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為何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其中的“三戶”是指哪三戶?

“楚雖三戶”是一個成語,後面往往跟著“亡秦必楚”,但因為涵義固定,所以省略後四個字也不會造成歧義。

這句話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司馬遷說,有一個叫做“楚南公”的人曾經做了一句讖語,認為後來秦國的滅亡一定是和楚國有莫大的關係。

為何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其中的“三戶”是指哪三戶?

這個“楚南公”到底是誰,現在也無法考證,大概就是當時湧現出的那些“神仙”一類的人物,漢代盛行“讖緯”之學,有這種奇怪的預言並不奇怪。

但問題是,“楚雖三戶”中的“三戶”到底是指的什麼呢?這裡面有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三戶”指的是陳勝、項羽和劉邦

漢代不僅“經學”盛行,與之相對的還有“緯學”,也就是“讖緯”。

既然司馬遷記載楚南公說過“亡秦必楚”的預言,那就說明這一說法在當時流傳較廣,那麼細數一些對秦朝滅亡產生過重大影響的人物,還真巧,正好有三個都是“楚人”。

第一個就是陳勝,他和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建立的政權就叫做“張楚”。

正是因為陳勝、吳廣的起義,打出了“大楚興,陳勝王”的旗號,攪動了六國遺民的心志,自此天下大亂,各族蜂起,一同反秦。

可以說“張楚”政權是建立反秦同盟的一個招牌。

為何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其中的“三戶”是指哪三戶?

第二個就是項羽,他是地地道道的楚人,被稱為“西楚霸王”。

項羽不用多說,他是被寫入了《史記》“本紀”中的人物,享受帝王待遇,也是他的率領下,苦戰、硬戰,消滅了秦軍主力,項羽才是最大的功臣。

第三個就是劉邦,他也算作“楚人”。

據記載,劉邦是沛縣人,這個地方在今天江蘇省境內,本屬宋國,但被齊、魏、楚瓜分之後,處於三國的交界處。

一開始屬於齊國,但後來被魏楚兩國搶了去,雖然名義上屬於魏國,但實際上在戰國末期就一直在楚國的統治下。

所以,從這一意義上來說,劉邦是“楚人”。

而劉邦和項羽同在“楚懷王”麾下,聽從統一的調令,所以從這一方面來說,自然也是“楚人”。

為何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其中的“三戶”是指哪三戶?

其實“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只是一句具有“蠱惑”意義的讖語,這種東西在當時流傳得很多,和“大楚興,陳勝王”都是一個性質的口號。

所以不排除這是後人根據歷史發展“偽造”的東西。

第二種說法,“三戶”即“屈”、“景”、“昭”三族

春秋戰國時期,每一個諸侯國都依靠一些大家族來統治,而這些大家族如果從根子算,都能找到一些親屬關係。

楚國有過幾個大的家族,但發展到最後穩定下來的只有三個,即“屈”、“景”、“昭”。

這些家族其實都是宗室,和楚王同姓。

比如說“屈氏”中,就有我們熟悉的屈原,他是羋姓,“屈”只是這一支的氏。

為何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其中的“三戶”是指哪三戶?

戰國時期正好是“姓”和“氏”逐漸融合的階段,“姓”和“氏”逐漸變成了一個,所以我們一般稱為“屈原”,不會叫他“羋原”。

但是必須要清楚的是,姓和氏是不一樣的,“姓”代表的是一個族群,而“氏”代表的是這個族群中的一些分支。

隨著一個家族人口的增多,尤其是王室成員,很多人都會擁有自己的封地,帶著自己這一支族人脫離族群,一般就以封地為“氏”,但根子上還是這個族群的一員。只有到了兩者之間隔了幾代人之後,血緣關係已經淡薄了,於是“氏”變成了新的“姓”,然後繼續分裂出各種“氏”。

而無論是變成“姓”的“氏”,還是新的“氏”,從根本上來說都是一家人。

“羋姓”是楚國的國姓,屈景昭三族都是羋姓,並且有著共同的血脈關係。

比如說屈原出身的“屈氏”是楚武王分封的子嗣;和屈原同時代的令尹昭陽其實是楚昭王的後裔;同樣的“景氏”是楚平王的後裔。

為何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其中的“三戶”是指哪三戶?

