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心理醫生手記(八十三)——“雙十一”錢包守護計劃真正享受購物

採訪時間:2022年10月24日

採訪地點:常州市德安醫院心理衛生中心

心理諮詢師:劉佳鳴

案例摘要:瞭解購物行為的產生機制及線上購物的心理戰術,樹立合理消費觀

心理醫生手記(八十三)——“雙十一”錢包守護計劃真正享受購物

心理醫生手記(八十三)——“雙十一”錢包守護計劃真正享受購物

雙“十一”火熱進行中ING

心理醫生手記(八十三)——“雙十一”錢包守護計劃真正享受購物

心理醫生手記(八十三)——“雙十一”錢包守護計劃真正享受購物

一年一度的“雙十一”即將來臨,各大電商平臺無不摩拳擦掌,絞盡腦汁,從滿減優惠、購物津貼到紅包遊戲、預售折扣,將花式營銷與心理戰術玩得出神入化。面對如此套路與誘惑,作為消費者的我們往往難以抵擋。“辛苦打工一整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一頓操作猛如虎,錢包只剩兩塊五”,衝動的消費讓本就不飽滿的錢包更加乾癟,如何才能看清購物行為的產生機制與線上購物的心理戰術,守護好我們的錢包呢?

心理醫生手記(八十三)——“雙十一”錢包守護計劃真正享受購物

消費者黑箱

心理醫生手記(八十三)——“雙十一”錢包守護計劃真正享受購物

心理醫生手記(八十三)——“雙十一”錢包守護計劃真正享受購物

心理醫生手記(八十三)——“雙十一”錢包守護計劃真正享受購物

經典行為主義理論認為,形成S(刺激)—R(反應)的聯結需要關注外部條件與過程,購買行為的形成同樣包含了“刺激→消費者黑箱→反應”。刺激主要取決於產品本身的特徵,包括:價格、質量、品牌、效能、使用者口碑等;以及圍繞產品的相關服務,包括:客服態度、服務體驗、物流配送等。而刺激能否形成購買反應,則在於消費者黑箱的運作結果。

消費者黑箱又稱購買者黑箱,是指消費者在受到外部刺激後所進入到的心理活動過程。由於它對消費者來說是看不見、摸不著、不透明的,故稱之為消費者黑箱。買與不買看似只是消費者的一念之差,但一念中卻包羅永珍,錯綜複雜,不僅涉及到消費者本身的特徵,如年齡、職業、經濟狀況、生活方式、受教育程度、社會文化因素、心理因素、角色地位等,還與資訊的收集與評估等決策過程緊密相關,比如身處漢服圈的消費者更容易購買漢服或周邊;有過愉快購物體驗的消費者復購率會明顯提升;當消費者看到他人留下的中差評時,對於本來瘋狂心動的商品,也可能瞬間失去購買慾望。

線上購物的心理戰術

實體店的商家常常感嘆門可羅雀,各個快遞站點的包裹卻總是堆積如山,同樣是“刺激→消費者黑箱→反應”,線上購物到底贏在了哪裡?

心理醫生手記(八十三)——“雙十一”錢包守護計劃真正享受購物

1.滿足個性化需求:

心理醫生手記(八十三)——“雙十一”錢包守護計劃真正享受購物

不同於線下客戶的陌生與隨機,在大資料的加持下,線上商城已將客戶與商品進行了篩選配對。線上商城會根據每個消費者的具體情況,推送特定的商品或服務,基本實現了一對一的個性化營銷,精準拿捏客戶喜好,提升購買率。

2.獲得主動感:

心理醫生手記(八十三)——“雙十一”錢包守護計劃真正享受購物

線上購物時,消費者可以主動搜尋並選擇資訊,不用進行空間變換便能在短時間內滿足貨比三家的需求,方便快捷。同時也可以與賣家進行雙向溝通,而不是隻被動接受線下店員類似廣告模板式的單向溝通。

3.緩解心理壓力:

心理醫生手記(八十三)——“雙十一”錢包守護計劃真正享受購物

不同於線下購物時一般需要當下作出決定,線上設定的購物車給了消費者一定的心理緩衝,不容易情緒化消費,直播購物除外,直播購物渲染的氛圍和話術更容易讓人情緒化。同時,成熟的退換貨操作也給消費者吃了一粒定心丸,可以放心購買。

4.獲得安全感:

對價格敏感型消費者來說,沒有明碼標價的實體店是絕對禁地,他們生怕因價格不明或少還了價而買到高價商品,因為比起收穫他們更厭惡損失。而線上商品價格的透明化基本解決了這個問題,給消費者帶來了一定的安全感。

心理醫生手記(八十三)——“雙十一”錢包守護計劃真正享受購物

感性消費與理性消費

心理醫生手記(八十三)——“雙十一”錢包守護計劃真正享受購物

心理醫生手記(八十三)——“雙十一”錢包守護計劃真正享受購物

理性消費

雖然很多時候我們明白購物行為的產生機制,也看穿了商家的營銷套路,卻依然剋制不住購物的衝動。這可能是因為從眾心理,看到大家都買自己也要買;或者是在消極的情緒下,希望透過獲得物品的方式獲得掌控感和力量感;也可能是因為滿足的無法消退而一直產生購物衝動。不管是那種情況,此時的購物行為已經超越了物品本身,變成了感性消費。

感性消費是指基於消費者個人情緒、情感體驗而產生的消費行為,它以個人喜好作為購買標準,更在乎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滿足。現代生活中,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越來越傾向於考慮商品的象徵意義和象徵功能,更加重視透過消費獲得個性的滿足、精神的愉悅舒適及優越感。這種“感性消費”與原來人們所遵循的單純從經濟性出發的“理性消費”截然不同,不禁讓人困惑,到底是取悅自己重要,還是理性消費重要。

心理醫生手記(八十三)——“雙十一”錢包守護計劃真正享受購物

購物本是源於需求,但網路購物除了滿足實際需求外,也會透過視覺和聽覺的雙重刺激,在源源不斷的降價廣告和即將售罄的飢餓營銷下,造成我們過度消費。當我們瞭解到購物,尤其是網路購物的產生機制,看到自己在購物行為中的真實需求,接納自我的不完整,減少因衝動消費帶來的內疚感等負面情緒,調節自己的信念及行為在一個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穩固我們的安全邊界,才能真正享受到購物帶來的物質與精神上的雙重滿足。

心理醫生手記(八十三)——“雙十一”錢包守護計劃真正享受購物

/

劉佳鳴

/

心理治療師,長期從事團體治療、危機干預、心理測量等工作。

主攻方向:完形主義治療、精神分析治療、EFT情緒取向治療。

研究領域:人際關係、親密關係諮詢、自我成長。

心理醫生手記(八十三)——“雙十一”錢包守護計劃真正享受購物

-END-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