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杜甫:寬心應是酒,遣興莫過詩,最嗜酒也最懂酒的唐朝詩人之一

走近杜甫

——謹以此文紀念杜甫誕辰1310週年

(之四)

鞏義杜甫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畢朝陽

乾元二年(759)初冬,杜甫因決定離開秦州,臨行前作詩與贊上人告別:“異縣逢舊友,初忻寫胸臆。”“相看俱衰年,出處各努力。”——《別贊上人》

依依不捨之情,令人讀後垂淚傷神。

此後,二人再無緣相見。

到成都生活了一段日子後,杜甫因對市井生活看透了,對飄泊漫遊的日子厭倦了,便開始與佛門的同伴相親近。“我住錦官城,兄居祇樹園。地近慰愁旅,往來當丘樊。漂然薄遊倦,始與道旅敦。景晏步修廊,而無車馬喧。夜闌接軟語,落月如金盆。漠漠世界黑,驅車爭奪繁。惟有摩尼珠,可照濁水源。”

期間,曾登過四安寺鐘樓。(《暮登四安寺鐘樓寄裴十迪》)遊歷過修覺寺(《遊修覺寺》)、《後遊》)。

在梓州時,寶應元年(762)也曾題詩於玄武禪師屋壁(《題玄武禪師屋壁》,謁文公上方(《謁文公上方》),遊涪城縣香積寺官閣(《遊涪城縣香積寺官閣》),登牛頭寺(《上牛頭寺》)、《上兜率寺》、惠義寺,也曾與章留後一同走進過野寺(《山寺》)。

大曆二年(767)秋天,杜甫在其惟一一首百韻長詩《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審李賓客之芳一百韻》中,又用大量篇幅,再次表達了自己想入寺進修的想法:

行路難何有,招尋興已專。由來具飛楫,暫擬控鳴弦。

身許雙峰寺,門求七祖禪。落帆追宿昔,衣褐向真詮。

安石名高晉,昭王客赴燕。途中非阮籍,查上似張騫。

披拂雲寧在,淹留景不延。風期終破浪,水怪莫飛涎。

他日辭神女,傷春怯杜鵑。淡交隨聚散,澤國繞回旋。

本自依迦葉,何曾藉偓佺。爐峰生轉盼,橘井尚高褰。

東走窮歸鶴,南征盡跕鳶。晚聞多妙教,卒踐塞前愆。

顧凱丹青列,頭陀琬琰鐫。眾香深黯黯,幾地肅芊芊。

勇猛為心極,清羸任體孱。金篦空刮眼,鏡象未離銓。

大曆四年(769)春,杜甫在長沙又遊歷了嶽麓寺和道林寺,“飄然斑白身奚適,旁此煙霞茅可誅。”(《嶽麓山道林二寺行》),表達了想依寺而居的心願,“依止老宿亦未晚,富貴功名焉足圖。”更何況,這裡“宋公放逐曾題壁,物色分留與老夫。”

杜甫:寬心應是酒,遣興莫過詩,最嗜酒也最懂酒的唐朝詩人之一

大曆五年(770)春,杜甫在《送重表侄王砅評事使南海》一詩中,也坦露了想去尋仙訪道可又怕路途勞頓的矛盾心思。“我欲就丹砂,跋涉覺身勞。”

杜甫還是一個“煉丹迷”。在中國歷史上,煉丹的隊伍是非常龐大的。不但方士、道士們煉丹,有的皇帝也參與煉丹。不但官員煉,一些文人雅士乃至平民布衣也煉。自先秦開始至隋唐,參與煉丹的人何止千萬。正是這麼多人參與的煉丹實踐,才有了大唐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

歷史上著名的煉丹大師有:西漢的淮南子,東漢的魏伯陽、狐剛子、東晉的葛洪,南北朝時的陶弘景,隋唐時的蘇元朗、張果、孫思邈、清虛之、陳少微等,煉丹成果,最為宏富;煉丹影響,最為深遠,煉丹貢獻,最為巨大。唐以後,煉丹術逐漸被醫學、藥物學、化學、冶煉學、鑄造學、營養學及內丹養生等取代。

