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你的感同身受和我的感同身受一樣嗎?

當我們遇到悲傷難過,挫折壓力的時候,我們渴望他人的懂得,然而這份理解與懂得是如此的珍貴,有三句話能夠暖到我們心裡,讓我們感受到有力量,被需要的,你覺得它會是什麼呢?

你的感同身受和我的感同身受一樣嗎?

有著著30多年資歷的心理治療師精神科醫師鄭惠信所寫的

《你是對的》

,帶給我們一陣走入心底的暖流,它不僅僅是一種療愈的溫暖,更是讓我們走入日常裡的誤區,去辨析,去理解真正的共情是怎樣的,讓我們生活煥發能量與光彩。

一、我相信你一定有非那麼做不可的原因

相信你一定有那麼非做不可的原因,讓我們能夠感受到療愈與理解,這在自我對話與療愈中,是極為必要的原則。無論什麼時候當我們生氣了,憤怒了,那個情緒的當下,我們希望的是有人和我站在一起,這一刻的瞬間就是被理解了,而當理解後的情緒舒緩了,理性迴歸到我們身上,深刻剖析與處理下一步,則成了更為容易的事情。

你的感同身受和我的感同身受一樣嗎?

然而生活裡我們大多人都搞錯了步驟,只覺得你怎麼能那樣說呢,你明明說得不對,你情緒太大了 ,你……,這樣一系列的話語在我們不自知的說話間就流露出來,隨之而來的是對方的火冒三丈或者冷對視,亦或者直接將你排除在心房之外,而這個時候,你做了什麼讓對方那麼反感呢?你又需要做點什麼讓對方能夠好受一點呢?

你的感同身受和我的感同身受一樣嗎?

這個答案是共情,然而共情的本質是先安撫對方的情緒,設身處地的去想如果是自己,自己是什麼樣的感受,正如書中所說的那句:“你是對的。”它不是毫無條件的偏袒,而是一種寬容的理解,理解那刻你的情緒是有原因的,你並不是無緣無故的,所以我理解你產生這些怒火的狀態,靜靜的等待你的平靜。

二、你說的共情真的是可行嗎?

當我們很多人產生猶疑,你說的共情真的可行嗎?他們猶疑的是對共情的誤解,他們認為進入同一個情緒漩渦,形成情緒上的反射就是共情,然而真正的共情是深入認知理解,真正的理解才是共情,而不是看到對方然後自己跟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跟隨。事實上那可能只是像反射動作的情緒反射。

你的感同身受和我的感同身受一樣嗎?

正因為對共情的誤解,讓我們很多人會覺得共情沒有什麼好的,而不希望自己或自己的孩子那麼共情,過度地去理解他人,而忽略了自己,讓自己受傷,內在的自我變得微弱,這是很多人對共情產生誤解而形成了錯誤認知之後造成的副作用。

對此,我理解了真正的共情之後,會發現它是可行的,也是能夠讓我們能夠融化內心的堅硬冰冷,冰封自我的冰山得以春和風暖的一個重要法寶。在這裡,我們需要注意共情時需要注意的點:

1、共情的時機要恰當。

人在特定的情緒觸發下,這個時候去理解與共情是讓人能夠將內在傷口療愈的一個極為特別的契機,因此對於共情來說,這個時機要恰當。

2、理解所有情緒都是對的,情緒沒有對錯之分。

當我們對正面情緒歡迎,而否定負面情緒,其實是讓我們內在的某個部分壓抑,因此,要共情他人時,對情緒的態度則極為重要,它能夠貫穿在我們和人的相互連結與理解之中。

你的感同身受和我的感同身受一樣嗎?

3、對內在愛的渴求,越親密越難共情的理解。

越是親密的人,對彼此情緒的渴求越強烈,也更難從無意識的行為模式中跳脫開來,也更容易傷害到親密的人。因此想要做到真正的共情在這個時候也愈加難得。

4、共情化解了深埋的自卑感。

在書中提及的是一個母親的三封道歉信,它讓我們感受到母親因為自省而共情孩子所獲得的和解與療愈。那久久無法痊癒的自卑也因此自愈了,內在宛如湍湍溪水流動起來,獲得心的洗滌與療愈。

5、看清自己,理解他人,能讓共情真正作用於你我他。

我們看不見他人的時候,也未嘗沒有看見自己內在的自己,因此才有不要被外在的“大我”所矇蔽,而忘記了內在的那個真實的“自我”,這也是共情作用在看清自己,理解他人的基礎上,獲得彼此的和解與療愈。

你的感同身受和我的感同身受一樣嗎?

作者用一個個真實而令人共鳴的案例,讓我們在理解自己,共情他人中獲得深刻的理解,將那句:

不對他人評判,而理解安撫他人情緒之後,再談其他。

真正落實在自己的互動裡,踐行在自己的人際中。

理解情緒,相信情緒永遠正確,行為則不一定。這是造成很多人爭執的緣故,有人覺得我要是什麼都依你,你都以為自己正確萬分,以後變本加厲怎麼辦?這樣的猶疑本身其實是對人情緒與理性之間的沒有得到共識。在我們嘗試並真正覺知後會發現,情緒下的我們是無法讓理性腦思考,也就無法達到我們所希望的那種真正的講道理。

你的感同身受和我的感同身受一樣嗎?

因此,情緒下的安撫和療愈,是讓我們更好地去學習生活和做事的必要。也因此,書中提及的共情原則,則讓我們在具體的情境下能夠更好地去處理並理解對方。讓情緒的火花迅速地熄滅,回到理性思考的對話中。這或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努力攻克的功課之一。

《你是對的》

讓我們在自我理解的同時更深刻地看見情緒管理、自我覺知的必要,成為有力量被需要的人,是我們不斷探索與真正去落實去踐行的目標,對比,希望你能夠照顧好自己和別人的心!

你的感同身受和我的感同身受一樣嗎?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