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不讀書」的網際網路大佬,和他們的「讀書」生意

「不讀書」的網際網路大佬,和他們的「讀書」生意

封面圖 |《天道》劇照

文|風馬牛 (微信公眾號:馮侖風馬牛)

01

微信讀書搶地盤

2014年,吳曉波接受《中國企業家》專訪,提到了當時正意氣風發登上時代舞臺的網際網路大佬們,被一些媒體以「吳曉波:馬雲馬化騰不讀書」為題大做文章,廣為傳播。

實際上,吳曉波的原話是:

這一代人的整個人文素養和前一代人相比有一定落差,跟老一代(企業家)相比,這批人從來不談歷史,他們相信未來,過去的一天對他們來講已經沒有意義了。」

不過,他也確實說了,老一輩企業家的閱讀量比他們大得多,「馬雲是不怎麼讀書的人,他的辦公室沒有書架,馬化騰在社科領域的積累也是很低的。」

一年後,微信讀書上線,定位為一款主打「社交+閱讀」的讀書App。一部分以「愛讀書」自居的網友們對此天然抱有成見,他們質疑「不讀書」的馬化騰、以遊戲立身的騰訊,如何做好一款嚴肅讀書產品。不看好的群眾佔領了輿論高地,從當年新聞下的評論區就能看出來。

例如,讀書是一件私密的事,愛看書的人不會在朋友圈炫耀,「社交+閱讀」就是個偽命題,騰訊想把自己擅長的社交算盤打到讀書這個領域,非明智之舉;再例如,真正愛看書的人不看電子書,就算看也非kindle不可,微信讀書,太low。

還有人看不上微信讀書照搬微信步數排行榜,利用人們的攀比心理比拼讀書時長;有人對其拼多多式的「懇請大家助力」嗤之以鼻,只為得到免費讀書卡或書幣;不願對好友公開自己的書單也是常見心理,正如一位網友所言:好友關係正是我絕不使用微信讀書的原因(實際上設定為私密閱讀就解決了)。

總之就是:不看好。

但人類的本質是「真香」。嘴上說是一回事,行動又是一回事。6年過去,最近有篇《微信讀書殺死kindle》的文章刷屏,指出kindle敗走中國的事實,以及微信讀書等讀書App的崛起。

而相當一部分「非kindle不讀」的人,入手的kindle不是因為長時間扔在角落而積灰,就是被轉手掛上閒魚當二手賣掉,揭示出這款閱讀硬體的窘境。

易觀最新發布的2021年三季度電子閱讀報告顯示,免費閱讀平臺活躍使用者top10排行中,微信讀書是唯一一個擠進前十的非網路文學讀書App。2019年底,微信讀書首次公佈資料:累計註冊使用者2。1億,其中純出版類使用者的日活躍量超過200萬。

「不讀書」的網際網路大佬,和他們的「讀書」生意

用三個短語可以總結微信讀書崛起的秘訣:始於免費,陷於上癮,忠於習慣。

當然前提是,它有一個好爸爸:含著銀湯匙出生,背靠6億微信使用者(2015年)和關係鏈,以及圖書資源豐富的閱文集團。這讓其他電子閱讀App只有羨慕的份兒。

「免費」是微信讀書的殺手鐧。讀書-獲得書幣(或無限卡)-讀書的正迴圈,以時間為貨幣換取閱讀資源。有人總結:如果說沒有砍價就沒有拼多多,那沒有無限卡可能就沒有今天的微信讀書。

「不讀書」的網際網路大佬,和他們的「讀書」生意

「上癮」也不難理解。當今網際網路公司的產品經理們深諳令人上癮的原理,無非就是對人性中的貪婪、攀比、求同等心理善加利用。除了前述的排行榜、無限卡等激勵措施,微信閱讀的Slogan——讓閱讀不再孤單,也包含讓人上癮的元素。

這體現在張小龍說過的一句話:我一直認為,社交的本質是找到同類。

人們在共讀一本書的過程中可以找到同類。使用者可以像看紙質書一樣在電子書裡劃線做筆記、寫感想和批註,也可以看到別人的足跡,給別人的留言點贊、回覆或反駁,提出自己的觀點。微信讀書裡常常出現的一幕是,點開某句或某段話,後面藏著長長的「樓梯」,是讀者們你來我往的思想交鋒,有點像影片裡的彈幕功能。

於是每一本書天然形成了一個社群,把共讀一本書的人聚集在一起。此舉也展示了微信讀書有意從豆瓣口中奪食的野心。筆者對比了幾款讀書App的情況,以同一本書為標準,微信讀書裡留下的筆記和互動是最多的。