葛洪所著的《抱朴子》,繼承和發展了東漢以來的煉丹法術,對之後道教煉丹術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也是今人研究古代煉丹史及古代化學史的寶貴史料。葛洪一生成就很多,除《抱朴子》外,還有醫學著作《玉函方》,一百卷(已佚)、《肘後備急方》三卷,內容包括各科醫學,其中有世界上最早治天花等病的記載。今天,化學一詞的英文Chemistry,就源自煉丹術(西方稱鍊金術),葛洪也被視為近代化學的先驅。

唐代皇帝為了藉助神權加強統治,自稱老子是李姓始祖,奉道教為李姓宗教。唐高祖規定道教在儒佛二教之先。唐高宗追贈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設崇玄館,置崇玄博士,在科學中增設老、莊、文、列四子科,並規定土庶須家藏《道德經》一部。他不僅給老子加封“大聖祖玄元皇帝”等一系列封號,還封莊子、文子、列子、庚桑子為“四真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道教在唐朝繁盛一時,發展很快。

“高人煉丹砂,未念將朽骨。”(《七月三日》)在唐代,有才識、有能力的人,基本上都在煉丹。

受社會風潮的影響,當年李白、杜甫等都曾對道教十分入迷,杜甫和李白也都曾熱衷於尋仙訪道,以獲取煉丹密訣。他們的思想行為在杜詩中屢有反映。“未試囊中餐玉法,明朝且入藍田山。”在《去矣行》中,可知44歲的杜甫已獲得了餐玉法,即道家透過服食玉屑以求長壽的方法。

當初,杜甫與李白走到一起,主要是為了結伴去尋仙訪道。在煉取丹砂上,兩人可謂是志同道合的“同志”。“二年客東都,所歷厭機巧。野人對羶腥,蔬食常不飽。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苦乏大藥資,山林跡如掃。李侯金閨彥,脫身事幽討。亦有梁宋遊,方期拾瑤草。”——《贈李白》

這是杜甫贈李白的第一首詩。詩中明確表達了自己想與李白一起去尋仙訪道、追求長生不老的願望。

當時,由於父喪數年,家道中落。家裡沒有了經濟來源,坐吃山空的杜甫一家的生活漸顯拮据,以致於“苦乏大藥資,山林跡如掃。”意思是,我苦於缺乏煉丹的資本,終究難以去往山林煉取丹藥。其實,杜甫在當年是很想找個地方上一個煉丹爐的,但由於沒有足夠的本錢,只好暫時放棄了這一念頭。(大藥,即金丹。事幽討:即到山林中採藥訪道。)

此時,正好為朝廷賜金放還的李白出現在了洛陽街頭。於是,兩個人一拍即合,遂迅速達成了“亦有梁宋遊,方期拾瑤草”的約定。

天寶三載(744)秋,二人一起遊了梁宋(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遊了山東。期間,二人曾一塊煉過丹,但沒有成功。“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只好“痛飲狂歌空度日”。對於這種日子,杜甫顯然有些失望。內心失落之餘,向李白髮出了“飛揚跋扈為誰雄?”的質問,內中顯然含有牢騷和不滿的情緒。

“東蒙赴舊隱,尚憶同志樂。休事董先生,於今獨蕭索。胡為客關塞,道意久衰薄。妻子亦何人,丹砂負前諾。雖悲鬒髮變,未憂筋力弱。扶藜望清秋,有興入廬霍。”二十多年後,在《昔遊》一詩中,杜甫曾回憶了這段經歷。當年,他確實曾在東蒙山伏事過董鍊師,也即跟隨董鍊師當學徒,煉過一段丹砂。後來,也曾隻身一人到王屋山(小有天)拜訪過華蓋君,未見。再後來,由於妻子的牽累,四處飄泊的他辜負了自己曾經的諾言。

