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頸椎病常規手術要臥床48小時 微創手術當天可下床 傷口只有毫米級

手麻、頭暈、手指痛,這些由頸椎病引起不適的症狀已困擾袁令(化名)7年已久。

19日,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骨科病房見到了袁令,傷口僅玉米粒大小,三天前的一次經皮內鏡微創手術治好了他的頸椎病。

附二院骨科醫生杜宇介紹,這次為患者實施的微創手術改進了手術入路方式,從後方“戰壕”入路,有效地避免對一些重要臟器、氣管、食管和血管造成損傷,乃是醫院的首創,傷口更是隻有毫米級。

頸椎病常規手術要臥床48小時 微創手術當天可下床 傷口只有毫米級

正在進行的經皮內鏡微創手術(院方供圖)

微創手術

患者微痛且快速康復

相比常規開放手術需臥床48小時,袁令在手術當天便可自行翻身起床。他告訴記者,自己手麻手疼的情況2012年出現,2014年加重。“一旦頸部姿勢不對,我就感覺天旋地轉,會出現頭暈,噁心,甚至嘔吐,近半年開始出現雙下肢踩棉感等脊髓壓迫症狀。”被確診頸椎病後,袁令多年來跑了北京和重慶多家三甲醫院,“打鋼板、上鋼釘,人工椎間盤置換”等開放手術方式成了他聽到的最多的治療方法。

“即使是人工椎間盤置換也會很大程度上影響頸椎的生理功能,甚至需要切除部分椎體,想想就覺得可怕。”袁令說,開放手術的治療方式他很難接受,但敷藥輸液的保守治療只能減輕和緩解症狀,也同樣治標不治本。

“患者4月13日入院,經影像學檢查顯示為後縱韌帶骨化, C5/6鉤椎關節骨質增生,是一種混合型的頸椎病。”重醫附二院副院長、骨科學科帶頭人鄧忠良表示,相比針灸理療、傳統開放手術,經皮內鏡微創手術經後方“戰壕”入路治療,透過側塊鑽孔擴大通道,進入椎管,到達椎弓根基底部來摘除突出的髓核。

鄧忠良說,手術流程看似複雜,但患者在手術過程中便可即時感受到症狀緩解。

“在手術中便能清楚地感覺手上的痠麻在一點點消除。”袁令驚喜地表示,術後頭暈手麻的症狀也隨之消失,傷口讓他幾乎沒有出血,不管是術後術中都只有微痛。

相比開放手術需3-6個月才能迴歸正常的生活,袁令在手術完成當天就可下床活動及正常飲食。

改變入路方式

引醫生前來“取經”

據瞭解,重醫附二院骨科團隊2007年成為國內最早開展腰椎間盤突出症內鏡微創手術治療的單位之一,並先後技術進行了多方面改進。

從後方“戰壕”入路,能有效地避免對一些重要臟器、氣管、食管和血管造成損傷。據悉,醫院每年已成功完成經皮頸椎內鏡手術達100餘例,是國內頸椎內鏡微創手術例數最多、技術難度最高的單位,也吸引了全國各地的醫生來院進行觀摩學習和技術交流。

來自臺灣桃園醫院的骨科醫生吳弘康、遊敬孝便是前來“取經”的醫生之一。“臺灣如今深受頸椎病困擾的病人不少,但當地醫院腰椎微創手術進行得較多,頸椎手術反而比較少。” 遊敬孝說,他們全程觀看了鄧院長為患者袁令做的微創手術,從技術到經驗,令他們受益匪淺。

“像改進手術入路的方式就和臺灣有所不同。”吳弘康表示,從側後方鑽孔進入椎管對他們來講是值得借鑑的寶貴思路。

新聞多一點》》》

如何預防頸椎病?

鄧院長提到了四點:

1。良好姿勢:避免長期低頭及長時間頭部固定。長時間辦公室伏案工作人員應在工作1小時後改變體位。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如臥床閱讀、看電視或無意識甩頭動作。

2。避免頸部外傷:乘車時繫好安全帶避免車上睡覺,以免急剎車時因頸部肌肉鬆弛而損傷頸椎。不作擰頭摟頸的玩笑,避免頸椎擰傷。避免過重按摩手法。

3。選擇合適的枕頭,別貪高:頸椎的生理曲度是維持椎管內外平衡的基本條件,枕頭過低,頸部處於過伸位,前凸曲度增加;枕頭過高,頸部過度前屈,後方肌肉和韌帶易緊張疲勞。

4。勤放鬆頸椎,做保健體操:長期“低頭”或伏案工作者可每間隔1小時做頸椎保健操。如站立,兩足分開與肩同寬,抬頭望天,低頭看地,自然呼吸;再如頭頸向左右各環繞數週,緩慢屈伸、左右側屈及旋轉頸部活動。

——END——

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周蕎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