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荔波:“1134”工作法助推“白蠶綠桑”織就致富夢

原標題:荔波:“1134”工作法助推“白蠶綠桑”織就致富夢

荔波:“1134”工作法助推“白蠶綠桑”織就致富夢

荔波:“1134”工作法助推“白蠶綠桑”織就致富夢

荔波:“1134”工作法助推“白蠶綠桑”織就致富夢

位於黔桂兩省區交界的貴州荔波,擁有“世界遺產地”和“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兩張世界級名片,彙集了世界喀斯特的典型地貌。這裡生態良好、山川秀麗、資源豐富,被譽為“地球綠寶石”和“全球最美喀斯特”。

綠色是荔波發展的底色,行走荔波,這片青山綠水中的“萬綠”間,有一片綠葉,不僅守護著良好的生態,還成為群眾致富的“法寶”,它就是桑葉。因此,這片綠葉,成為荔波“一縣一業”的主導產業,綠起了財富,綠開了民心。

如今,荔波桑葉的種植發展,走出一條“小桑蠶推動大扶貧”的產業扶貧路子。走在荔波大地上,桑樹綠浪席捲而來,一波拱一波,片片荒野變“桑田”。

近年來,荔波縣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要求,緊緊把握“八要素”和踐行“五步工作法”,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確保如期實現脫貧摘帽,堅定不移實施以桑蠶作為“一縣一業”主導產業。透過選好一個產業、建好一個平臺、做好三個保障、搞好四個服務“1134”工作法,全縣桑園種植面積從0。8萬畝擴大到3。7萬畝,年綜合產值達到1。8億元,桑蠶產業實現了提質增效。

選好一個產業

在荔波縣小七孔鎮中心村千畝桑蠶示範基地,桑園裡不少群眾正忙著採摘桑葉,而蠶房裡的群眾則忙著喂蠶、取蠶繭,蠶農們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中心村是省級深度貧困村,山多地少,大部分土地為林地和陡坡,平地面積僅1420畝,分佈零星水田,且大多閒置或粗放種植玉米等經濟價值極低的傳統農作物。2017年以來,該村積極響應縣委、縣政府“一縣一業”號召,以發展種桑養蠶作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方向,積極探索土地“三權分置”“二次分包”新模式,破解流轉土地難的問題,實現連片種植桑樹1000餘畝。

如今,閒置荒地被盤活,土地“化零為整”,千畝桑園綠浪翻滾。農民流轉土地有租金,在劃得“口糧”田後,剩餘的承包土地面積均按照田300元/畝、地200元/畝統一流轉給村集體,全村每戶年均增收近1000元。務工有薪金,基地桑園管護、蠶房蠶工等,每人收益100元/天左右。入股有股金,推廣農村“三變”改革做法,採取“公司 支部 合作社 基地 農戶”的組織執行方式,鼓勵農戶以土地、自有蠶房、產業扶貧獎補金等入股企業或合作社,每年獲取入股分紅。多渠道增加群眾收入,逐步形成利益聯結新機制,走出了一條富裕農民、提高農民、扶持農民,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產業有奔頭,讓農民增收有希望,讓脫貧致富有法子之路。

近年來,荔波把桑蠶產業作為荔波脫貧攻堅“一縣一業”主導產業,採取政府主導推動,堅持消費導向、市場導向和特色導向,以調減玉米為軸心,以500畝壩區產業結構調整為重點,透過問願群眾、問需市場、問診專家和反覆調研比選,結合縣域資源和生態優勢,實行“公司 合作社 農戶、合作社 農戶、公司 基地 農戶”三種模式和“政策扶持 保底收益”利益聯結機制,構建桑蠶全產業鏈,推動桑蠶產業轉型升級。全縣有90個村參與桑蠶產業發展,村組覆蓋率達100%,桑園面積累計達3。7萬畝,建成蠶房23。6萬平方米,參與種桑養蠶農戶2199戶8285人,其中貧困戶1312戶5215人,戶均增收2萬元。

建好一個平臺

在荔波縣茂蘭鎮洞流村拉巖桑蠶基地,標準化的蠶房裡,擺著整齊的鋼架蠶床,白嫩的蠶不停地在桑葉上蠕動著,安靜的室內只有蠶寶寶吃桑葉的沙沙聲,這裡是富民公司的小蠶共育基地。“在本地培育小蠶的優勢是,蠶種抗病力和環境適應能力強。每年,拉岩基地小蠶共育計劃2萬張規模,預估年產值約300萬元。透過基地標準化小蠶共育+大蠶示範養殖模式,輻射帶動全縣桑蠶產業發展,提高養蠶效益。”富民公司董事長陳禹模介紹說。

2017年底,富民公司選中了茂蘭鎮洞流村拉巖,流轉土地500畝,打造標準化小蠶共育基地,集中統一供應小蠶,從源頭把控小蠶質量,逐步實現全縣統一供給。此外,富民公司還與全縣的農戶、合作社、大戶、企業簽訂種桑養蠶合作協議,包括回收價格等,讓群眾種桑養蠶心理更有“底氣”。

