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六個孩子全部夭折!明朝天啟皇帝為啥這麼悲催?|週末讀書

帝王之家六個孩子死亡率100%,這還是非常不正常

1627年,明朝第15個皇帝,明熹宗朱由校駕崩,年僅22歲。熹宗國號天啟,也稱天啟皇帝。

天啟皇帝在位七年,

生有三子三女,可惜全部夭折,

無一長大成人。沒有繼承人的天啟皇帝被迫將風雨飄搖的帝國交給了自己的弟弟信王朱由檢,也就是後來的崇禎皇帝。

天啟皇帝去世17年後,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崇禎皇帝於煤山自縊,大明王朝也走到了盡頭。

天啟皇帝貴為一國之尊,只活了22歲,六個子女全部夭折,令人嘆息不已。

但他的悲劇並非個例,考察一下明朝皇帝的壽命和子嗣情況,我們就會發現,

短命加子女早夭,幾乎是明朝皇帝的普遍現象。

截至北京陷落,明朝共計16個皇帝,其中活過50歲的只有4個:太祖朱元璋活了70歲,成祖朱棣活了64歲,嘉靖皇帝活到59歲,萬曆皇帝活到57歲。其他皇帝大都在40歲左右去世。

需要說明的是明朝雖然言官經常鬧事,但皇權一直沒有旁落。明朝皇帝除了建文帝不知所蹤和崇禎皇帝自殺外,其他皇帝均非橫死。

雖然那時候醫療條件有限,人均壽命普遍不高,但衣食無憂的皇帝壽命如此之低,還是很令人意外。

除了壽命,大部分皇帝在子嗣方面也不盡如人意。景泰、天順、弘治、嘉靖都是一子單傳,正德、天啟乾脆絕嗣;後代較多的只有洪熙、宣德、成化、萬曆四人而已。

我們看看天啟皇帝的子女情況:

天啟皇帝並非不能生,事實上他生育能力還不差,有3子3女:

長子朱慈燃,生母張皇后,天啟三年(1623年)十月生,生下就是死胎,後追封為懷衝太子。

次子朱慈焴,母皇貴妃範氏,早夭,出生時間不詳,後追封悼懷太子。

三子朱慈炅,母皇貴妃任氏,天啟六年(1626年)六月,因為北京城發生爆炸受到驚嚇,不到一歲夭亡,後追封獻懷太子。

長女朱淑娥,母皇貴妃範氏,天啟三年(1623年)十二月十五日早夭,年僅兩歲,後追封永寧公主。

次女朱淑嫫,母成妃李氏,天啟四年(1624年)十二月二十日早夭,年僅一歲,後追封懷寧公主。

三女,早夭,具體情況不詳。

在明代,嬰兒夭亡並非罕見,但是,堂堂帝王之家,六個孩子死亡率100%,這還是非常不正常。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奇怪的情況呢?年代久遠加深宮阻隔,幾百年前的皇家內情,我們只能從歷史記載中尋找蛛絲馬跡。

六個孩子全部夭折!明朝天啟皇帝為啥這麼悲催?|週末讀書

天啟帝朱由校

皇族一氧化碳中毒絕非僅見於明朝,溥儀也差點因此被奪去性命

記載天啟年間皇宮內情最詳細最可靠的一本書,叫作《酌中志》。

《酌中志》的作者,是明朝皇宮的一個太監,叫劉若愚。劉若愚出身不差,其家世襲延慶衛指揮僉事,父親應祺官至遼陽協鎮副總兵,他也應該受過比較好的教育。

萬曆二十九年,劉若愚進宮做太監。知識在哪兒都是力量,劉若愚屬於太監中的知識分子,在宮內混得不錯。天啟初年,劉若思被派內直房經管文書。

天啟皇帝去世後,崇禎皇帝清除魏忠賢勢力,劉若愚也被誣告入獄。他在獄中寫下這本《酌中志》,詳細記述了自己在宮中數十年的見聞,併為自己鳴冤,後來終於得到釋放。

劉若愚在宮內待了幾十年,經過了整個天啟朝,加之他懂文化,在宮內地位比較高,其對皇宮內各種事情的記載是非常可信的。

劉若愚在書中介紹了皇宮內各職能部門,在講積薪司的時候,他寫道:

