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她曾是中國頂尖調查記者,花6年時間締造出一家進軍國際的科技媒體

只要還有一滴血就要堅持到最後,死也要死在為這個目標拼盡最後一滴血的路上,也不能為了保持那一滴血而不幹了。

刺蝟公社 | 趙思強

沒人會否認趙何娟是一個好記者。

從《第一財經日報》到《財經》雜誌,再到財新傳媒,趙何娟經歷了過去財經媒體輝煌時代,也在那個時代留下了自己的一席位置。

上海11。15大火報道,“達能娃哈哈合資糾紛”系列報道,揭露中國運營商和移動網際網路最早期發展的十年坎坷和內幕交易的《天下有賊》……趙何娟幾乎是調查記者的完美範本。

但當她決定創業之後,幾乎沒人看好她,以往做記者時堅韌、鋒利的個性反而變成了減分項。既便如此,她的鈦媒體依舊在急速的生長著,在六年時間裡成為了中國科技媒體的標杆之一。

為了見趙何娟,我去了鈦媒體位於呼家樓的公司總部,一棟獨棟的三層小樓,一樓是一個活動場地,零散地放著一些物料,角落還擺放著一臺抓娃娃機。上了二三樓,鈦媒體將近二百人的團隊井然有序地工作著。

和趙何娟見面的會議室略微凌亂,進門左手邊的牆邊靠著一幅書法,上面寫著“涓涓細流,浩蕩萬里”。

這可能也是鈦媒體這六年的寫照,趙何娟帶著團隊不斷開拓新的支流,匯入鈦媒體這片大海。

改變在這六年間持續發生,無論是趙何娟本人,還是鈦媒體本身。

2012年,趙何娟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做訪問學者,作為全球頂尖的新聞學院,總有世界前沿的媒體來哥大做分享,好奇心很強的趙何娟看到這些活動就去參加,發現在很多領域都有做得很好,很有趣的新媒體。

“有一個專門做菸草行業的新媒體做得很大,還有專門講非洲故事的。”在財經媒體工作的趙何娟發現,美國的財經媒體也在探索一些新的網際網路模式。當時《華爾街日報》在內部孵化了一家科技媒體專案AllthingsD,它的負責人是在《華爾街日報》供職了近四十年的科技記者Walt Mossberg,在中國,大家都叫他莫博士。

她曾是中國頂尖調查記者,花6年時間締造出一家進軍國際的科技媒體

莫博士

一次分享中,莫博士提到了一個數據:2012年的時候,莫的流量已經超過了華爾街日報整個總站的流量,這給了趙何娟巨大的刺激,她沒想到一個十幾人的團隊,生產受眾並不多的專業內容,竟然會在這麼短的時間就超過華爾街日報。

“原來這個世界還可以這樣玩,媒體還可以這樣做。”趙何娟對莫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我意識到這是一個巨大新市場的時間視窗,一大波新興的技術革命將要開始。”

莫博士的成功讓趙何娟認識到未來媒體形態將會越來越垂直化,細分化。“這個世界要被改變,首先是認知改變,而最大程度影響認知的,就是媒體,如果媒體沒有變化的話,世界是不會有變化。”抱著這樣的想法,她決定做一箇中國版的AllthingsD。

“開弓沒有回頭箭,種子已經在心裡種下了,如果不給它澆水,會痛。”回國之後,趙何娟越想越覺得這件事值得做,於是便辭了職,開始創業。

她曾是中國頂尖調查記者,花6年時間締造出一家進軍國際的科技媒體

“那時候不知道什麼叫創業,只是想自己出來做一個品牌,甚至剛開始做的時候都沒用創業一詞,只是跟別人說‘我自己搭了個小網站,你看看?’ ”趙何娟回憶道。

2012年6月,趙何娟回國,到了12月,鈦媒體正式上線,開業的時候趙何娟和朋友跟人賭吃包子,贏的吃多少,輸的就給鈦媒體送多少個開業花籃,趙何娟一口氣吃了17個。

從記者向商人的轉變並不簡單,前兩年鈦媒體幾乎沒有拿到融資,“當時是沒人看好鈦媒體這個專案嗎。”我問她。

“我覺得主要是沒人看好我這個人。”趙何娟笑著說。作為前調查記者,趙何娟性格倔強,吃軟不吃硬,這讓很多不瞭解她的人覺得她傲氣,自負,而且又沒有創業經驗,很多投資人都不太看好她。

