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他是明朝“袁隆平”,冒死從菲律賓偷回一根藤,養活中國3億多人口

他是明朝“袁隆平”,冒死從菲律賓偷回一根藤,養活中國3億多人口

饑荒年代民眾以樹皮為食

曾有史學家說過,中國的歷史是關於飢餓的歷史。對於這句話,相信很多經歷過戰爭年代或者饑荒年代的老人來說,肯定深有體會。民以食為天,作為生命之本源的糧食對人類來說無疑是最重要的。

他是明朝“袁隆平”,冒死從菲律賓偷回一根藤,養活中國3億多人口

袁隆平

實際上,我們國家也是近幾十年才保證了糧食安全,沒有出現過饑荒的現象。對一個擁有十三億人口的大國來說,能取得這樣的成就實屬不易。這不僅要歸功於農民的辛勤勞動,還要歸功於眾多科研人員的不斷努力,這其中的代表就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同志。

自從出現了雜交水稻、雜交小麥,我們國家的土地上終於能夠生產出足夠全部國人使用的糧食了。但是在古代,科學技術並不發達,人們的溫飽問題如何解決呢?在這個問題上,紅薯可以說是幫了大忙。

他是明朝“袁隆平”,冒死從菲律賓偷回一根藤,養活中國3億多人口

紅薯

然而紅薯並不是我們國家土生土長的農作物,而是和花椒、番茄一樣,是從別的國家流傳過來的,紅薯能夠不遠萬里來到中國的土地上,可謂是經歷了無數的艱難險阻。把紅薯帶到我們國家的土地上的,就是一位可以稱之為”古代袁隆平“的人——”紅薯之父“陳振龍。

他是明朝“袁隆平”,冒死從菲律賓偷回一根藤,養活中國3億多人口

陳振龍

出身書香門第,卻未踏上仕途

明朝嘉靖二十二年,陳振龍在福州府長樂縣的一個書香門第中出生了。陳家世代都為讀書人,祖輩有不少人有不少人都考取功名做了官。他的父母自然對他寄予了極大的希望,希望他能夠科舉中第,走上仕途。

陳振龍倒也爭氣,他從小飽讀詩書,熟讀四書五經,通曉六藝經傳。還不到二十歲就已經考取了秀才。小小年紀就已經展現出不俗的志向,他的父親問他長大後想幹什麼,他的回答並不是庸俗的”博取功名利祿,青史留名“之類的,而是希望天下的百姓再不用過窮苦的日子。

小小年紀就心懷天下的他頗有幾分”為民生立命“的抱負,這都來源於他讀的史書。實際上,在中國有記載的幾千年歷史中,史書上記載的諸如”歲飢。。。人相食“”易子而食“等字眼時有出現。

他是明朝“袁隆平”,冒死從菲律賓偷回一根藤,養活中國3億多人口

饑荒

面對飢餓,人們也不得不放棄最後的道德底線。在書中看到這樣的情況後,年少的陳振龍感到極為痛心,什麼時候我們國家的子民可以免受飢餓困擾呢?與大多數古代讀書人一樣,陳振龍起先是想從政治中尋找這個答案的。

然而,一心想要考取功名的陳振龍卻遲遲未能如願。在成為秀才之後,陳振龍在之後的會試中接連不第,這讓他很苦惱。

敢闖敢拼的地道福建人

所謂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福建沿海地區由於多丘陵,可供人們耕種的土地極少。為了謀生,從唐朝開始,福建沿海居民就已經踏上商船,跨越大海,與海外各國的人們進行貿易。

他們帶著內陸的絲綢、藥物、糖、紙、手工藝品等特產,沿著”海上絲綢之路“漂洋過海,將這些商品銷往世界各國。

他是明朝“袁隆平”,冒死從菲律賓偷回一根藤,養活中國3億多人口

經商

長久以來的經商傳統,讓福建沿海地區的居民形成了敢於冒險,頑強拼搏的精神。文明與世界的”閩商“就是發源於此。所謂”隔重洋之渡險,處於天盡海飛之地“是閩商們的真實寫照。”愛拼才會贏“是他們的人生信念。

成長於福州府的陳振龍耳濡目染閩商們的打拼故事,難免會對他們口中的大海的世界十分嚮往。受他們感染,他也有一種拼搏進取的精神。對於此時屢試不第的陳振龍來說,現在擺在他面前的,好像是一條更寬廣的道路——經商。

