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一戰往事,3000法國姑娘為啥嫁給了中國勞工?

中國有沒參加一戰?很多人都說不清楚。

但答案顯然是參加了,不然哪來的參加巴黎和會,哪來的五四運動,只不過中國參戰的方式比較特殊。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被槍殺,戰爭開始醞釀。

一個多月後,幾大國家已經互相宣戰,互相結盟了。

一戰的第二年,協約國邀請北洋政府參戰。

收到訊息的北洋政府上下為難,一直在猶豫要不要參加一戰。

大部分人的意見是不參加,畢竟中國當時的財力和國力,連自己都管不過來,怎麼派兵遠赴歐洲打仗?

但袁世凱總統府的秘書長梁士怡認為:不但要參加,還要明確站在英國和法國這一邊。

他認為德國兩線作戰必敗!如果中國表態參戰,戰爭一結束就能從德國手裡要回被侵佔的山東,甚至還能廢除一些當年籤的不等的條約。

另一個方面,當年袁世凱偷偷摸摸簽了 “二十一條”,把山東賣給了日本。

所以袁世凱一直問有什麼補救辦法,外交總長陸徵祥說:先參戰,到戰後會談時再提出來,請各國修改。

於是北洋政府表面上中立,暗地裡一直在想如何參加一戰。

梁士怡根據國情,提出了一個工人代替士兵的想法,計劃支援30萬武裝華工,10萬隻步槍。

但是派人跟英國的駐華大使商量的時候,英國人知道我們想派點勞工,然後享受戰勝國的權益,走進國際社會,心裡很不爽……

簡單直接的就拒絕了:就這?你們不配!

到1916年的時候,一戰已經打了2年,前後動用了幾百萬人支援戰爭,英法已經快頂不住了。

經過對戰事的各種觀察分析,中國更加認定德國必敗。

於是梁士怡再次向英法提議,這次把武裝去掉了,就說支援華工。

剛提完不久,頂不住的法國人就找上門來了。

為什麼呢,因為在這期間,爆發了兩次巨大的戰役,法國人都快被打光了。

先是1916年2月的凡爾登戰役,這是一戰破壞性最大,時間最長的戰役,人稱凡爾登絞肉機。

整整打了十個月,從春天打到了冬天,法國死了25萬人,50多萬人受傷。

然後是1916年6月的索姆河戰役,這是一戰規模最大會戰,人稱索姆河地獄,這次英國傷亡40萬人,法國又賠進去20萬人。

這是什麼概念呢,法國一戰時的戰鬥加上1918美國大流感,法國傷亡總數占人口大約為10%,這個比例幾乎超過了二戰時的蘇聯,所以法國被打怕了,二戰的時候直接選擇了躺平……

最關鍵的兩年裡英國和法國的青壯年幾乎全被招去前線打仗了,後方勞動力奇缺,工廠裡都是婦女。

而且,戰爭一時半會還結束不了,人就成了決定勝負的關鍵。

所以法國決定招募華工,1916年5月開始招募合同簽訂,中國開始出現廣告:

帶著5年合同去法蘭西吧,你的年收入將達到2000法郎,回來時你將成為大富翁。

法國的承諾是每人每天5法郎,每個勞工月家屬還能拿10塊銀元。

按照當時的匯率,大概一天一個銀元,當時的中國農村一個月才能掙2個銀元。

當時很多華工都是農民,生活極度拮据,所以廣告一登出來,報名的人絡繹不絕。

之所以是商業性質的廣告宣傳,因為當時北洋政府還是中立狀態,不敢罪德國,只能偷偷以勞務公司的名義派遣勞工。

不過,去歐洲當華工的人太多了,德國人還是知道了,暴跳如雷的指責中國違背中立條約。

然後英國人也知道了,本來看不上華工的英國,也舔著臉來了。

英國人比法國扣多了,法國一天給5法郎,英國一天只給1法郎。

但即便是一法郎,對普通農民也是足夠的收入。

所以從1916年到1918年,陸陸續續去往法國的華勞工10萬人左右,去英國的華工4萬人左右,美國還借走了一萬華工。

1916年8月,第一批華工揹著大包小包踏上征程,他們需要坐貨船歷經幾個月去往法國和英國。

那一刻起,華工們面對著生死未卜的命運,無助又好奇。

船艙惡劣的生活環境讓700多人還沒踏上歐洲,就失去了生命。

1917年2月24日,德國潛艇在地中海偷襲運送華工的郵輪,船上543名華工全部葬身大海。

即使是這樣,還是有很多人搶著要去歐洲打工。

在那個年代,如果不是為了一口飯吃,誰又會冒著生命危險,遠渡重洋呢。

當第一批中國勞工到達法國馬賽港的時候,歐洲人充滿了激動。

法國報紙在頭版上這樣描述:

這些華工是仔細挑選來法國的,他們大部分來自中國北方,比安南人更加能忍受我們國家的氣候。

醫療體檢報告絕大部分的華工都身體健壯,這對我們國家繼續在那兒招工是一個好訊息。

而在華工營附近的法國村民更是歡呼雀躍,全村男女老少早早的就出來歡迎。

中國勞工們穿著嶄新的制服,列成四排,步伐之整齊令法國村民歎為觀止。

實際上,英法兩國對華工的選拔是很嚴格的,患有眼病、肺結核、牙病的都不行。

華工大部分來自中國北方,七成左右來自山東,年齡在20-40歲之間,因為法國人堅信中國北方人身體更結實。

選拔後的華工還要集中在威海衛進行簡單的軍事訓練,所以派出去的華工都是實打實的高質量勞工。

按照最初約定,華工只幹活,不參戰

所以他們被安排到了大後方搞後勤生產,比如坦克廠、炮彈廠、汽車公司、港口、木材廠、麵粉廠、醫院……

雖然屬於軍隊,但不是戰鬥人員。

1917年8月,北洋政府對德國宣戰後,法國把部分中國勞工派到了前線支援。

而老奸巨猾、臭不要臉的英國招募的華工,幾乎全都投放到了前線。

但凡戰爭所需,幾乎無處不往、無所不為。

無論是在前線還是後方,華工從事的都是最艱苦繁重的工作。

比如:挖戰壕、修工事、野戰救護、築路架橋、清除鐵絲網、運糧草、搬彈藥、修坦克。

戰爭結束之後,中國勞工還要去戰場清除未爆炸的炸彈、填埋彈坑、收集士兵遺體。

很難想象一群在農業社會種地的農民,見到槍炮是怎麼一個景象。

很多沒見過飛機的華工們在德國轟炸機和機槍的掃射下血肉橫飛。

華工們挖戰壕的地方,離最近的德軍只有50米,每次都是華工挖好戰壕,英國士兵才進來。

在法國皮卡的戰鬥中,德軍直接衝到了正在挖戰壕的華工面前,華工只能用鐵鍬、鎬頭跟德軍搏鬥。

英法聯軍趕到的時候,華工已經犧牲了。

但華工的遭遇遠不是外出務工這麼簡單,他們承受的遠超我們想象,付出與回報也是不成比例的。

在一個沒有強大國家支撐的時代,只能任人宰割。

當初答應好的工資和待遇,全都變了卦。

說好的有周末與節假日,變成了每週七天,每天工作10個小時。

法國說好的每人一天5法郎左右,結果被扣了伙食費、住宿費、置裝費、醫療保險費,到手的工資只有一半。

但即使如此華工們也很滿意,誰讓我們當時窮呢。。。。。

而英國人更扣,本來上限就只給1法郎,再各種剋扣。

待遇上的縮水和工作上的辛苦,華工們都能忍受堅持,但人格上的歧視更過分。

勞工文化水平都比較低,很多人都不會寫字認字,所以法國和英國給每個華工一個工號。

所有華工手上都有一個銅鐲子,統一佩戴在左手,編號都刻在上面。

在管理上,種族歧視嚴重的英國人異常過分,給的錢比法國少,管理上無比的嚴苛。

在英國的中國勞工營內,出入要通行證,要簽字蓋章,每天要突擊點名,幹活時有人來回巡邏。

英國計程車兵、居民、工人在工作之餘不能和中國勞工直接會面、交流。

華工不準穿平民服裝,不準進咖啡館和酒吧,不能用英國人的廁所。

連10月10日,中華民國的國慶日,英國人逼著華工上班幹活。

華工們不願意,英國人就對華工開槍,打死了5人,打傷了14人。

英國採取的是軍法管理,華工違反紀律是按軍法處理的,不少華工因為觸犯了英國的權威而被軍法刑罰甚至處死。

相比之下,比法國要自由很多,可以穿平民衣服,可以外出,可以去酒吧咖啡館,可以跟當地居民交流生活。

所以很多華工不願意待在英國幹活。

英國人就跟法國抗議:法國你這樣管理,會加大我們的管理難度。

迫於無奈,法國也收緊了管理制度。

英國佬的醜惡,在對華工的態度上,展現的淋漓盡致。

英國人還在報紙書籍上汙衊醜化華工,說華工陰險、兇殘,愛盜劫、偷藏軍火、濫用武器,把華工稱為懶鬼、殺人犯、野蠻人、瘋子。

這些輿論導向引起了當地的極大恐慌,很多人居民從小就被灌輸這種觀念。

在歐洲人的高人一等的優越感裡,華工們頂著歧視,依舊堅忍不拔,冒著生命危險拼死拼活。

華工勤奮踏實,幹活很厲害,很快就成了各個工廠的一流工人。

港口、車站、倉庫操作起重機的都是華工,法國海軍還點名勞工只要華工。

英國記者說:每一位華工都是頂呱呱的多面手,能忍難忍之苦,工作風雨無阻、冷熱不懼,善於學習,對英國遠征軍的各種工作需求,都能應付自如。