但其內心深處,仍存在求仙訪道的念頭,並打算再訪廬霍二山。“秘訣隱文須內教,晚歲何功使願果。更討衡陽董鍊師,南浮早鼓瀟湘航。”在《憶昔行》中,晚年的杜甫再一次表達了自己的心思:我必須得到長生不老的秘方,不然,我晚年求仙的願景何以能夠實現?我要到衡陽去尋找董鍊師,爭取儘早向南方的瀟湘發船。

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杜甫仍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家事丹砂訣,無成涕作霖。”(《風疾舟中,伏忱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詩人以自己的絕筆,表達了一生最大的遺憾——沒有煉成丹。意思是:談到家事,我只有煉丹的秘訣,而自己最終又沒有獲得成功,如今只能是滿腹傷感涕淚如霖。

天寶五載(746),杜甫在長安與李璡交遊,為李璡賓客,曾作詩贈汝陽王李璡(唐睿宗之孫,唐玄宗長兄李憲的長子)。在《贈特進汝陽王二十二韻》中,杜甫除了高度讚美了李璡的盛德高才之外,也表達了渴望得到李璡汲引的心情。最後,還不忘向李璡索求“鴻寶”(亦叫洪寶)秘籍。“鴻寶寧全秘,丹梯庶可凌。淮王門有客,終不愧孫登。”意思是:您的鴻寶奇書難道真的就秘而不傳嗎?我很希望透過此道步入仙境。您像淮南王劉安一樣好士宴客,相信我最終也不會像稽康一樣愧對於孫登。直把李璡比作淮南王劉安,而自比於稽康。(稽康臨刑之前,曾作詩自責:“昔慚下惠,今愧孫登。”孫登,晉代隱士。)

天寶十一載(752),杜甫曾作詩贈元逸人。元逸人,杜甫當年在東蒙山所結識的一個道士。後隱居在長安以南的子午谷玄都壇。《玄都壇歌寄元逸人》描寫了元逸人隱居之地的景色,表達了對元逸人身居福地、遠離塵囂的心儀、羨慕之情,“致身福地何蕭爽!”

大曆二年(767),詩人在其一百韻中,再次記錄了其訪道與煉丹的情況:

“藥囊親道士,灰劫問胡僧。”

“奼女縈新裹,丹砂冷舊秤。”

“但求椿壽永,莫慮杞天崩。”

意思是:我揹著藥囊在這裡與道士相親近,為了延長壽命,到處問藥求醫。現在,我用水銀煉出了新的丹藥,稱量丹砂的舊稱受到了冷遇。我只求像大椿一樣長壽,不像札人憂天那樣一味考慮自己的生死。

(二)杜甫是一個有情有意的君子,大仁大愛的仁人,利國利民的聖者。

何為君子,上海交大美女教授陳果有一段話說的很好:君子,簡言之,有情有義之人就是君子。君子只做合情合理之事,這就是君子。

生活中的杜甫不僅有情有義,而且重情重義。可以說是唐朝詩人中最有良心、最有人情味的詩人。

他重友情。單給李白寫的詩就達15首詩。每次除了高度讚美李白無與倫比的詩歌才華外,還對李白的生活狀況、思想狀況給予了極大的關心。從《春日憶李白》、《冬日有懷李白》、《天末懷李白》、《夢李白二首》等詩篇中,我們不難發現杜甫對李白可謂春也思念、夏也思念、秋也思念、冬也思念、日也思念、夜也思念、醒也思念、夢也思念。他在李白身上的用情之深、用情之切,可以說是無出其右、無與倫比。儘管李白一共只給杜甫寫過兩首詩,即《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沙丘城下寄杜甫》,還是當初二人在山東一塊兒遊歷時作的。二人在山東分手後,李白便再也未給杜甫寫過詩。倆人互相贈詩的數量和質量均不對等。

