上了耀軍的孩子,並願意生下來交給麗雲撫養,這是一次滯留者和領跑者的碰撞,這也成為耀軍向前邁進的契機。當他告訴茉莉,他和麗雲想要孩子,因為那是他們的孩子時,他已經逼迫自己從長久的逃避裡走了出來,隨之而來的還給養子劉星自由和身份則是更徹底的訣別。

所以有人把《地久天長》說做是21世紀的《活著》,也並非全無道理。

《地久天長》此恨綿綿

在影片的後半程,走出自欺欺人的幻象後,生活對耀軍和麗雲而言就是純粹的活著。當他們乘飛機遭遇氣流時,兩人仍會緊張害怕,自嘲著“我們竟然還怕死”。

《地久天長》沒有《活著》那樣殘酷,不同的時代賦予了人們不同的傷疤,不變的,是人心深處活下去的本能。

在看完《地久天長》回家的路上,我忽然想起了是枝裕和曾拍過一部影片《步履不停》。

那部片子講的是,家中長子為了救人溺水身亡,母親每年都會在忌日那天邀請被救上來的那個人來到家中祭拜,讓其一生都處於自責之中,即使母親明知這毫無意義,卻依舊固執地用這樣的方式向對方“復仇”。

《地久天長》此恨綿綿

相比之下,麗雲的處境則更加無奈,她無法責怪,也無處“復仇”,那首《友誼地久天長》如一句讖語,即使在這樣痛絕的時刻,他們的“情”也無法打破。面對沈浩的懺悔,她選擇平靜地接受,耀軍更是在多年前就命令沈父“一個字都不許在孩子面前提”。他們的選擇因物件的不同而不同,但這份永生不忘的固執是所有父母的通病。

讓孩子遺忘,讓對方遺忘,卻唯獨自己忘不了,而事實上,誰也忘不了。上一代人的悲傷傳遞到下一代人身上是愈加鋒利的傷害,無論是對養子“劉星”或者沈浩都是如此。

影片留住了一代人的歡笑與悲痛,可就像是枝裕和的電影片名,所有人都只能步履不停地往下走。

當結尾時亮起的 “地久天長/So Long, My Son”有著多重含義。一方面是字面本意,說再見,和親兒子劉星告別,和老家的一切告別,他們已無力(不想)再糾纏,索性就這樣吧。另一方面是它的深層含義,經過這麼久,耀軍和麗雲終於放過了自己;經過這麼久,養子劉星迴來了,生活又一次開始了漫長的行走,像麗雲說的,剩下的只是等著慢慢變老。

《地久天長》此恨綿綿

對不起,沒有和解

我想,每個導演可能都有同一個野心:用自己的鏡頭定義一群人的一整個時代。

就像《美國往事》,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對於觀眾而言就是五個年輕人穿著大衣穿過白霧,走在曼哈頓大橋下。關於那個時代的所有感受,都在那一個鏡頭裡。

關於時代裡的感覺,不同的導演有不同的表現手法。萊昂內用一個在麵粉倉庫裡翩翩起舞的女孩驚豔了世人,當時光白了美人頭,那一瞥的風姿卻宛若一把萬能鑰匙,輕易開啟無數扇塵封已久的門,伴隨著紛紛而下的麵粉,過去的閃亮日子重又降臨。

於是23年之後,姜文讓一群女孩一邊揉麵,一邊在《美麗的梭羅河》伴奏下跳舞,成為華語電影最令人難忘的片段之一。

《地久天長》此恨綿綿

如果橫向類比,《地久天長》之於王小帥,和《江湖兒女》之於賈樟柯差不多,都有某種程度的“生涯總結”意味。

個人覺得這兩部相比,王比賈做的要熨貼,打磨地更精細。作為導演,他不再像《闖入者》、《我11》、《十七歲的單車》那樣,單一的去表達一種感情或是一段故事,而是下沉到屬於中國的時代脈搏中去發掘關於普通人的故事,只不過這回似乎打磨的過於圓潤,有點喪失了批判的鋒利。