“凡遇冬寒,宮中各銅缸木桶,該內官添水湊安鐵芻其中,每日添炭,以防冰凍、備火災,候春融則止。皆積薪司事也。

凡宮中所用紅籮炭者,皆易州一帶山中硬木燒成,運至紅籮廠,按尺寸鋸截,編小圓荊筐,用紅土刷筐而盛之,故名曰‘紅籮炭’也。每根長尺許,圓經二三寸不等,氣暖而耐久,灰白而不爆。

如經伏雨久淋,性未過盡,而火氣太熾,多能損人,倏令眩暈,昏迷發嘔,大人尚可,皇子女嬰幼何堪?又宮中鹹木做地平牆壁,多缺土氣,凡乳母畏寒,皇子女或中此毒,屢致薨夭,良可痛也。

注意這個觸目驚心的“屢”字。

如果劉若愚的記載屬實,

那應該是有多名皇子女死於冬天用木炭取暖導致的一氧化碳中毒。

劉若愚萬曆二十九年進宮,崇禎二年離開皇宮。我查了查這些年間皇帝的生育記錄,從他進宮後,宮內共出生了八名皇子女,除了天啟皇帝的六個孩子,還包括:

萬曆皇帝第八子朱常溥,母李順妃,萬曆三十三年十二月早夭,年不滿兩歲,後追封為永思王;

萬曆皇帝第十女朱軒媺,萬曆三十四年五月早夭,年不足一週歲,後追封為天台公主。

包括生下來就是死胎的懷衝太子在內,這八個孩子全部夭折,其中兩人死亡時間無明確記載,

剩餘六人中有四人死於冬天。

這四人中,生下時已經死亡的懷衝太子是在農曆十月,另外三個孩子死於農曆十二月,也就是冬天最冷的時候。

古代孩子死亡,主要是因為各種傳染病,但是冬天並不是傳染病的高發季節。這麼多孩子都集中在冬天死亡,側面證明劉若愚的記載是可靠的。一氧化碳中毒不僅可以導致嬰兒死亡,還可以導致孕婦及胎兒死亡。

事實上,皇族一氧化碳中毒絕非僅見於明朝,清朝末代皇帝溥儀,也差點被一氧化碳中毒奪去性命。

六個孩子全部夭折!明朝天啟皇帝為啥這麼悲催?|週末讀書

溥儀

溥儀在宣統十二年十一月的日記中記載:“二十九日,晴。夜一時許,即被呼醒,覺甚不適。及下地,方知已受煤毒。二人扶余以行,至前室已暈去。臥於榻上,少頃即醒,又越數時乃愈。而在餘寢室之二太監,亦暈倒,今日方知煤之當緊(警)戒也。八時,仍舊上課讀書,並讀英文。三時下學,餐畢,至六時餘寢。”

六個孩子全部夭折!明朝天啟皇帝為啥這麼悲催?|週末讀書

故宮中的曖閣

為何偏偏紫禁城內是沒有煙囪的?

一氧化碳為無色、無味的氣體,碳或含碳物質在氧不充分時燃燒產生。一氧化碳進入體內後會與血紅蛋白緊密結合,與一氧化碳結合後的血紅蛋白失去了與氧結合的能力,無法為組織輸送氧氣,引起組織缺氧。此外,一氧化碳還可以直接與細胞線粒體內的細胞色素a3結合,抑制組織細胞內呼吸。

一氧化碳中毒的主要表現是大腦缺氧。輕度腦缺氧可表現為頭暈、眼花、頭痛、全身疲乏無力、噁心嘔吐、胸悶、心悸等。重度腦缺氧病人表現為昏迷,伴有肌張力增高和肌肉強直。由於一氧化碳無色無味,人體吸入後,往往毫無知覺,甚至出現嚴重的症狀後仍不知何故,從而繼續處在高濃度的一氧化碳環境中,直至死亡。