在一篇文章中,趙何娟回憶創業第一年個人和家庭所有的資金都投入到公司,連幼兒園學費都刷不出來了,“我抱著孩子坐在窗臺邊,對她說,你覺得媽媽漂亮嗎,她說,媽媽最漂亮了。我哭了。因為我已經整整一年沒有上過一次街,買過一次新衣服,化過一次生活妝了。”

現在再提起那段時間,趙何娟輕描淡寫,“如果真心想做成一件事情,除了天災人禍,基本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她曾是中國頂尖調查記者,花6年時間締造出一家進軍國際的科技媒體

早期的鈦媒體網站

由於沒有商業經驗,早期的鈦媒體幾乎一門心思都放在了內容上,公司百分之九十八是做內容的。影響力雖然越來越大,但公司唯一有銷售功能的職員是前臺,因為前臺負責接電話,她同時還兼任著行政和後勤。“後來想想當你把一件事做到極致,總會柳暗花明,如果一開始把最擅長的事情丟掉了,可能反而做不到今天。”

“我以前做記者、做內容時天天寫故事,寫某某某白手起家,好簡單的四個字呀,自己創業五年,感覺‘白手起家’四個字好沉甸甸。特別特別不容易。”趙何娟在一次活動上說。

到了2014年左右,趙何娟逐漸意識到了技術和產品的重要性。“過去做產品都是憑藉多年積累下的直覺,並沒有系統的理論支援。”

她曾是中國頂尖調查記者,花6年時間締造出一家進軍國際的科技媒體

帶給她很大觀念衝擊的是“今日頭條”,當時今日頭條還是一個剛剛推出的新產品,它的智慧分發推送技術讓趙何娟印象深刻,“今日頭條讓我意識到技術產品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革命時代。做媒體的經常會說想要獲得讀者的反饋很困難,但現在卻用技術解決了。”

2013年年末,鈦媒體舉辦了一次活動,趙何娟邀請到張一鳴上臺做分享,一家媒體的負責人在聽了張一鳴的演講後找到趙何娟,問她對今日頭條的看法。

“如果用我們的眼光看它的內容,可能不怎麼好,但從新的技術趨勢來看,它就是未來。”趙何娟回答道。

今日頭條的出現讓趙何娟認識到,過去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都是從媒體的角度去想,但新媒體的本質是網際網路公司,就應該從網際網路公司的角度想事情。她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標題是《關於新媒體,也許我們都錯了》。

2014年開始,趙何娟不斷尋找產品和技術的團隊,自己也看了很多產品的書。“我不希望自己外行指揮內行,成為鈦媒體發展的絆腳石。”到現在,鈦媒體都非常重視產品和技術,團隊在公司裡的比例也從過去的百分之一到了現在百分之五十。

2016年,趙何娟把核心團隊召集在一起,開了一次“清零會”,大家一起討論如果從今天重新開始,鈦媒體應該是一款什麼樣的產品,今年年初,又開了一次。

她曾是中國頂尖調查記者,花6年時間締造出一家進軍國際的科技媒體

趙何娟(左二)參加活動

科技產品電商、知識付費、資料業務……成立快六年,鈦媒體一直在產品上做各種嘗試,趙何娟自己也慢慢從最開始連商業邏輯都講不清楚的愣頭青,變成了獨當一面的公司負責人。

“她的朋友圈越來越像一個CEO的朋友圈了。”和趙何娟認識很多年的天奇阿米巴創投基金管理合夥人魏武揮說,“私人生活越談越少,都是和工作有關的內容。”

“我真正找到做企業的感覺可能是在17年左右,逐漸對企業的佈局有了清晰的認識,像設計師打造一臺機器一樣,設計它的運營機制,產品、技術和內容的溝通體系,梳理商業邏輯。”趙何娟說,“過去焦慮的時候最難的是不知道怎麼處理這種焦慮,現在變得更從容了,我能把焦慮正常化,知道怎麼去處理它。”

“創業和做記者不一樣,必須要有很強的全域性思維,更快的進化能力。”趙何娟說,同時她也覺得很多記者的特質是利於創業的。

首先是好奇心,做媒體就是要敏銳地捕捉事物的變化,這需要很強的好奇心驅動,而創業也是如此。

其次是抗壓力和韌勁,做調查記者的時候,趙何娟總會面臨很多問題,甚至人身安全也受到過威脅,但趙何娟都挺了過來,“做記者時流的眼淚應該也沒比創業的時候少。”