在這三氏之前還有一些姓氏,比如“鬥”等等,但後來都衰落了。

到了屈原時代已經處於戰國的後期了,楚懷王在位時期,屈氏才逐漸沒落,景、昭兩族情況稍好一點。

所以,有學者認為“楚雖三戶”中的“三戶”指的就是楚國這三個顯赫的家族,即屈、景、昭。

當然,秦國的滅亡和這三個家族的人關係不大,但“三戶”是用來形容楚國的,代指楚人,所以這種說法也說得過去。

第三種說法,“三戶”是一個虛指,意味數量稀少的公族

還有學者認為,“三戶”並不是一個確切數字,而是指楚國的公族很少。

可能很多人認為,“三”這個數字在文言文中一般指代“多”,比如“三思”這樣的詞語。

但是,這個數字有時候也有“少”的含義,這就涉及到“三、六、九”這三個數字的用法了。

為何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其中的“三戶”是指哪三戶?

在這三個數字中,“九”指“所有”的含義,所描述的事物被完全包括,沒有任何例外,比如“九天”、“九霄”這樣的詞彙。

而“六”指數量很多,但可以數得過來,或者是“絕大多數”這樣的含義,比如“六合”、“六軍”。

相對比來說,“三”所指代的事物要比“六”、“九”少得多。

而在“楚雖三戶”這個語境中,“三”更符合“少”的和含義,指的是楚國的公族比較少。

“公族”就是宗室,《鄭箋》當中說:

公族,主君同姓昭穆也。

就是說在諸侯國中和國君同姓的部族,掌管著官職的分配等等工作,他們才是這個國家最主要的支撐。

為何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其中的“三戶”是指哪三戶?

比如說“屈原”就是公族,所以他寧死都不離開楚國,這是他的國家。

這樣的現象有很多,比如:魯有三桓,鄭有七穆,宋有戴桓之八族,晉有八姓;殷民六族;懷姓九宗等等,都是對公族的描述。

這個階層很重要,當時不可一世的晉國之所以分崩離析,被韓趙魏三家瓜分,就是因為晉國國君屠殺了大量的公族,使得國內力量失去制衡。

而楚國的公族很少,最大的就像“屈、景、昭”這樣的,其他還有一些比較小的氏族,但影響力都不是很大。

所以說“楚雖三戶”,就是說楚國的公族極少,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一樣可以滅亡秦國。

為什麼呢?因為楚國和秦國有著深仇大恨。

為何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其中的“三戶”是指哪三戶?

最有代表性的案例就是楚懷王的經歷,被秦相張儀當面戲弄,說要獻給楚國商於之地六百里,作為楚國和齊國斷交的條件。

而楚懷王不顧眾臣反對,盟秦背齊,最終張儀卻不認賬了,說當時講的條件是商於之地六里。

而楚懷王最後也是輕信了秦君會盟的說法,親身前去會晤,卻被秦國扣押,最終客死他鄉。

這一系列事情都讓楚人對秦國有著深仇大恨,所以在這樣的“復仇”理想之下,滅亡秦國的事情做起來自然不遺餘力。

這也就是為什麼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原因,是說楚人沒有真正向秦國妥協,即使國家敗亡,但僅有的“三戶”也會爆發出極大的力量來。

為何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其中的“三戶”是指哪三戶?

當然,這其中的“三戶”還有更多的解釋,比如有人認為是指地名,或者指百姓等等,但解釋均較為牽強。

就其本意來說,指公族數量稀少,但復仇力量強大,這樣的說法更為合理一點。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待曉兒

劉備的“皇叔”身份真的管用嗎?論親疏,曹操都比劉備更親近漢室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