基於這個功能,安靜私密的閱讀,與分享讀書感受的願望,二者其實並不矛盾。

接下來就是「習慣」。當用戶長時間使用一款App,順手了,順眼了,就不大願意再轉移陣地,即所謂的使用者粘性。接下來,平臺從免費到收費,一舉收割,就是網際網路公司的常見套路了。目前,微信讀書也已經駛入部分收費的階段。

就在kindle被傳退出中國幾天後,微信讀書中一項「替身書架」功能莫名其妙登上了熱搜,被網友評價為:參透了人性。

替身書架

讓使用者可以設定一個

虛擬書架

來代替真實書架,設定後他人只能看到擺在替身書架的書,真實書單則被隱藏。

「不讀書」的網際網路大佬,和他們的「讀書」生意

一位網友的替身書架「反人設」設定

kindle到底是被誰殺死的?有網友提醒人們注意它誕生的時間點:2007年,跟第一代iPhone同年問世。

2010年,亞馬遜線上電子書銷量超過了紙質圖書,貝佐斯放出「幹掉紙質書」的豪言。那是智慧手機發軔之時,對kindle來說,是短暫的、不復再現的黃金視窗期。

隨後發生的事貝佐斯沒有想到。

一種觀點認為,真正打敗kindle的,是大屏智慧手機的出現(包括2010年誕生的ipad)+各類讀書App的普及。

如果加號再往後遞增,那麼還可以加上:國內眾多廠商推出的使用者體驗更好的閱讀器,奪人眼球的長影片、短影片等娛樂App,以及「不思進取」的kindle自己。當然,歸根結底,還是要怪貝佐斯的老對頭喬布斯,帶人類進入智慧手機時代。

「不讀書」的網際網路大佬,和他們的「讀書」生意

02

劉強東李國慶言和

最近幾天,有好事者翻出劉強東當年評價kindle的一段話,稱其為

神預言

。2010年,劉強東接受王利芬採訪,直言kindle在中國不可能成功,原因是,「中國消費者買到kindle後首先會破解,之後所有盜版書就可以看了,永遠不會花1。99美金去下載一本電子書。」

「不讀書」的網際網路大佬,和他們的「讀書」生意

這不能完全算「神預言」,因為kindle在中國走下坡路的原因並不完全如劉強東所言。實際上,京東不僅推出了自家的閱讀器硬體,而且在京東閱讀App上採用付費模式,電子書的價格並不低。

劉強東是國內網際網路大佬中最早看上讀書生意的。

對kindle潑冷水幾年後,京東圖書就在與亞馬遜中國的交鋒中打了勝仗。

2010年劉強東宣佈,在京東商城推出圖書品類,彼時的線上圖書銷售市場上,噹噹和亞馬遜中國形成雙寡頭之勢,京東圖書花了四年時間超過亞馬遜中國,攀上市場份額第二的位置。

2019年4月,亞馬遜宣佈退出中國,僅保留Kindle及海外購等業務,同一年,貝佐斯與妻子麥肯齊和平分手,結束了長達25年的婚姻。

2015年,京東重整電子閱讀生意。微信讀書上線前兩個月的618,京東給自己送上了一份生日大禮:宣佈收購社交閱讀App拇指閱讀,合併入京東閱讀,成為京東電子閱讀時代的新陣地。這一年也被稱為「社交閱讀元年」。

就這樣,在電子閱讀的戰場上,京東和自己「投資方爸爸」騰訊短兵相接。但在QQ閱讀和微信讀書的左右夾擊下,京東讀書App始終不溫不火,從其App下載量可以看出來。京東閱讀也從未公佈過使用者數量。

京東上線了電子閱讀,與京東一路交戰下來的當當則佈局更早。

實際上,京東收購拇指閱讀之前,後者創始人左志堅最先接觸的不是京東,而是李國慶。2014年,左志堅拜訪李國慶,商談合作事宜,希望噹噹開放自己的電子出版庫,將電子圖書放在拇指閱讀上銷售,雙方互利互惠。兩人相談甚歡,但李國慶對合作興致索然。

後來左志堅才去見了京東商城副總裁石濤。石濤負責圖書業務,是劉強東從亞馬遜中國挖來的高管。兩個月後,雙方就召開了釋出會,京東宣佈將30萬冊正版電子書資源開放給拇指閱讀,成為出版界一樁美談。

緣分就此生根。第二年,資金困難的左志堅意識到,讀書這門生意回報週期長,需要資金的澆灌和耐心的培育,不是一個能迅速爆發的生意,非一家小型創業公司能力所及,最終決定將公司賣身給京東,希望「社交閱讀」的實驗在大公司的蔭庇下開花結果。