這裡要特別提及一個人,岑參之所以後來能夠有機會成為著名的邊塞詩人,就是當初杜甫任左拾遺時與同僚一道向朝廷積極舉薦的結果。在杜甫親自執筆撰寫的《為遺補薦岑參狀》中,杜甫等五位同僚是如此向朝廷推薦岑參的:竊見岑參識度清遠、議論雅正、佳名早立、時輩所仰。今諫諍之路大開,獻替之官未備,恭惟近侍,實藉茂材。臣等謹詣閤門奉狀陳薦以聞,伏聽進止。由於大傢伙的共同舉薦,不久守選三年的岑參便被朝廷授予了右內率府兵曹參軍一職,由此開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官最大做到了嘉州(今四川樂山市)刺史(故世稱岑嘉州)。大曆四年秋冬之際,比杜甫小6歲的岑參卒於成都,時年52週歲。

杜甫的朋友,大多數都是作家文人。俗話說“文人相輕”。可在杜甫那裡,他不僅從未輕視貶低過任何人,而且還一直在不吝筆墨地寫詩鼓吹、讚美他們,“內卷”的事情從未在杜甫身上發生過。杜甫全集中涉及的朋友在300人以上,每個人都曾得到過杜甫的書面表揚與勉勵。“愷悌君子,遐不作人。”“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杜甫在成全別人的同時,也在危難之時得到了別人無私的幫助。這就是身無長物、缺乏生計的杜甫,為何能在動亂之世動盪之即活得仍然不錯,甚至能夠經常上演詩酒風流的原因所在。

他重親情。全集中表達或傳遞親情(兄弟情、兄妹情、夫妻情、父子情、渭陽情(甥舅))的詩作達近百首。大多感人至深、催人淚下。

於舍弟:

“直為心厄苦,久念與存亡。”《得舍弟訊息》

“憶昨狂催走,無時病去憂。百戰今誰在,三年望汝歸。”《憶弟二首》

“猶有淚成河,經天覆東注。”《得舍弟訊息》

於妻兒: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月夜》

於舅氏:

今我送舅氏,萬感集清尊。臨風欲慟哭,聲出已復吞。 ——《閬州東樓筵奉送十一舅往青城》

有妻兒在身邊的日子,杜甫也時常能體味到家庭的幸福與溫馨、日子的恬靜與美好。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樑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江村》

對於自己的結髮妻子,杜甫可謂用情專注,從未移情別戀過,也未曾娶過小妾。這在唐朝詩人中極為少見。

他重君臣情。他對朝廷始終是感恩的、忠誠的。即便被天子逐出了朝廷,依然無時不在戀闕懷鄉,以至於“一飯不忘君”也。甚至自己吃一頓槐葉冷淘,還想著能夠騎上快馬,給皇上送去嚐嚐。

▲“萬方頻送喜,無乃勞聖躬。”

▲“至今勞聖主,何以報皇天。”

▲“獨使至尊憂社稷,諸君何以答昇平。”

▲“天子亦應厭奔走,群公固合思昇平。”

▲“願見北地傅介子,老儒不用尚書郎。”

▲“周宣中興望我皇,灑血江漢身衰疾。” ……

老年的杜甫愛哭,“淚目”是杜甫生命末期的常態。“鬢毛元自白,淚點向來垂。”(《傷春五首》)“十年朝夕淚,衣袖不曾幹。”(《第五弟豐獨在江左》)杜甫很多詩都是流著淚寫成的,飽蘸淚水寫成的,以淚為墨寫成的。動情之極方有淚,有情之極方有淚,冷血動物做不到,無情之人做不到。

杜詩中多用“霑”字,皆為淚水而“下”。杜甫的淚水,有為家國之難而流,有為民生艱辛而流,有為親友離散而流,也有為自身命運多舛而流。老杜之淚,是仁者之淚。老杜淚詩,每一首都是開啟杜甫精神世界的一把鑰匙。這淚水中有酸、有苦、有甜、有辣、有悲、有恨、有傷、有憤、有喜,有傷心淚、相思淚、悲憫淚、憂國淚、感時淚、感恩淚、惜別淚、哀痛淚、孤獨淚、惆悵淚、辛酸淚、喜悅淚、是赤子淚、遊子淚、壯士淚、仁人淚。