中國北方沒有集中供暖的地區,

冬天多封閉門窗,在室內使用燃煤或木炭取暖,多有一氧化碳中毒者。

要避免一氧化碳中毒,就要避免室內一氧化碳蓄積,而避免蓄積的辦法,除了通風,就是使用煙囪。

煙囪在中國古已有之,成語“曲突徙薪”中的“突”其實就是煙囪。窗戶的“窗”,最早也是指開在屋頂用於排煙的天窗。

古人發明煙囪,並不是為了排一氧化碳,而是為了排煙。無論燒柴還是燒煤,都會產生大量的煙塵,會燻壞屋子。但是,歪打正著,取暖的爐灶接上和外界相通的煙囪後,會約束燃燒產生的一氧化碳順著煙囪排出室外,大大降低一氧化碳中毒的危險。

但是,

偏偏紫禁城內是沒有煙囪的。

為啥沒有呢?因為皇帝太有錢了,取暖不需要排煙。

紫禁城冬天的取暖措施,主要有三個。

第一,靠建築自身。

紫禁城裡用一道道高大的圍牆分割出多個院落,這些高大的圍牆可以抵禦寒風。建築大都坐北朝南,可以充分利用光照取暖。建築的牆壁和屋頂都非常厚,保暖效果好。冬天把門窗好好一封,外面的寒氣就不容易進來。當然,裡面的一氧化碳也不容易出去。

第二,靠地暖。

去過故宮的人,大概都知道養心殿的東暖閣。為什麼叫暖閣呢?因為這些建築的下面修築有地下火道。冬天在室外的地炕口內燒火,透過火道將熱力傳到室內地面,不僅熱力均勻,而且室內沒有煙塵汙染,功效和今天的地暖類似。

但是,暖閣的施工和維護都比較麻煩,而且燃料耗費巨大,只有極少數帝后所在宮殿的區域性能享受這種待遇,皇帝冬天一般就在暖閣過冬。

第三,就是靠燒炭了。

燒炭的工具,有大有小,大的有熏籠,熏籠可達一米多高數百斤重。小的有炭爐,又分放在手中的手爐和腳邊的腳爐。此外,還有各種火盆。

這些燒炭工具,都沒有排煙裝置。

為什麼呢?因為皇帝有錢,用的是無煙燃料。

如《酌中志》所說,宮中用的取暖燃料,叫作紅籮炭,是用易州一帶山中硬木燒成的,燒好後運至紅籮廠,按尺寸鋸截,編小圓荊筐,用紅土刷筐而盛之,故名曰“紅籮炭”。

木炭是木材或木質原料經過不完全燃燒,或者在隔絕空氣的條件下熱解,所殘留的深褐色或黑色多孔固體燃料。紅籮炭由硬木燒成,“氣暖而耐久,灰白而不爆”,屬於木炭中的“白炭”,是高檔品,燃燒時不會冒煙。

既然不冒煙,按照古人的常識,也就不需要煙囪了。

想象一下冬天的紫禁城室內環境:

有高牆擋住,風吹不進來;

牆壁、屋頂都很厚,不會透風;

冬天再把門窗一封,裡面就是一個非常封閉的空間。

在這種封閉空間裡面燒木炭,一旦木炭燃燒不完全,很容易產生大量一氧化碳。

由於沒有煙囪,一氧化碳無法經由管道排放到室外,在室內大量蓄積,很容易造成嚴重後果:

“倏令眩暈,昏迷發嘔,大人尚可,皇子女嬰幼何堪?”

而且,成人畢竟不會總待在屋內,那些照看皇子女的乳母,如果覺得憋悶了,可以到室外透透氣。而那些襁褓中的龍子龍孫,恐怕是沒人敢在大冷天把他們抱到室外透風的,只能長時間處在一氧化碳的毒害之中,直至夭亡。

六個孩子全部夭折!明朝天啟皇帝為啥這麼悲催?|週末讀書

故宮雪景

六個孩子全部夭折!明朝天啟皇帝為啥這麼悲催?|週末讀書

《八卦醫學史2》

作 者:寧方剛

出版社:鷺江出版社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