英國陸軍部說:中國勞工是所有外國勞工中最優秀的……大多數勞工都能熟練地工作或者說能很快掌握工作技能,他們一直在高效率地工作。

法國軍隊總司令福煦說:華工是非常好的勞工,他們能在炮彈的狂射之下保持很好的姿態,毫不退縮。

1919年,英國議會也被迫承認:華工比其他勞工擔當了更大的風險,但是他們連幾塊小小的軍功章也未能得到。

但英國人嘴上說得好,實際上屁都沒幹,也不管勞工們的死活,這毛病他們幾百年都沒變過。

華工的待遇一點兒都有改善,他們依舊很絕望無奈,又思念故鄉。

每一年,只能在僅有的三天年假中舉行一些簡單的活動度過春節,苦中作樂,比如拔河,吹笛子,踩高蹺,做風箏……

再蒸點饅頭,配點蘋果就算過年了,因為又乾又硬的麵包他們已經吃吐了。

在這種心酸的生活狀態下,華工們的國家意識和民族意識更加強烈,他們盼望著能有一個強大國家做支撐。

1918年,直隸省受洪水災害遭遇饑荒,遠在歐洲的華工紛紛拿出自己的血汗錢向同胞捐贈錢物。

其中一位華工邰魁義將全部積蓄550法郎全部捐出,鼓勵政府興國。

這就是那個時代,亂世中普通又真實的中國人。

還好這樣的日子只煎熬了2年多。

1918年11月11日,德國投降,一戰終於結束!

肩負中國希望的華工們出色的完成了支援任務,為中國贏得了在國際上的發言權。

然而,最令人悲憤的時刻來了……

帝國主義的並沒有讓我們獲得該獲得的利益。

1919年1月18日,戰勝國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會議。

然而,前幾天的會議完全是私人會議,英美法關起門來自己商量,根本沒叫中國參加。

1月27日下午,顧維鈞才代表中國出席會議。

而上午的會議,中國還是沒有資格參加,日本已經在說服了西方國家,同意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特權。

他們叫中國來就是通知一聲而已!

日本之所以能夠說服英美法,是因為在中國還沒派出勞工之前,袁世凱簽了二十一條,已經把山東賣給日本了。

其他代表一想,為了中國得罪日本,犯不著啊……

巴黎和會硬是開了5個月,中國代表團依照國際法,據理力爭,都沒能拿回山東。

訊息傳回國內,1919年5月4日,國內爆發了五四運動。

1919年6月17日,巴黎和會《凡爾賽條約》簽字的前一天,巴黎的華工和中國留學生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抗議活動。

中國代表團陸徵祥也收到一個包裹,裡面是一把手槍,還有一張紙條:

苟若簽名承諾日本之要求,請即以此槍自裁,否則吾輩必置爾於死地!

寄出這個包裹的就是法國的華工,山東省萊蕪縣牛泉鎮村民畢粹德,編號97237。

這時段祺瑞又給陸徵祥發了一封電報:不能在巴黎和會上得罪日本代表,山東的問題可以私下與日本協商。

1919年6月28日,巴黎和會最後一天,也是全體戰勝國在和約上簽字的一天。

作為戰勝國的中國代表沒有出席會議,拒絕簽字,因為國內的情緒已經到了幾點,沒有人會做出妥協的行為。

大家可能要問了:一戰中國就為了拿回山東?結果也沒拿回來,那這十幾萬勞工不是白派了嗎?

其實沒有,巴黎和會上中國的要求不只是拿回山東這一個。

實際上,除了山東,中國還是獲得了一些利益的,起碼廢除和修改了一些不平等條約。

比如《辛丑條約》,賠償德國9000萬兩,賠款奧匈帝國400多萬兩,都被全部取消,因為他們是戰敗國。

對俄國的賠款也降低了三分之一,德國領事裁判權也被廢除,收回了德國在天津、漢口地區的租界,恢復了在天津駐軍的權力。

免了五年賠款和利息,把之前被列強拿走的關稅權,增加到了5%……

但是,但是啊,這些都是有條件的,前提就是我們得在《凡爾賽條約》上簽字。

一旦中國拒籤,這些東西就沒了,未來只能單獨跟德國談,到時候,中國未必有實力拿回權益。

在這種情況下,北洋政府傾向於簽約。

但是國內民意已經沸騰,最後,大家都知道,我們沒有籤。

雖然簽了可以獲得這些權益,但也就徹底喪權辱國,把山東賣出去了,最終將得不償失。

難道一戰中國真的一無所獲?