“喜心翻倒極,嗚咽淚霑巾。”(《喜達行在》)

“涕淚受拾遺,流離主恩厚。”(《述懷一首》)

“長歌激屋樑,淚下流衽席。”(《白水縣崔水府十九翁高齋三十韻》)

“漸衰那此別,忍淚獨含情。”(《奉送郭中丞》)

“每趨吳太伯,撫事淚浪浪。”(《壯遊》)

“哀猿啼一聲,客淚迸林藪。”(《九成宮》)

“飄零迷哭處,天地日榛蕪。”(《哭台州鄭司戶蘇少監》)

“風雨嗟何及,江湖涕泫然。”(《哭李尚書之芳》)

“無家對寒食,有淚如金波。”(《一百五日夜對月》)

“涕泗不能收,哭君餘白頭。”(《重題》)

“老來多涕淚,情在強詩篇。”(《哭韋大夫之晉》)

“血浪傷在眼,涕灑亂交頤。”(《夔府書懷四十韻》)

“汝曹催我老,回首淚縱橫。”(《熟食日示宗文宗武》)

“向來憂國淚,寂寞灑衣巾。”(《謁先主廟》)

“長葛書難得,江州涕不禁。”(《又示兩兒》)

“不見朝正使,啼痕滿面垂。”(《元日》)

“不見江東弟,高歌淚數行。”(《元日示宗武》)

“愁來藉草坐,浩歌淚盈把。”(《玉華宮》)

“促觴激百慮,掩抑淚潺湲。”(《湘江飲裴二端公赴道州》)

“淚逐勸杯下,愁連吹笛生。”(《泛江送客》)

“叨逢罪己日,霑淚望青霄。”(《收京三首》)

“歡娛看絕塞,涕淚落秋風。”(《社日兩篇》)

“荒歲兒女瘦,暮途涕泗零。”(《橋陵詩三十韻》)

“膽銷豺虎窟,淚入犬羊天。”(《覽鏡呈柏中丞》)

“拭淚沾襟血,梳頭滿面絲。”(《遣興》)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

“近淚無干土,低空有斷雲。”(《別房太尉墓》)

“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槎。”(《秋興八首》)

“八荒十年防盜賊,征戍誅求寡妻哭,遠客中宵淚沾臆。”(《虎牙行》)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會寫詩的人,一定是感情極為豐富、內心極為善良、人格極為高尚的人。不善良的人,難以成為好詩人、大詩人。希望大家都要力爭成為一個善良之人。

王國維雲:“三代以下詩人,無過屈原、淵明、子美、子瞻四子者,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是千古,故無高尚偉大的人格,而有高尚偉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自古以來,忠君就是愛國的一種體現,而杜甫之於朝廷的耿耿忠心,天地可鑑、日月可鑑。

杜甫的仁民體物、民胞物與、一心利他、天下為公的仁者情懷、聖者胸次,在其詩中也多有反映。

《赴奉先詠懷五百字》,乃聲律中老杜心跡論一篇也。“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憂在天下,而不為一己得失也。孟子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其窮也,未嘗無志於國與民,其達也,未嘗不抗其易退之節。其仁心廣大,異夫求穴之螻蟻輩,真得孟子之所存矣。