荔波縣統籌整合涉農資金,用好產業扶貧資金,組建“荔波富民農業產業投資有限公司”,負責產業扶貧子基金、土地流轉、種桑養蠶等工作,提供桑苗採購,桑蠶產、購、銷等服務,制定種桑和養蠶環節補助範圍及標準,對種桑農戶最高給予每畝1600元的化肥、肥料等綜合補助,對自建或改建蠶房養蠶農戶給予200元/平方米、60元/平方米的蠶房建設補助,對500平方米規模以上蠶房由縣統一建設,養殖大戶以20元/平方米/年租賃使用等。同時,與鄉鎮、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等建立合作制,加大產業培育,為桑蠶產業發展提供全環節服務。

做好三個保障

佳榮鎮坤地村貧困戶覃育敏曾是個貧困戶,2017年,緊隨全縣推廣種桑養蠶的發展機遇,“大膽”摘下桑樹11畝,配套建起蠶房,飼養家蠶8批次,產鮮繭700公斤,養蠶當年直接收入3。5萬餘元。第二年,養蠶9批,賣繭收入更是翻番。對於覃育敏來說,蠶寶寶就是“金寶寶”,靠著這產業,當年甩了“脫貧帽”,“錢袋子”鼓起來,生活更加“有奔頭”。

“桑苗免費領,翻犁、流轉土地、建蠶房……這些都給補貼,黨和政府的政策對我們農民好嘞。”覃育敏滿懷感激地說。政府扶持,降低群眾投入成本。種桑養蠶與其他種植業相比,能增加農民收入,同時又有政策扶持,從而增加了蠶農種桑的信心。很快,縣內很多農戶加入種桑養蠶大軍。

組織保障。成立縣委書記、縣長任組長的桑蠶產業領導小組,四家班子分管領導、鄉鎮和縣部門負責人為成員,在農業農村局設立桑蠶產業發展辦公室,在鄉鎮農業服務中心增加2名桑蠶專業技術人員,建立齊抓共管、分級負責機制。

投入保障。用好中央及省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和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普惠性政策,積極向省、州申報產業扶貧子基金,設立桑蠶產業發展基金,從縣財政每年安排100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桑苗補助、蠶房建設補助和貸款貼息等。同時,制定《荔波縣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管理辦法(試行)》,對50畝以上集中連片的桑園,需投入生產便道、水池、電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先安排解決。

收入保障。為解除農民種桑養蠶後顧之憂,由富民公司與鄉鎮、村級合作社、種植大戶等簽訂桑葉、蠶繭保底收購協議,桑葉按0。8元/斤,蠶繭根據等級按36元/公斤,市場價高於保底價的按市場價統一組織收購。同時,引導群眾流轉土地,增加租金收入,組織農戶到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桑蠶基地務工就業,實現群眾穩定收入。

搞好四個服務

培訓服務。結合“科技、衛生、文化三下鄉”“冬春農業科技大培訓”等活動,組織農技人員深入鄉、村、組和田間地頭,開展種桑養蠶實用技術培訓。用好“田專家”“土秀才”資源,組織種養能手300餘人到廣西環江、宜州等地脫產跟班學習,並從中選優聘請100名種桑養蠶能手作為技術輔導員,實行包片服務,手把手傳授農戶種養知識。

技術服務。聘請省蠶科所和廣西桑蠶專家作為技術顧問,邀請10餘名省內外科研院所桑蠶專家指導桑蠶產業發展規劃編制、標準技術規程制定、技術指導培訓等,對桑蠶全產業鏈專案進行技術把關。選派49名技術骨幹深入鄉鎮、村一線開展巡迴指導、現場示範、現場培訓等技術服務,實行“包村(合作社)連戶”工作機制。

購銷服務。由富民公司統一桑苗採購、調運、供苗和技術指導,並承接種桑養蠶購、銷服務,與參與種桑養蠶的企業、合作社、農戶簽訂種桑養蠶合作協議,明確蠶繭收購合同,對蠶繭收購按照保底收購協議執行,並實行掛牌、定標、定點持證明價收購,全環節保障購銷服務。

監管服務。組織縣農工、發改、市監、公安、稅政等部門及鄉鎮做好蠶繭收購情況的監督檢查,維護市場秩序,對銷售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依法處理,避免坑農現象發生。同時,借鑑廣西等地經驗做法,研究出臺種桑養蠶保險保障機制,引導群眾參與農業保險,有效提升產業抗風險能力,保障群眾利益不受損害。

荔波縣在探索桑蠶產業的基礎上,對農村產業的發展積累了經驗、拓展了思路,探索形成了1 5 N的農村產業發展格局,為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進一步夯實了基礎。桑蠶一縣一業初具規模,初見成效;拓展五大產業:即以蜜柚、枇杷為主的精品水果12。7萬畝,年產值3。7億元;以鐵皮石斛、白芨為主的中藥材2萬畝,年產值1。5億元;、傳統青梅擴大到2。57萬畝,年產值0。6億元;食用菌等蔬菜種植8萬畝次,年產值約0。4億元;以“佳榮牛”等為主的特色養殖不斷擴大,年出欄牛達1。8萬頭,年產值超億元。同時鼓勵鄉鎮、村充分發揮優勢抓好一鄉一品一村一特,形成了發展的良好格局。1 5 N產業覆蓋全縣94個村,輻射帶動貧戶6648戶21012人,群眾收入透過土地流轉、就近務工、產品銷售等得到大幅度提升。(蒙莎莎)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