李海燕“秉公執法”造成的悲劇體現的是歷史的必然性,而沈浩直接致使劉星死亡只是創作者刻意設計的偶然性事件。換言之:即使架空歷史背景,沈浩導致劉星身亡,多年後難以繼續承受負罪感所以向劉耀軍夫婦坦白的情節邏輯和戲劇高潮依然成立。

《地久天長》此恨綿綿

這兩個事件之間的斷裂就是王小帥偷換概念的支點,哪怕忽略、劇作設計的討巧甚至略微的狗血,失獨的問題不應轉移到友誼的破裂上並人為的讓一個家庭過度妥協來縫合價值觀表達的隔斷,以完成所謂的歷史批判,那這種批判必然是無效的。

當然最後李海燕得了“壓迫主神經”的“腦瘤”,“醫生”讓他少“運動”,“廣場舞”也不要跳了。其實王還是意指“亂自上作”,諷刺的意味還是有的。但批判的重心不應在此,應該在當時無視人權的制度上。這一點王小帥始終沒有挑明,有失第六代導演的擔當。

《地久天長》此恨綿綿

加害的不反思不補償,受害的不發聲不反抗,大家忍忍就假裝忘了,然後冠以中式美德的名頭賺觀眾眼淚,於是我期待了三個小時的眼淚,一滴都沒憋出來。

電影在最後以“都挺好”式的和解為全片畫上了一個句號,因為這些善良淳樸,位居底層的他們只能選擇在無奈中隱忍,不管是面對無從改變的生死,好事無力阻擋的時代,這使《地久天長》不能成為一部現實主義作品,充斥多少叩問現實的力度。

畢竟王小帥說過:“這不是一個悲傷得電影,是溫暖的電影,並不想讓大家哭”。

片中多次出現歌曲《友誼地久天長》,還特地藉著耀軍的口解釋了這首歌對於他們的特殊意義。但不幸的是,除了時間,還有什麼是可以地久天長的呢?可能是希望吧,這大概也是王在片尾讓耀軍和麗雲接到劉星電話的原因吧!

《地久天長》此恨綿綿

其實電影所聚焦的不僅是一個普通家庭如何逐步走向了崩潰的邊緣。當三十載春秋被濃縮為三個小時的電影,刻意打亂的敘事結構在為電影營造戲劇性的同時,也在娓娓道來著王小帥希望一表的“地久天長”。

“地久天長”是對時間的形容詞,本是一種祝願,人們總期待那些美好的東西能夠穿越時空,地久天長。

可是現實中,美麗的願景總是遙不可及,那些真正“地久天長”陪我們到老的,是落空的情感,和難以彌合的創傷。

其實在《地久天長》中,自始至終沒有任何一個人原諒了對方,也沒有說過一句原諒的話,沈浩講出了事實,解脫了自己,劉家夫婦也只是再一次聽到已知的喪子過程和原因,再一次接受了事實。

《地久天長》此恨綿綿

就像橫亙在兩個原本親如手足的家庭之間的那場意外,雖說逝者已矣,可是面對朋友留下來的建議,耀軍表示留不下了。是啊,自從他們離開,就再也回不來了,這裡給他們的傷害太多,用一輩子的時間都無法癒合,他們好不容易在“逃離”多年之後,逐漸找到了一點平靜,豈容再失去?

當我坐在電影院,三個鐘頭內目睹完橫跨三十多年的中國社會變遷史,沒有淚流滿面,沒有盛讚驚豔。

我只是覺得,也許我們距離剛剛過去的三、四十年還是太近了,也許我們還依然處在時代洪流所帶來的諸多變化之中,所以我們對於過去還缺乏總結的能力,很難做到用一個鏡頭、一句對白,道盡對過往的感喟。

無論是作家、導演還是演員,都還在試圖找尋那一句“Tommrow is another day”作為大時代的總結,或者是那一句“Frankly, my dear, I don‘t give a damn“作為情感宣洩出口。如果還沒能找到,那不過是因為變化尚未終結,我們仍在湍急的河流裡順流而下。

《地久天長》此恨綿綿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