李國慶當初不願跟拇指閱讀合作,而是對自家開發的電子閱讀App噹噹讀書寄予厚望。

在這方面,李國慶的市場嗅覺還算靈敏,緊跟亞馬遜步伐,在 2010年後,李國慶就一手抓「百貨發展計劃」,與京東抗衡,一手主抓噹噹的數字閱讀業務。

2012年,噹噹讀書上線(2017年10月更名為「噹噹雲閱讀」)。2015年年初,李國慶以一封公開信《你為小眾而生,我為「閱人」無數》向Kindle發起挑戰,指出Kindle已經成為電子閱讀市場的錯誤探路者,即在閱讀器和客戶端中選擇了前者,而噹噹選擇的客戶端才是正道。

這年的數字出版年會上,李國慶透露了一組資料,2013年數字書銷售下載量佔噹噹整體的10%,2014年是20%,他預計未來五年電子書有望超過紙質書。

在電子閱讀器與閱讀App之間的道路選擇上,就目前看來,噹噹和中國的網際網路公司們選對了,但李國慶對於「未來五年電子書超過紙質書」的判斷,還是顯得過於樂觀了。

遺憾的是,李國慶甚至沒機會等到「五年後」見分曉的時刻。

與貝佐斯夫婦宣佈離婚同年,攜手創立當當的李國慶俞渝夫婦也在漫長婚姻的中途離場。在2019年那場沸沸揚揚的夫妻爭端中,李國慶被掃地出門。這家公司成立20年之際,創始人李國慶徹底失去了噹噹的決策權,也不再能夠左右自己傾注心力的數字閱讀業務走向。

據噹噹釋出的最新資料,噹噹雲閱讀年活躍人數1200萬+,付費會員人數600萬。

離開噹噹之後,李國慶創辦早晚讀書,繼續幹圖書的老本行,做起直播帶貨,常常作驚人之語。但今時已不同往日。

去年4月的世界讀書日上,人們意外發現,早晚讀書和京東讀書App牽起了手。

李國慶說出廣告語:領取讀書 BOSS 卡,你的人生更瀟灑。讀書 BOSS 卡是兩家公司聯合推出的活動,早晚讀書月卡、京東讀書月卡各一張。此外,微信朋友圈裡的京東圖書廣告中也出現了李國慶代言的身影。

回首2010年,劉強東決定在京東商城賣書,深入噹噹腹地。在那個企業家們可以肆意在微博上嬉笑怒罵的年代,劉強東連發多條微博怒斥噹噹:「自從京東籌備書籍銷售一年來,噹噹利用壟斷優勢,給幾乎所有出版社都發去了禁止向京東供書的郵件,否則就要停止合作。」

而10年後,兩人握手言和。

世界上總有這樣的心酸故事。噹噹創始人李國慶為曾經的競爭對手京東讀書代言,就像還債的羅永浩在抖音直播帶貨首秀上,不得不給友商小米的手機點贊。

「不讀書」的網際網路大佬,和他們的「讀書」生意

商場上所謂的一笑泯恩仇,或許只有在競爭對手至少一方喪失作戰能力的前提下才可能發生。

03

電子閱讀的春天?

除以上所述,各大網際網路公司旗下還有幾款電子閱讀App也頗有代表性。

網易的蝸牛讀書不緊不慢,於2017年上線。

有人說,這是丁磊想用蝸牛精神拿下這場讀書的慢生意。蝸牛讀書App的風格與網易旗下產品的質感一脈相承。在此之前,網易靠2010年推出的學習產品網易公開課贏得了口碑和尊重,稀釋了遊戲標籤。

蝸牛讀書的一大特色為,在常見的筆記功能基礎上更進一步,推出問答模式,類似在讀書產品裡嵌入了一個知乎。閱讀段落中出現#的,點選就進入問答,裡面能看到讀者的互動。

丁磊早就意識到一款閱讀軟體的對手不是另一款閱讀軟體,而是手機上其他五花八門的App。2018年3月,丁磊接受《中國青年報》兩會採訪時就說過,「閱讀還有個巨大的挑戰,就是手機上好玩的東西太多了,所以要用一些非常創新的手段去做。」這也是所有讀書App面臨的挑戰。

