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不再“懸浮”的生活觀察綜藝

《五十公里桃花塢》開播便貢獻兩大熱搜,#宋丹丹張翰尷尬#令網友們一窺明星版的大型社交尷尬現場,#蘇芒說一天650伙食費不夠#則引發關於明星伙食的討論,各方網友各抒己見、熱鬧圍觀,但看了節目就知道,那650用於伙食費純屬誤會。

不再“懸浮”的生活觀察綜藝

明星的一舉一動都是焦點,何況15個明星共住一屋。繼去年騰訊影片、愛奇藝、優酷接連推出《讓生活好看》《我要這樣生活》《看我的生活》等聚焦“獨居”生活的觀察綜藝後,今年該賽道又跑出了五花八門的新選手。

與《桃花塢》一樣,優酷在1月上線的《同一屋簷下》也把觀察物件由“獨居”升維到“群居”;騰訊影片5月初先播了《讓生活好看2》,月底再上《桃花塢》;愛奇藝的《我要這樣生活2》《做家務的男人3》位列年度待播片單;衛視方面,北京衛視將出品專注于都市人睡眠觀察的《睡不著的床》。

不再“懸浮”的生活觀察綜藝

去年的“獨居”綜藝扎堆還有跡可循,他們多半受知名韓綜《我獨自生活》(原《男人的獨居時代》)啟發而來,今年的生活觀察綜藝則真正有型別融新、百花齊放的勢頭。從獨居到群居,從素人到明星,生活觀察綜藝為何被各大平臺方青睞?2021年,該綜藝型別又發生了怎樣的嬗變?

從獨居到群居

生活百態皆可觀察

想追溯觀察類綜藝的源頭並不容易。

90年代的日綜就已出現右下角圓形小窗展示嘉賓reaction反應的“觀察”節目,而08年日本電視臺推出《改變人生的一分鐘深刻佳話》,首創“第一現場記錄普通人生活+第二現場棚內明星觀察”模式,奠定了現今所有觀察節目雛形。

不再“懸浮”的生活觀察綜藝

10年代後《我獨自生活》《尹食堂》《我家的熊孩子》等觀察類韓綜則是內娛綜藝最直接的“老師”。無論是兩代相親、戀愛推理,還是夫妻紀實、獨居實錄,內娛這些看似多元的節目形式此前大多有韓綜版本,且節目同質化傾向嚴重。

常年的婚戀觀察逐步陷入內卷,而在生活觀察綜藝這一小賽道,去年的“明星獨居圖鑑”也已不算新奇,於是,今年的節目開始嫁接起各類元素,在選題角度、嘉賓人數、呈現方式上進行大刀闊斧地革新。

“生活蒙太奇劇式化綜藝”、“15位明星社交實驗真人秀”、“首檔聚焦失眠人群的治癒觀察類節目”…… 只聽著這些節目定位,好傢伙,就一個觀感——高大上,綜藝的觀察物件可觸及的維度再被拓延。

主打“生活蒙太奇劇式化綜藝”的《同一屋簷下》,以Z世代青年素人的群居生活為切入口,邀請鄧紫棋、李誕、陳建斌、魏大勳等坐鎮棚內直播間做觀察嘉賓,藉由多年齡層嘉賓對時下最熱的媽寶男、啃老族、小鎮青年等現象做點評,為當代青年人的社交、生活、情感、事業提供多維度的思考。

不再“懸浮”的生活觀察綜藝

《五十公里桃花塢》抱著一顆做“社會學社交實驗”的野心。邀15位全明星陣容去到距離北京城區50公里的桃花塢共處21天,結合近郊理想社群建設、群居社交技能科普等多重玩法,再度升維了觀察綜藝的物理空間、內容向度,激發當代年輕人對社交的思考。

《睡不著的床》則選取都市人普遍關心的睡眠問題入手,打造出首檔聚焦焦慮、失眠人群的觀察綜藝幫助失眠人群緩解心理壓力、改善因心理問題產生的種種困擾。不得不說,這檔節目從立意上就拔高了綜藝的社會關照價值。

此外,今年還有《妹妹有哥在》《我要這樣生活2》《做家務的男人3》《哎呀好身材3》等一眾生活觀察綜藝還在待播中,不知這些節目又會帶來哪些模式上的創新和驚喜。

窺他者生活以“見自己”

觀察綜藝之所以成為市場常青的品類,其實與人性脫不開干係。坦白說,明星私生活本就自帶流量、話題屬性,粉絲、路人無不對“窺私”明星這件事饒有興致。

為何戀愛、相親、婚姻等類目成為早年觀察綜藝的主流選題,就基於上述大眾心理機制,畢竟誰不愛看明星八卦。而當觀眾對這類題材的新鮮感、好奇心漸被消磨,職場、旅行、居家日常都有了被注目的可能。