起手用“許身”、“比稷棄”二句總領,如金之聲;結尾用“憂端齊終南”二句總收,如玉之振也。

其稷棄之心,憂端之切,在於國奢民困。而民惟邦本,尤其所深危而極慮者。

《白小》:一則忠君之心如見,二則愛民之念獨深,真粹然儒者之言。(《藏雲山房杜律詳解》。杜甫在夔州的八首詠物詩(《白小》等)皆託物寓言,情與景會,身份便自不同矣。(仇兆鰲《杜詩詳註》)。君子曰:“仁人之言,其利博哉!”(《左傳·昭公三年》。)意為:“仁德之人說話,它的好處真是廣大呀!”杜甫之言,不正是君子所說的“仁人之言”嗎?假如統治者都能按杜甫之言行事,中國恐怕早就成為“小康社會”、“大同世界”了。

“仁人之言,其言藹如。”子美溫柔敦厚,一本之愷悌慈祥,往往溢於言表,惻隱之心,詩之元也。詞客仁人,少陵獨步。(《杜詩胥鈔·大凡》)《又呈吳郎》,是詩,是直寫真情至性,唐人無此格調,然語淡而意厚,藹然仁者痌瘴一體之心,真得《三百篇》神理者。“築場憐穴蟻,拾穗許村童。”(《暫住白帝復還東屯》),真乃一片天地父母之心。

前後詠物諸詩,合作一處讀,始見杜公本領之大,體物之精,命意之遠。說物理物情,即從人事世法勘入,學到筆到,心到眼到,惟其無所不到,所以無所不盡也。(黃生《杜詩說》)

此外,杜甫的正直坦蕩、光明磊落、愛憎分明、助人為樂、不忮不求、無私無畏、至情至性、至真至樸,在其詩篇中也屢見不鮮。

江山易改,秉性難移。“我心匪石,不可轉也。”無論環境如何變化,無論歲月如何變遷,杜甫那顆忠君愛國、憂國憂民、悲天憫人、仁民愛物的赤子之心始終堅貞不渝、冰清玉潔、皎如日月。

杜甫還是一個很有正義感的人,且敢於仗義直言,頻行仗義之舉。“物微世競棄,義在誰肯徵。”(《棕拂子》)。在《贈斐南陽》一詩中,他一連8次用典,為受到誣陷的朋友申辯。其為人間正義而吶喊的大義凜然的君子風範,可謂義薄雲天。

“別後巴東路,逢人問幾賢。”(《題郪縣郭三十二明府茅齋壁》)。為類似郭三十二明府這等所遭受的不公待遇鳴不平,杜甫一向是認真的。

“狼狽風塵裡,群臣安在哉?”替朝廷分憂,杜甫也一向是積極的。

“喜君士卒甚整肅,為我回轡擒西戎。”(《冬狩行》)。沒有忠肝義膽,又何以義正辭嚴。

“天地日流血,朝廷誰請纓?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歲暮》)。請纓濟世,雖不能往,但心嚮往之。國難當頭,詩人一腔義勇無從施展,又怎能不讓人為之惋惜痛心呢。

“登壇名絕假,報主爾何遲。”(《有感五首》)。不知那些蠅營苟且、貪生怕死的諸將們讀到杜甫這義正辭嚴的詩句,會不會羞愧地趕緊找個地縫鑽進去。

“老馬終望雲,南雁意在北。”“尚思趨朝廷,毫髮裨社稷。”(《客堂》)。“疾禁千里馬,氣敵萬人將。為君除狡兔,會是翻韝上。”《楊監又出畫鷹十二扇》。“天地則創痍,朝廷當正臣。異才間世出,周道日惟新。我雖消渴甚,敢忘帝力勤。尚思未朽骨,復睹耕桑民。”(《別蔡十四著作》)。在杜甫身上,我們還可以看到滿滿的生命正能量。

“安得覆八溟,為君洗乾坤。稷契易為力,犬戎何足吞?”