她曾是中國頂尖調查記者,花6年時間締造出一家進軍國際的科技媒體

2007年,趙何娟因報道娃哈哈和達能中國第一大併購糾紛案,在網路上受到大量謾罵和侮辱,這件事徹底結束之後,一個網路公關幾經波折地找到趙何娟,他說:我找你沒有別的原因,就是為了表達敬意和歉意,那些若有其事的網路帖子都是經我的手發的,受僱於(某位)民營企業家。我也希望力所能及的補償你。

另外是快速學習能力,採訪上海大火,要了解保溫材料分幾級,採訪汶川地震,做校舍危機調查,要了解八級抗震和十級抗震有什麼區別。“我非常感謝媒體帶給我的專業訓練,讓我變成一個閱讀力超強的人。”趙何娟說創業者面對的是不斷變化的市場和時代,學習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我是一個對自己要求特別特別高的人,不讓自己有任何懈怠,自己選擇了做這件事,相信能把這件事情做成,那就不管怎麼樣,只要還有一滴血就要堅持到最後,死也要死在為這個目標拼盡最後一滴血的路上,也不能為了保持那一滴血而不幹了,這就是創業的殘酷之處,或者說也是美好之處。”在一次分享中,趙何娟這樣說道。

魏武揮也記得有一次和趙何娟吃飯,在路上碰到了一排欄杆,魏武揮正想找個地方繞過去,趙何娟直接就跨過去了。“這可能也是她面對困難的態度的縮影吧。”魏武揮說。

她曾是中國頂尖調查記者,花6年時間締造出一家進軍國際的科技媒體

在這樣的觀念驅動之下,今年的鈦媒體又做出了一次重大的突破——進軍海外,在紐約設立工作室。“很多人認為科技媒體做不大,有天花板,但我覺得是很多人想低了。移動網際網路讓資訊交流變得越來越沒有邊界,未來很有可能出現一個跨國性的傳媒集團。”

“中國現在還沒有一家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市場媒體,很多偏見都是資訊不對稱帶來的,西方其實有很多人希望瞭解中國商業和科技發生的變化,如果這些資訊溝壑不打平的話,中國會一直落後。”趙何娟說。

過去的幾個月趙何娟一直在中美兩地奔波,硬生生把國航金卡坐成了白金卡。“升級要求是從三月份起一年內坐夠16萬里程,我半年就坐到了。”

現在鈦媒體在紐約曼哈頓第五大道的“據點”已經建立起來,前美銀美林資深董事總經理Catherine Li,資深財經媒體人趙劍飛等行業資深人士都加入了團隊,被趙何娟稱作“第二次創業”的專案鏈得得,開始把自己的內容資訊業務、高階課程、資料及金融服務放在北美逐一落地。

2012年初,趙何娟30歲,一個人坐在紐約貫穿曼哈頓南北的地鐵上,她讀到王小波的一句話:“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這讓她感到恐懼。

今年重返曼哈頓,六年的創業讓她已經找到了戰勝恐懼的辦法:“行動,恐懼止於行動,認真行動,動真格的行動。”這可能是趙何娟創業後的最大心得。

10月30日,趙何娟將在刺蝟公社舉辦的「跨越山河大海」媒體人創業轉型大會

做更多分享,敬請期待!

她曾是中國頂尖調查記者,花6年時間締造出一家進軍國際的科技媒體

趙思強

關注二次元、網際網路人物、內容創業領域

新增時煩請註明姓名、機構、職務

刺蝟公社是聚焦內容產業的垂直資訊平臺,關注領域包括紙媒和數字出版、網際網路資訊和社交平臺、影片音訊平臺、影視文娛、內容創業和自媒體、二次元,以及VR/AR和人工智慧等未來內容發展方向。

「關鍵詞」解鎖

延禧攻略 | 幻樂之城 | 陳一發被封 | 人生一串

快把我哥帶走 | 狗粉絲 | 怪物獵人 | 單口喜劇

同道大叔 | 我不是藥神 | 創造101 | 明日之子2

世界盃 | 紅海行動 | 奇葩大會 | 十萬個冷笑話

辦公室小野| 陳曉楠| 薛兆豐 |卓偉 | 陳曉卿

陳安妮 | 葉非夜 | 姜思達 | 陳峰 | 張全蛋

映客上市 | 抖音廣告 | 頭騰大戰 | 海外短影片

知乎融資 | 內涵段子 | 豆瓣改版 | 騰訊遊戲 | QQ遠去

2018內容劇變半年記 | 多抓魚 | 區塊鏈媒體 | 山東新媒體村

活動推薦

她曾是中國頂尖調查記者,花6年時間締造出一家進軍國際的科技媒體

「跨越山河大海」媒體人創業轉型大會

內容產業報道第一媒體

微博 @刺蝟公社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