在封建社會中,商人處於社會的最底層,封建統治者們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僵化民眾的思想,提倡”重農抑商“。在”士農工商“的四民制度中,商人的地位是最低的。可想而知,做出這個轉變的陳振龍需要多麼大的勇氣。

紅薯的身世

呂宋島是現今菲律賓北部的一座島嶼,古時候的中國人稱這座島為為”小呂宋“,而稱整個菲律賓為大呂宋。這座島嶼因為地理位置優越,盛產黃金,所以世界上很多國家的客商都會來這座島上進行貿易。

他是明朝“袁隆平”,冒死從菲律賓偷回一根藤,養活中國3億多人口

呂宋島地理位置

紅薯這種植物的原產地是美洲,當地的印第安人培育成可以食用的作物以後,被西班牙人帶到了自己的殖民地呂宋島。在西班牙殖民者的管轄下,紅薯是禁止被帶出呂宋島的,那麼它是怎麼漂洋過海來到中國的呢?

放棄仕途下海經商,心懷天下運回薯秧

條條大路通羅馬,在科舉考場上未能如意的陳振龍,並不覺得考取功名是唯一的實現人生價值的道路。於是他放棄了科舉考試這條路,轉而跟隨當時的閩商踏上了下海經商這條路。

明朝萬曆二十一年5月,陳振龍又一次來到了這個自己再熟悉不過的小島。在這

他是明朝“袁隆平”,冒死從菲律賓偷回一根藤,養活中國3億多人口

紅薯

一座名為呂宋島的小島上存在著一種神奇的植物,這種被當地人稱為”朱薯“的東西,不僅可食用,而且不分生熟,在貧瘠的土地上也能長得很好,產量極高。

陳振龍早都想把這種作物帶回國內去了,在他的心中,如果明朝能有這樣的作物,那將會挽救多少人的性命啊。可是,這座島上的殖民者看守極嚴,禁止外來者把這種植物帶走。

在這之前,陳振龍已經跟當地的農民瞭解過了,這種植物不需要種子,只要擷取一段藤蔓插在泥土裡就可以成活。他一直在盤算著怎麼把這種植物帶回去,面對嚴格的檢查,他心生一計:把藤蔓纏繞在繩子裡。

他是明朝“袁隆平”,冒死從菲律賓偷回一根藤,養活中國3億多人口

紅薯

古代的麻繩本就是植物做的,紅薯的藤蔓藏在其中不易發現。果然,負責檢查的守衛並沒有發現隱藏在纜繩中的紅薯藤,陳振龍順利地把紅薯藤帶上了船。

呂宋島到福建的路程,需要航行七天七夜,在這其中,無論是經歷驚濤駭浪,還是任何的艱難險阻,陳振龍的心裡只想著一件事:把朱薯藤帶回大明的土地上。一截小小的藤蔓,承載的可能就是成千上萬人的生命啊,如果真的在國土上試種成功了,挽救的將是千千萬萬的窮困百姓。

試種成功皇天不負,恰逢旱災以薯解難

帶回明朝大陸上的植物被陳振龍稱為紅薯,他懷著無限的希冀,把藤蔓種在了大明的土地上。皇天不負有心人,在陳振龍的悉心照料下,紅薯的長勢非常好,獲得了大豐收,此刻他的心裡自然充滿的是成功的喜悅。

他是明朝“袁隆平”,冒死從菲律賓偷回一根藤,養活中國3億多人口

種紅薯

在陳振龍試種成功的第二年,福州大旱,莊稼欠收,很多百姓面臨著無糧可食的問題。福州官員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只好向朝廷上求助。但是國家的救濟是有限的,想讓福州的全體百姓吃飽,仍是一個巨大的問題。

就在福州官員束手無策的時候,陳振龍上報官員,說自己家中的紅薯可以救荒。試種之後的紅薯果然獲得了大豐收,解決了福州千萬百姓的糧食危機。隨後紅薯這種作物在全國推廣開來,,由於紅薯這種植物的適應性強,若干年後,那段小小的紅薯藤蔓就已經在神州大地上遍地開花。

在華夏大地上,人口從明朝中後期的6000萬,增長到清朝中期的4億人口,可以說紅薯功不可沒,而這一切都起源於陳振龍帶回來的那一小段紅薯秧苗。可以說,陳振龍被稱為”古代袁隆平“當之無愧。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