其實上並沒有,後來這些都是和德國、日本另外談判的。

中國透過簽訂《解決山東懸案條例》《魯案細目協定》,有條件地從日本手裡收回了青島。

1924年《中德協約》、1926年《中奧通商條約》簽訂,我們不但拿回了前面的條件,還從德國那獲得了8400萬元的戰爭賠款。

除此之外,我們還收穫了弱國無外交的恥辱教訓,收穫了五四運動,收穫了獨立自強的理想。

正是這些不公平的待遇,才使得我們更加奮發圖強。

而為中國爭的這一利益的勞工,在1918年一戰結束後,沒有全部回來,因為合同還沒到期。

他們還在拆除未爆炸彈,填平壕溝,搶修路面,搬運物資,處理善後工作。

1920年,在英國的華工返回中國,而在法國的勞工一直幹到了1922年才全部回國。

前前後後一共11萬華工平安回到故土,1萬華工選擇留在法國工作生活,成為法國的首批華人。

留在法國的華工,不少與當地女子結婚,部分留法華工還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當年20歲的江蘇農民朱桂生就是其中一個。

他幹過麵粉廠,運過糧食,運過彈藥,一戰結束後在碼頭上找了份吊車司機的工作,最後跟一個法國姑娘結了婚。

1939,二戰爆發,朱桂生與兒子一起參軍,再次成為一名戰士。

二戰結束後朱桂生在法國一直生活到了106歲。

像朱桂生這樣的華工,在法國還不少。

前面說過當時法國男人都上戰場了,後方工廠裡都是女工,華工來了之後,接觸機會自然很多。

華工幹活利索,吃苦耐勞,身強體壯,堅忍不拔,省下來的工錢都寄回家裡,這法國女工們逐漸對華工產生了好感。

對法國姑娘們來說,這些勤奮踏實,淳樸顧家,而且身強力壯的中國勞工比起很多光知道甜言蜜語的法國男人那強得不是一點半點……

用今天的話來說,嗯,簡直是超級版經濟適配男。

1917年,法國勒阿佛爾發生過一次女工聚眾抗議:仗再打下去,法國就沒男人了。

一些女工提出要和華工結婚,但是法國政府不願意:

我們法國的婦女應該嫁給那些凱旋計程車兵,而不是黃面板的苦力,希望法國女性趁早清醒。

不過還是擋不住法國女工的熱情,前前後後大概有3000名華工與法國婦女結婚,留在了法國。

當年14萬去英法的華工,有2萬不知去向,渺無音訊,埋骨他鄉,留下名字的只有1874人。

一戰結束後,英國在各地建了6萬多座一戰紀念碑,代表21個共同作戰的國家。

但沒有一座是紀念中國勞工的。

英法軍方當時只顧讓華工幹活,根本沒好好管理,華工在一戰中的傷亡數字到現在都說不清楚。

在紀念一戰創作的《戰爭眾神》這幅畫中,畫了5000多個人物。

描繪了參戰的23個盟國,只有一名中國勞工,孤零零地蹲在一名美國大兵的腳下。

後來這僅有的一箇中國勞工也被抹去。

作為一戰的“幕後英雄”,生前不能加功進爵,死後得不到半點尊重。

華工總會給法國政府寫信抗議,希望給去世的華工修建一個幾年墓地,被法國人拒絕了。

這就是英法對14萬華工的待遇,對他們來說畫工只不過是工具而已,用完就拋棄了,從未想過感恩戴德。

如果沒有這14萬中國勞工,盟國未必能取得最終的勝利,世界也未必是現在這樣和自由民主的模樣。

連英國人和法國人自己都說,中國人的貢獻比美國人大。

他們現在還假惺惺的說:戰後留在法國的中國勞工受到了至高無上的對待,並獲得了國家榮譽勳章。

這都是為了掩蓋中國勞工殘酷生活放下的煙幕彈……。

直到一戰打完70多年後,法國政府才公開了這段歷史,為了華工修建了紀念墓地。

一戰結束快100年後,英國才拍了一部《中國勞工軍團——英國被遺忘的軍隊》的紀錄片,回顧這段歷史。

在法國的華工墓碑上刻著一句話:

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法國捐軀的中國勞工和戰士。

所有的墓碑都朝向東方。

文/野魔芋

一戰往事,3000法國姑娘為啥嫁給了中國勞工?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