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帶儂逛上海」吃在上海:轉角遇到愛

04:59

還有一週,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就要在上海舉行。各國商品正在集結,經由中國搭建的海陸貿易新通道,演繹往來貿易的繁盛,分享共同發展的新理念。

客從海上來,上海這座城市有怎樣的魅力,吸引八方賓客,現在它又做好了哪些準備,迎接各方來客呢?今天起,《朝聞天下》“帶儂逛上海”,帶你逛上海。民以食為天,我們的行走先從熱騰騰的菜市場開始。

央視記者 陳雯:

上海的一天是從菜場開始的。雖然面積一般都不大,卻處處都透著精緻。毛豆是去了皮的,小蔥是論支送的,就連胡蘿蔔都是沒有泥的。在上海的菜場裡面,除了有家庭主婦,還有很多上海的爺叔們。“買汰燒”也是他們的絕活兒。在上海的菜場裡面,人們在這裡兜兜轉轉,除了採買一家人三餐的食材,更是感受著一年四季的“時令”和“新鮮”,而這原本就是上海人生活的一部分。

市民:

這個季節,水芹菜、茼蒿菜,還有蘿蔔煲煲湯挺好的。

市民:

毛豆的一個品種,只有這一個季節有。

市民:

不上市的東西、非季節的東西不要吃,味道都不好。

上海人買菜講究划算,買的時候就想好了如何搭配。西紅柿按只買,牛肉可以買二兩,大閘蟹更是可以論只挑。食材不多,剛好一天三餐。

買好小菜,轉個角,就是早點鋪子。大餅油條豆漿滋飯糰,號稱上海早餐的“四大金剛”。本地人從小吃到大,就連外國人都習慣天天來買。

外籍人士:

我喜歡吃粢飯糰和鍋貼,很喜歡吃。

作為一座移民城市,上海的餐飲種類繁多。要想知道一家店是不是好吃,看門口排隊的長度就行了。

市民:

天冷的時候遠了要排的,有的時候一個小時要有的。

市民:

奶香味比較重,對,就是那股奶味,所以大家都很喜歡。

作為老字號,上海哈爾濱食品廠創辦於1936年。從創立初開始,就引領著上海灘的時髦,如今,依然盛產網紅食品,每一款都透著店家的用心。

上海哈爾濱食品廠總經理 曾茯林:

實際上我們產品好多都是有故事的,我們在七八十年代的時候,當時的人都是非常含蓄,他表達不會直接對你說我愛你或者什麼,他會用這種方式,我送你一塊西番尼,寓意著我喜歡你。

勇立潮頭,追趕時髦,說的是上海人做點心的態度。對“舶來品”的接納與創新,則能看出上海人的開放和智慧。

央視記者 陳雯:

自開埠以來,上海便形成了咖啡文化。經過100多年的發展,上海已經擁有了6000多家的咖啡館,位居全國之最。在開埠初期,人們在咖啡館裡聊聊家常,扎扎臺型,是那個時候的時髦。而如今,這種對咖啡的喜愛已經延續到了現在。漫步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只要您願意,下個樓,轉個角,不出500米,便能遇到一家還不錯的咖啡館。比方說我今天所到的這一家。

因為在我們感覺,上海其實是最摩登最時尚,因為叫魔都。大家一起放在這樣一個美麗的城市裡面,很開心地度過這樣一個美好的下午。

上海最早的法式餐館紅房子,創建於1935年,最著名的兩道菜,羅宋湯和炸豬排,都是被上海人改良過的。

紅房子西菜館廚師長 陸燁:

引進來之後,我們在不斷改良,酸酸甜甜比較符合上海人本地的口味。在上海,本地喜歡配上辣醬油,番茄沙司,這種口感更加好。

「帶儂逛上海」吃在上海:轉角遇到愛

紅房子西菜館員工 趙珺:

上海人因為會過日子,比較精明。比如說他去吃過羅宋湯,他回家就會照著這個羅宋湯的樣式、雛形,去試做這樣一個羅宋湯。所以很多家裡的媽媽都會燒羅宋湯。慢慢向家庭西餐去靠攏。

然而,作為生活在中國最時髦的城市裡的上海人,哪怕吃遍了全世界,但從心底來說,最愛的,還是小時候的那一口。

在重陽節這個傳統的日子,孫婆婆一家人就特地選擇了上海老城廂裡的老字號,團聚、過節。

孫慧竹的大女兒 張璐:

媽,重陽糕,吃了重陽糕高高興興、開開心心。

婆婆 孫慧竹:

每到重陽節都團聚在一起,開開心心。對我老的很尊敬。做人要做得誠實,踏踏實實,一步一步朝前走。

一家子十二口人,除了小孫子要照顧婆婆夾菜,都是嚴格按照輩分坐位子。點的菜也都是小時候的家常菜:八寶鴨、毛蟹炒年糕、椒鹽排條、酒香草頭……對這一家普通的上海人來說,吃啥已經不重要了,能在節日裡聚在長輩的身邊,回憶小時候,就是最大的幸福。

孫慧竹的孫子 張宇崢:

最重要是要有一種傳承的文化,也是給小輩看,我們大人是怎樣去孝順我們的奶奶和我們的父母的。

孫慧竹的兒媳婦 張建秋:

俗話說,一百歲也要有個媽。現在我們也是老年,都60多歲了,可是有媽在我們覺得我們是孩子。

夜色漸濃,窗外的老城廂更加熱鬧了。不知是誰起議:再走一走小時候的九曲橋吧。九曲十八道彎,在夜幕下的橋上人很多,每一次轉角,這家人都要前後看看家人有沒有跟上。作為南方人的一部分,上海人早已習慣,用這種含蓄的方式表達對彼此的愛。

(原標題:【帶儂逛上海】吃在上海:轉角遇到愛)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