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豆瓣評分9.4《我們與惡的距離》——雖振臂疾呼,卻隔靴搔癢

豆瓣評分9.4《我們與惡的距離》——雖振臂疾呼,卻隔靴搔癢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著極為精彩的“上半場”。隨機殺人事件,受害者家屬與施暴者家屬的劍拔弩張,新聞媒體,正義律師。

種種事件和角色關係將故事張力拉的很滿。主線故事之外穿插的各色社會事件也將新聞媒體視角下被放大的世間百態展露無遺。

故事到了“槍聲之後”達到高潮,醉酒的律師一句句的控訴擲地有聲,讓故事深度上了一個臺階。

豆瓣評分9.4《我們與惡的距離》——雖振臂疾呼,卻隔靴搔癢

但故事最精彩的部分也隨著李曉明被行刑而逐漸結束。之後的故事線反覆徘徊在各個角色家庭關係之間,這本來沒什麼問題,但因為故事中段已經在張力和深度上提升了一個層次,後段再回到家長裡短,讓本來期待劇情更進一步的觀眾有些失落。

到了最後甚至用一個“三年後”的“大團圓”結局作為結束,這使得把本劇當作“現實題材佳作”看待的我頗有上當受騙之感。

豆瓣評分9.4《我們與惡的距離》——雖振臂疾呼,卻隔靴搔癢

片中有很多矛盾和衝突既精彩又合理。受害者家屬與施暴者家屬的矛盾被完整的呈現出來,但影片的問題在於,類似李曉明這樣的隨機殺人者多半是大腦硬體存在問題,社會環境僅僅是導火索,大腦才是炸彈本身。

這本就是一個醫學或生物學問題,但律師卻總是在糾結想要找出李曉明的殺人動機,他更多的應該關注由李曉明的出現所引發的社會問題,那才是更需要追問的。也正因如此,對李曉明行刑才是本片最精彩的情節。

豆瓣評分9.4《我們與惡的距離》——雖振臂疾呼,卻隔靴搔癢

以新聞工作者的視角關注社會話題,《我們與惡的距離》做到了振臂疾呼,這使得觀眾關注到一些長期被忽視的社會角落,這很值得稱讚。

但影片僅僅停留在告訴人們發生了什麼,卻無意向更深層次挖掘,無論是腦神經疾病導致的犯罪或是社會制度導致的不公待遇,影片都沒有深入討論,這種程度只能是隔靴搔癢,無法抵達真正的病灶。

豆瓣評分9.4《我們與惡的距離》——雖振臂疾呼,卻隔靴搔癢

難得的土壤,難得的種子,可惜沒開花。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