在自身充滿正能量的同時,杜甫還會把這種正能量無私地傳遞給他人。

“猛將宜嘗膽,龍泉必在腰。會取干戈利,無令斥候驕。”“雲臺畫形像,皆為掃氛襖。”(《寄董卿嘉榮十韻》)。對於官員朋友,杜甫總是惺惺相惜地為其灌輸正能量,多作激勵語、勉勵語。

當年在宮中,杜甫與岑參屬過從甚密的朋友。“窈窕清禁闥,罷朝歸不同。君隨丞相後,我往日華東。冉冉柳枝碧,娟娟花蕊紅。故人得佳句,獨贈白頭翁。”也就是說,岑參每寫出佳句,便會單獨拿給杜甫來看,讓杜甫先給“掌掌眼”。這是對杜甫人格的尊重,更是對杜甫詩才的崇敬。可見當年,岑參是把杜甫當成自己的恩師來對待的。事實上,岑參的政治進步與詩名得揚,也確實與當年杜甫的提攜不無關聯。

《白頭吟》乃漢代才女卓文君的作品。“皚如山上雪,皎若雲間月。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當年,司馬相如發跡後,漸漸耽於逸樂,背叛了當初與卓文君的愛情誓言。卓文君忍無可忍,才作了這首《白頭吟》來教訓司馬相如。司、卓二人之間的故事多了,這裡就不再多講。而杜甫卻在自己的詩中屢屢提及白頭吟三字(共有八處)。分別見於《奉贈王中允維》(試誦白頭吟)、《寄楊五桂州》(遠附白頭吟)、《憑孟倉曹將書覓土婁》(南浦白頭吟)、《舍弟觀赴藍田》(喜多行坐白頭吟)、《夏日楊長寧宅送楊侍御》(長夏白頭吟)、《秋興》(白頭吟望苦低垂)、《風疾舟中伏枕書杯》(久放白頭吟)。除《奉贈王中允維》一詩用的是原詩之意外,其餘皆為作者自言自況。“中允聲名久,如今契闊深。共傳收庾信,不比得陳琳。一病緣明主,三年獨此心。窮愁應有作,試誦白頭吟。”(《奉贈王中允維》)為還友人同僚王維歷史清白,成全王維忠君之名,杜甫竟是如此煞費苦心。其為人之厚道,心性之光明,盛唐詩人幾人能比。

杜甫也十分健談:

“爾克富詩禮,骨清慮不喧。洗然遇知己,談論淮湖奔。”(《別李義》)

“劇談憐野逸,嗜酒見天真。醉舞梁園夜,行歌泗水春。”(《寄李十二白二十韻》)

“說詩能累夜,醉酒或連朝。”(《奉贈盧五丈參謀琚》)

杜甫很自負:

“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古來傑出士,豈待一知己。”(《聽楊氏歌》)

“賦詩歌句穩,不免自長吟。”(《長吟》)

“以茲朋故多,窮老驅馳並。”(《早發》)

“詩盡人間興,兼須入海求。”(《西閣二首》)

“詩名惟我共,世事與誰論。”(《寄高適》)

“今夜文星動,吾儕醉不歸。”(《宴胡侍御書堂》)

“留滯才難盡,艱危氣益增。”(《泊岳陽城下》)

“垂白馮唐老,清秋宋玉悲。”(《垂白》)

“尉佗雖北拜,太史尚南留。”(《奉送王信州崟北歸》)

杜甫也很自謙:

“戀闕勞肝肺,論材愧杞楠。”(《樓上》)

“不敢要佳句,愁來賦別離。”(《偶題》)

“我師嵇叔夜,世賢張子房。”(《入衡州》)

“李陵蘇武是吾師,孟子論文更不疑。”(《解悶十二首》)

“孰知二謝將能事,頗學陰何苦用心。”(《解悶十二首》)

“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詠懷古蹟五首》)

飄泊途中的杜甫雖然生活不富裕,但並不妨礙他的熱情好客。“有客過茅宇,呼兒正葛巾。自鋤稀菜甲,小摘為情親。”(《有客》)“窮老真無事,江山已定居。地幽忘盥櫛,客至罷琴書。掛壁移筐果,呼兒問煮魚。時聞系舟楫,及此問吾廬。”(《過客相尋》)

(未完待續)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