百度閱讀背靠百度文庫,早有做內容和版權的經驗。

2017年3月百度的一場論壇上,李彥宏宣佈自己成為百度閱讀平臺的入駐作者,同時上架了自己的作品《矽谷商戰》,為自己代言。

《矽谷商戰》寫於1998年,以小說形式記錄了網際網路興起時美國矽谷的巨頭紛爭。

沒有自家「廠牌」壓陣的閱讀App是不完整的。

百度閱讀有老闆所著《矽谷商戰》,微信閱讀有《騰訊傳》,京東閱讀有《創京東》,都是各家重點宣傳的專案。

百度2019年還投資了一款閱讀App七貓免費小說,最近幾年在綜藝節目中廣告做得很猛,在下載榜單上能擠進前三。這個平臺側重於網路文學,與百度閱讀打出差異化定位。但開啟百度閱讀App,首頁同樣被網路小說塞滿,看起來並沒有走品質化路線。

「不讀書」的網際網路大佬,和他們的「讀書」生意

阿里旗下的天貓閱讀上線於2018年6月,在網際網路大廠的電子閱讀競技場上姍姍來遲。

上線之前,馬雲的一個

小動作

可以算為天貓讀書做了一波預熱。這年年初,馬雲在阿里內網釋出了自己的新年計劃,稱新一年裡自己有三件想要做好的事,多讀書就是其中一件,計劃看100本書(或者100部好電影、好電視劇)。

他坦承自己這幾年看書不夠,請大家幫忙推薦,並坦露了自己的讀書偏好:我不喜歡看太高科技的、看不懂的量子分子啥的深奧的書。

實際上早在2012年,阿里文學就上線了淘寶讀書,但於2015年宣佈暫停業務。時隔三年,再接再厲推出天貓閱讀,可如今在應用商場中不見蹤跡,疑似也已下架。目前,阿里旗下唯一可圈可點的閱讀App是書旗小說,以網路文學為主,在出版類電子閱讀App上阿里始終沒有進項。

「文藝青年精神角落」的豆瓣閱讀上線於2013年,但相比讀者一端,它更多強調創作者一端,作為寫作者的原創平臺而存在。豆瓣閱讀的優勢在於,人們在豆瓣檢視圖書評分後可直接進入豆瓣閱讀App(有電子書資源的前提下),但免費書資源不如其他App。

2018年,豆瓣閱讀從豆瓣集團分拆出來,完成6000萬A輪融資,投資方為檸萌影業,即爆款劇《三十而已》的出品方,今年其出品的《小敏家》原著即來自豆瓣閱讀。

總結起來,每款電子閱讀App背後都閃現著其所依託的網際網路大廠的面孔,它們脫胎於此,不可能擺脫母公司的基因。

「不讀書」的網際網路大佬,和他們的「讀書」生意

微信讀書的社交屬性不用多說。

再舉個例子,京東讀書是唯一一款在每本電子書下方直接標出價格的App,契合其電商平臺的屬性,以出售商品為目的。

有意思的是,使用者對此形成了正反不同的解讀。

一位使用者提到,感覺京東閱讀的評論都把書當成商品,而很少對書的內容進行評價。的確,在商城裡,書就是數字形式存在的商品,不是社群,不是「移動的圖書館」。

另一位使用者說,在京東商城購物,買完東西順手買本電子書,就像實體超市裡的收銀臺旁都會擺放一些小商品一樣,很方便。從這個角度看,

如果使用者本來就抱著購物的心態進來,為作為商品的書順道付費,付費就成為一件預期之內的事,減少了人們對付費閱讀的厭惡,便於推廣付費閱讀。

正反對照,似乎都有道理。

再例如,開啟噹噹雲閱讀,有聲書佔據首頁C位,可見有聲書是噹噹目前著重發力的業務。網易讀書跟網易旗下的其他產品一樣,總是暗藏巧思,比如按出版社分類的條目,為那些對某個出版社情有獨鍾的讀者提供了搜尋入口,成為區別於其他讀書App的小細節。

「不讀書」的網際網路大佬,和他們的「讀書」生意

《2020年度中國數字閱讀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數字閱讀使用者規模4。94億,增長率5。56%,人均電子書閱讀量9。1本,人均有聲書閱讀量6。3本,人均紙質書閱讀量6。2本,同比去年減少2。6本。

電子閱讀和紙質閱讀的爭論或許永不停息。不必誰消滅誰,歸根到底,哪種介質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正在讀一本書。

參考資料:

[1]《創京東》 中信出版社 作者:李志剛

[2]《拇指閱讀是如何被賣掉的》 作者:左志堅

[3]《噹噹:從「先驅」到「先烈」或只有一步之遙》 來源:騰訊科技

圖片來自網路

本篇作者

| 彭彭

主編

|王滔

編審

|陳潤江

顧問

|王淑琪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