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每年都有中秋節,別再糊塗著過了:用古詩詞講述中秋發展史

一朵女子,風輕雲淡

歡迎關注明月,這裡有最美古詩詞

…。。

每年都有中秋節,別再糊塗著過了:用古詩詞講述中秋發展史

-

起源

-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就要到了,但是你知道“中秋節”的起源和發展軌跡嗎?

中秋節,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前段時間爆出的,國內某位作家在書中寫“中秋節”起源於韓國,真的是數典忘祖。

根據《周禮》記載,中秋節最早的紀念活動可追溯到先秦,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等習俗,之後在兩漢成型,到了唐代已經被官方認定為全國性節日。

實際上,古人“拜月”的行為,在更遙遠的上古時代就已經有了,中秋節的演變也是由“秋分祭月”而來。

古代農耕社會對月亮的崇拜程度,甚至比太陽還要重視,因此拜月就成了很重要的祭祀活動。

關於“月神”的傳說有無數版本,其中流傳最廣的自然是“嫦娥奔月”,最早可見三易之一的《歸藏》。

“玉兔搗藥”的故事,屈原在楚辭《天問》中有: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

由此可見,在古人心中月亮是神秘的象徵,所以會有民謠《拜月娘》《白月娥》等。

每年都有中秋節,別再糊塗著過了:用古詩詞講述中秋發展史

-

發展

-

中秋節的正式發展是在東漢以後,最初以二十四節氣中的“秋分”為節,但是隨著文學作品的繁榮,人們逐漸開始有賞月的習俗。

曹操在《短歌行》中就有“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之句。

曹植的《七哀詩》中亦有: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

睹月思人是文學藝術最常見的表達方式,所以中秋節也有“團圓節”之稱: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到了唐朝,中秋佳節就完全盛行了,《唐書 · 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可見中秋在唐已經是官方節日。

李白在《古朗月行》中寫: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張九齡有《望月抒懷》: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每年都有中秋節,別再糊塗著過了:用古詩詞講述中秋發展史

但是吃月餅的習俗,則是流行於宋代,比如蘇東坡筆下有詩: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

元明過渡期間還有“月餅起義”,傳聞朱元璋聯合各路英雄準備起義,但元兵盤查甚嚴,劉伯溫就出一計策,將紙條藏於月餅之中,於是訊息成功送出,一呼百應。

所以明代以後,賞月“其祭果餅必圓”,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

到了近現代,中秋還有

吃甜薯、提燈籠、舞草龍、樹中秋、砌寶塔等慶祝活動。

中秋節的別稱至今仍舊有保留,如祭月節、月光誕、拜月節、月娘節、團圓節等,人們會在這一天吃月餅、看花燈、賞桂花、飲桂酒。

到如今,吃螃蟹似乎也逐漸成為了一種習俗……

每年都有中秋節,別再糊塗著過了:用古詩詞講述中秋發展史

-

中秋佳賦

-

古代關於中秋賞月、懷人的詩詞,不勝列舉,俯拾即是。

最出名的當屬蘇東坡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蘇東坡這首詞作於宋神宗熙寧九年,即公元1076年,當時他身在密州,詞前有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在密州,蘇東坡留下了很多經典詩篇。

關於中秋,還有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也很知名: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這是一首望月思鄉之詩,如同杜甫所言“月是故鄉明”,見月思鄉是每個人埋藏在心底的最初的溫柔。

每年都有中秋節,別再糊塗著過了:用古詩詞講述中秋發展史

辛棄疾在《太常引》中寫: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在中秋夜這天,辛棄疾透過神話傳說表達了自己收復中原的偉大理想,這是一種更為高尚的情懷。因為,沒有國就沒有家。

國之團圓,家才溫暖。

所以筆者最喜歡明代徐有貞的《中秋月》: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潔。偏皎潔,知他多少,陰晴圓缺。

陰晴圓缺都休說,且喜人間好時節。好時節,願得年年,常見中秋月。

每年都有中秋節,別再糊塗著過了:用古詩詞講述中秋發展史

在這裡,筆者也祝願每個人的都能:

生活“花好月長圓”

日子“清閒不缺錢”

工作“順利如展帆”

愛情“甜蜜似神仙”

父母“安康總歡顏”

- end -

閱讀更多精彩圖文:

“詩豪”劉禹錫,這首詩罵人不帶髒字,竟成了千古經典

他靠22個字火遍大唐,一首短詩悲壯、豪放,為不可復刻之經典

作者:明月,舞文弄墨,且看江湖。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明明如月2021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