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梁思成弟子著《林徽音先生年譜》出版,為何是“音”不是“因”?

梁思成弟子著《林徽音先生年譜》出版,為何是“音”不是“因”?

“在現代中國的文化界裡,母親也許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多少帶有一些‘文藝復興色彩’的人,即把多方面的知識與才能——文藝的和科學的、人文學科和工程技術的、東方和西方的、古代和現代的——彙集於一身,並且不限於通常人們所說的‘修養’,而是在許多領域都能達到一般專業者難以企及的高度。同時,所有這些在她那裡都已自然地融會貫通,被她嫻熟自如地運用於解決各式各樣的問題,得心應手而絕無矯揉的痕跡。”梁思成、林徽因之子梁從誡曾這樣回憶母親。

梁思成弟子著《林徽音先生年譜》出版,為何是“音”不是“因”?

林徽因與梁思成商討國徽設計圖稿

林徽因(原名林徽音),祖籍福州,出身於望族福州林氏,近代著名外交家林長民長女,1904年生於杭州,是我國傑出的建築家、設計師、建築史學家和詩人。國家出版基金專案、“十四五”國家重點出版物《林徽音先生年譜》近日由文津出版社出版,該年譜是國內第一部系統梳理、紮實考證林徽因生平的著作,引起海內外建築界關注。

梁思成弟子著《林徽音先生年譜》出版,為何是“音”不是“因”?

林徽因是中國第一代留學回國的建築學家,她與丈夫、事業夥伴梁思成一起走過滿懷理想的青蔥歲月,共享充滿朝氣的北平營造學社時光。戰爭年代瀕於絕境的生存狀況和近乎為零的研究條件,沒有打斷他們堅持多年的中國古建築調查,在長年極其艱苦的生活和有限的科研條件下,為建立中國建築體系、弘揚中國建築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將林徽因的建築生涯梳理清楚,也就打開了理解中國建築藝術的一扇門。

梁思成弟子著《林徽音先生年譜》出版,為何是“音”不是“因”?

1936年,在山東測繪滋陽興隆寺它(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提供)

近年來,由於種種原因,林徽因成為流量的寵兒,市場上關於這一主題的書呈幾何式增長,但多為摘抄二三手資料拼湊而成的,演繹色彩較為濃重。這本考證嚴謹的《林徽音先生年譜》有助於讀者瞭解林徽因的真實人生。

梁思成弟子著《林徽音先生年譜》出版,為何是“音”不是“因”?

1937年在佛光寺

《林徽音先生年譜》作者曹汛196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系,師從梁思成,生前為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還曾任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階建築師、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特聘教授、臺灣樹德大學建築系特聘教授等,是業內知名的建築史學家、園林學家、文史學家。

學生時代起,曹汛就對梁、林的學問人品十分傾慕,他曾感嘆:“真羨慕當年的梁思成先生,騎著驢騾走在荒野小道上,晚上睡大廟,白天拍照片搞測繪,艱辛追求然後快樂發現,那種感覺多好。”令曹汛一直深感遺憾的是,1955年4月1日林先生逝世,同年7月他考入清華大學建築系讀書,未有機會見到林先生。他多次說起從事這項研究的緣起,是因為入學後見到一份林先生的設計手稿,對其設計才華深感欽佩,建築與文學“兩擔雲彩”被林先生一肩挑起。編訂一部《林徽音先生年譜》,是許久以前就在曹汛心中播下的種子。

梁思成弟子著《林徽音先生年譜》出版,為何是“音”不是“因”?

1937年,測繪榆次永壽寺雨花宮大殿

曹汛一生致力於建築史、園林史研究,出版著作十餘部,涉及建築、園林、考古、藝術和文學等諸多領域。積20年之力,他在有限的研究條件下,廣泛蒐集整理一手材料,對林先生學術生涯的關鍵節點一一考辨清楚,去偽存真,以事系年,成此年譜長編。2021年12月6日,曹汛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當時尚未出版的《林徽音先生年譜》成為他留下的最後一部重要著作。

《林徽音先生年譜》採用“林徽音”,而非讀者常見的“林徽因”。關於“音”改為“因”的原因,在書中有詳細的考證介紹。那是1935年年初,“為避免與上海一位男性多產無聊寫家‘林微音’名字相混,甘冒不孝的罪名,忍痛改名徽因。《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第五卷第二期(1934年12月)的社員名單仍署林徽音,第五卷第三期(1935年3月)列名已改為林徽因……”

梁思成弟子著《林徽音先生年譜》出版,為何是“音”不是“因”?

1937年,測繪陝西耀縣藥王廟(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提供)

自決定出版該書以來,出版方與曹汛就書名商談多次。曹汛主張,林徽音本名出自《詩經》“大姒嗣徽音”,又合“徽音冠青雲”詩意,寄託了父親對女兒的期望,與林先生一生的氣質成就最為契合。這個本名“不僅是她父親所賜,先生自己也喜歡,改名是痛苦的,不得已的,所以現在應該重新改回來”。出版方尊重曹先生的主張,將“因”改回“音”,以“林徽音”之名出版。

《林徽音先生年譜》全面收集林徽因的生活照片、文學創作和藝術設計等,其中不少資料在公開場合難得一見。書中還附有2萬餘字、首次發表的“林徽音小傳”。精心編排、設計的林徽因詩文佳作插頁,則裝訂於年譜中相應的篇章前後,形成對照。林徽因手繪的中國傳統紋樣做成箋紙,予人驚喜。設計師著力於種種細節,希望讓讀者翻開這本書的過程,與林徽因的人生同頻。

本文作者:施晨露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