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在感人的淚水中窺得自己的偏見

在看完《親愛的》之後,我依然是有些心有餘悸的,甚至會隱隱覺得能把一個孩子順利養大,是要經歷了多少的潛在風險。即便是在成年以後,李楊的《盲山》都會殘酷地告訴你一個女大學生被拐賣到山溝溝裡,就如同陷入深淵一般,無法逃脫。所幸的是,《親愛的》並不像《盲山》那樣的徹底絕望,至少在尋覓了三年以後,故事中田文軍和魯曉娟還是找回了自己的孩子。更值得安慰的是,影片韓德忠的原型,在十四年後與愛子終獲重逢。

在感人的淚水中窺得自己的偏見

陳可辛是我認為當代香港電影男導演中,最善於把握情感的一位。這樣恰到好處的拿捏,能在他的《甜蜜蜜》中看到,能在《如果·愛》中看到,甚至在《投名狀》那樣的廝殺戲中同樣能夠看到。而《親愛的》對於陳可辛來說,又是一次新的突破。拐帶兒童這樣的社會題材,在香港,是拍不成的。作為一名香港導演,他捨棄了所有的香港演員,而依靠幾位優秀的內地演員,成功地完成了這次講訴。無論是黃渤的內心堅守,還是郝蕾的無言矛盾,以及趙薇的無知執著,或者張譯的痛苦壓抑,甚至張雨綺和張國強,都在這部影片中交出了完美的答卷。

在感人的淚水中窺得自己的偏見

一對離異夫妻,三歲的孩子跟著丈夫,卻在不經意間被人拐走。從下午四點半到晚上七點半,孩子轉眼間就被帶上了開往異地的列車,這動作之迅速幾乎給那些丟失了孩子的父母判了死刑。於是,丈夫田文軍也便從此踏上了漫長的尋子之路,妻子魯曉娟的生活也被攪得天翻地覆。三年多,田文軍的尋人啟事散遍了城市的每個角落,佔據了網上的各大論壇。他發懸賞告示,卻遭遇了各種騙子,更險些在一群誘他入彀企圖搶劫賞金的流氓手上丟失了性命。他變賣了店裡資產,靠著走街串巷的麻辣燙小車一路打聽著孩子的下落。然而,這並不是田文軍一個人的主角,在得知了孩子的下落,在強行奪回自己孩子的時候,在那個村婦李紅琴登場那一刻起,這部群相戲才算是真正開始。

在感人的淚水中窺得自己的偏見

這是一部所有的角色全輸的電影,在孩子被拐跑之後,這齣戲便註定了是一場沒有贏家的遊戲。田文軍和魯曉娟雖然找回了兒子,兒子心中的母親卻只有撫養他的李紅琴。李紅琴雖然是拐騙犯的妻子,但毫不知情的她依然是把鵬鵬當作自己的兒子楊吉剛,她更堅信女兒楊吉芳是自己丈夫撿來的棄嬰。田文軍、魯曉娟、李紅琴,他們在這場兒女爭奪戰中,沒有輸贏之分,沒有善惡之差,沒有強弱之別。在這個悲劇中,他們竟全都是受害者。

在感人的淚水中窺得自己的偏見

從客觀的角度,李紅琴是這個故事中最為悲劇的人物。她恪守著老實本分的處世態度,對丈夫言聽計從。她把結婚多年無所出歸咎於自己的無法生育,她容許丈夫在外跟其他女人生下孩子更視如己出。她堅信丈夫說的每一句話,卻在丈夫去世之後,不得不獨自承受子離女散的痛苦後果。她用盡自己所有的辦法去爭取女兒的撫養權,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肉體來換取丈夫昔日工友的證詞。在她精疲力盡之時,上天卻給她送來了一個懷孕的訊息,莫大的諷刺和玩笑。在這樣的故事中,李紅琴是值得同情的,李紅琴的遭遇就像是一本能夠賺取大把眼淚的小說一般,深得觀眾的同情。然而,放在這部電影中,我卻始終無法對李紅琴產生好感。

在感人的淚水中窺得自己的偏見

我嘗試著去分析這樣的情感。在這樣一部任何人都是受害者的角色中,責任是需要一個角色去承擔的。無奈的是,唯一的施害者,那個拐走孩子的楊明富,竟已然死於癌症。於是,所有的悲劇無從宣洩,那個萬惡之源,就這樣一死了之。而李紅琴,很自然地繼承了犯罪者的身份。在感受了田文軍的失子之痛,在看過了那麼多被拐跑了孩子的父母的悲傷之後,對於人販子的仇恨早已深入骨髓。所以,在看到田文軍和魯曉娟從李紅琴的手上搶下兒子,不惜拳腳相加時,我擔心的是他們被村民追上而無法奪回屬於自己的孩子;所以,在看到李紅琴被帶到派出所問話,即便在導演大量的擠壓角度去表現李紅琴的卑微時,我仍然覺得她罪有因得而大快人心;而且,即便是在李紅琴苦苦哀求福利院院長,希望見一見女兒而被嚴詞拒絕時,我站在了福利院院長的一邊來評判著這個女人的胡攪蠻纏。

在感人的淚水中窺得自己的偏見

如果說這是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我覺得是不無道理的,但細細想來,卻發現不止於此。在這樣的情感中,我不知不覺地帶上了自己的圈子視角,去評判這樣一個和自己並不屬於同一個圈子的角色。從影片的開始,導演就暗示著圈子的不同。田文軍的圈子是那個佈滿了凌亂電線的小巷子,守著一個電話小店的他並非大有志向;魯曉娟的圈子是忙碌工作的寫字樓,她對品質生活的追求儼然和田文軍是格格不入的。而李紅琴的圈子,是那個遠離城市的村莊。僅完成了小學教育的她,在文化水平上是不足的,這樣的文化水平和觀念與城市割裂在不同的圈子裡。

在感人的淚水中窺得自己的偏見

在我們常規的認知上,她固有的觀念是蠻不講理,但也許這是她所在圈子的溝通方式和價值評判標準,非法律和道理可講。因為圈子的不同,我們無法對話,這樣的溝通方式,並非我所在的圈子可以接受,甚至覺得厭惡。這便構成了對這個角色的基本印象,即便在情感上覺得她是一個悲劇,但卻無法對其接納。《親愛的》並不只是一部親人不見的電影,導演陳可辛在這樣的一場故事中,囊括了許許多多的現實社會問題在其中。初入事務所的高夏在職場上的被算計,緊守著不滿24小時不認定為失蹤的官僚作風,審判長在裁決時的敷衍態度,教師卻教出了罪犯女兒的諷刺,要開準生證卻被要求出具失蹤孩子死亡證明的戲謔……如此種種,都深深隱藏在這部催人淚下的電影主線之下,每一個社會問題,雖是蜻蜓點水,卻又都值得探討,興許每個人又都會有站在自己圈子裡的不同立場。

在感人的淚水中窺得自己的偏見

在這部滿是輸家的電影中,淚水只是對受害者的同情,可在這樣的情感撕扯中,在固有的觀念困境中,得以窺到的,或許是自己的一方偏見。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