某種程度上說,當攝影機從對準明星的情感生活且大機率是“照劇本帶薪談戀愛”,到鏡頭記錄下明星居家時的素顏出鏡、躺平任嘲、懶懶散散,觀察綜藝的嬗變背後,是明星逐步褪下光鮮、一步步“下凡”、進而化歸普通人的過程。

不再“懸浮”的生活觀察綜藝

相比看婚戀觀察的八卦心態,看生活觀察類綜藝,觀者獲得“明星也是普通人”的親近感、放鬆感,觀眾以此對照自己的生活,明星日常中的小憂愁、小快樂、小美好與觀者產生情感共振,觀眾能得以“見自己”。

從今年的同類節目來看,生活觀察綜藝也“更懂觀眾”,離觀眾更近了。《同一屋簷下》邀請幾位單身年輕人真實合宿105天,他們遇到的困惑、迷茫、成長都讓正處於或曾經歷青春年華的明星嘉賓、觀眾們感同身受。

節目中,針對被觀察嘉賓遇到的困難,鄧紫棋、李誕、陳建斌等自然討論起#薪水達不到預期要裸辭嗎#、#面試前最重要的準備工作是什麼#、#如何快速融入新環境#等時下最實用的話題,觀察節目的社會關照價值被凸顯出來。

《五十公里桃花塢》明確以“社交技能科普”為核心點,試圖幫助觀眾提升社交能力。為此,它拋棄傳統的棚內觀察間模式,以第三方即興男聲旁白的形式,帶觀眾以“上帝視角”去評析節目中嘉賓的行為。

不再“懸浮”的生活觀察綜藝

當郭麒麟在餐桌上被宋丹丹、舒淇輪番逼問感情問題,他機智應付的同時,男聲旁白適時跳出,引述社會學家蘭德爾“社交場合中,情緒能量所聚集之處就是社交地位最高的人”的理論與觀眾對話,表面被欺負的郭麒麟其實獲得了最多的社交貨幣。

而15位明星第一次開會的場面,也像極了我們社畜們日常遇到的“社交尷尬現場”。當宋丹丹霸氣引導議題方向、汪蘇瀧巧妙打圓場、舒淇說著漂亮的場面話、張翰自始自終堅持自我,觀眾從一場會議中看見眾星百態,學習各種社交招術的同時,意外與身處其中戰戰兢兢的明星們共情。

觀察綜藝的“現實主義化”

“宋丹丹蘇芒負責讓所有人尷尬,郭麒麟汪蘇瀧負責緩解氣氛,舒淇周也負責漂漂亮亮,周杰張翰負責語出驚人,彭楚粵負責和我一起尷尬”,這是豆瓣某網友對《桃花塢》首期的評價,可以說相當真實了。

節目呈現出15位個性迥異的明星群像,明星們作為社交實驗的被觀測物件,觀眾可將自己帶入各社交場景中自我思考、學習技能,它的獨創性是值得肯定的。但另一方面,觀眾評論裡也提到了節目的“定位不清”、“觀感凌亂”等問題。

作為一檔以打造城市外郊理想社群的節目,第一期關於這社群建設的涉及確實過少,但不可否認的是,節目抓住了“社交實驗”這一核心點,以現實主義紀錄明星真實面的筆觸生髮出了不少與觀眾共情的看點。

這就涉及到觀察綜藝究竟要“觀察”什麼的問題。事實上,從觀察婚戀、觀察職場,到觀察獨居群居,無論觀察物件是明星還是素人,觀眾最需要的永遠是能與之共情的“現實主義故事”,而不是“懸浮的劇本演繹”。

不再“懸浮”的生活觀察綜藝

曾幾何時,早期的戀愛觀察綜藝裡帶有明顯的表演痕跡,很多節目不像真人秀,更像是嘉賓按CP劇本表演的“偶像劇”,製造嘉賓間夢幻泡影式的懸浮情感以引得CP粉們趨之若鶩,但這樣的綜藝終究難以被人記住。

在今年已播或待播的生活觀察綜藝裡,在型別融新的基礎上,他們或多或少都堅持了一定的“現實主義路線”,致力於建立與觀眾的共情通道,可謂是該綜藝型別的最大進步。

不過,相比日綜有以“最後一班地鐵”以切口關照都市社畜群體的綜藝出現,韓綜製作了不少以社會底層邊緣人群為主體的綜藝,當下的內娛綜藝在題材挖掘、人文關懷上還有很多提升空間。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