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針對青少年的性侵越來越多,化學閹割、終身定位的震懾恐怕並不夠

針對青少年的性侵越來越多,化學閹割、終身定位的震懾恐怕並不夠

鮑某的性侵案件還懸而未定,雖然輿論喧囂塵上,但在司法上卻有太多取證困難之處,以至於鮑某甚至頂風作浪,拿出所謂“十問”反將受害者和公眾一軍。

但鮑某的風波未了,四川卻又爆出了性質更惡劣也更隱蔽的優秀教師性侵數十名男生案。

匪夷所思的是,優秀教師梁某所性侵的被害者,都是十幾歲的中學男生,甚至不乏十八歲成年者,同時這位教師梁某,在被受害者報案前,揭發出一系列案情之前,其實早有猥褻學生的前科。

針對青少年的性侵越來越多,化學閹割、終身定位的震懾恐怕並不夠

但他依然憑藉著過硬的簡歷,再度進入到了四川中學名校之中,並且再次將魔爪伸向了教室之中,不諳社會黑暗的學生群體。

根據最高檢的資料顯示,2012年到2016年,中國累計強姦案發生15萬餘件,而自2015年至2018年11月,全國各地法院共審理猥褻兒童犯罪11519件。

針對青少年的性侵越來越多,化學閹割、終身定位的震懾恐怕並不夠

而在四月份份鮑某疑案、梁某疑案相繼發酵後,國內輿論再次掀起了重懲性犯罪者的呼聲,從化學閹割、註冊性侵犯到再到終身電子定位跟蹤,幾乎囊括了世界上各國針對性犯罪者的所有有效措施。

那麼問題來了,這些措施真實效果又是如何的呢?

針對青少年的性侵越來越多,化學閹割、終身定位的震懾恐怕並不夠

雖然輿論上一度有恢復宮刑閹割的呼聲,但不管是呼籲者本身還是圍觀的看客,都並未將宮刑恢復本身當真,更多的是看做“漫天要價,落地還錢”的一部分,主流輿論和公眾還是更多的傾向於化學閹割。

這看起來,更現代、更科學也更人道。

化學閹割其實並不是真的閹割,而是一種藥物治療手段,本質上是精神病治療方法的一種,矯治才是化學閹割的核心——事實上,化學閹割跟物理閹割完全是兩回事,後者在閹割一定時間後完全不可逆,但化學閹割卻需要維持藥劑的施用,否則就會逆轉。

這項技術誕生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1944年記錄的第一起化學閹割,就是施用抑制睪丸激素產生的藥物,來抑制被化學閹割者的勃起能力,將其性水平下降到青春期以前。

透過降低性衝動、慾望和手淫頻率從而達到跟物理閹割後相同的結果——那就是在藥物維繫期間,被施藥者在服藥期間成為了性無能者。

針對青少年的性侵越來越多,化學閹割、終身定位的震懾恐怕並不夠

但化學閹割有很多問題,首要一個在於施藥成本極高,韓國的化學閹割者平均每人每年的服藥成本高達三萬人民幣,而2019年中國人均GDP才70892元,這樣的服藥成本無疑太高。

其次,化學閹割的效果也並不盡如人意,韓國作為近年來引入化學閹割的國家,但數年以來,韓國性侵釀成的輿情事件卻並未減少,不管是愈演愈烈的偷拍行為,還是最近的“N號房”,似乎化學閹割並未起到預想中“閹割震懾”的作用。

針對青少年的性侵越來越多,化學閹割、終身定位的震懾恐怕並不夠

從資料上來看,加拿大卡爾頓大學教授卡爾·漢森的統計結果顯示,對三萬一千名性犯罪者的五年追蹤期裡,重犯率為13。7%。而在對236名性犯罪的十二年追蹤期裡,這些犯罪者的重犯率則為28%。

而且化學閹割存在很大的隱患,在歐美國家中,化學閹割是服刑的替代選項,至不濟也能夠減少服刑時間,所以不乏犯罪者願意用金錢和這一期間內的性無能換取人身自由。

事實上,現在化學閹割的實際效果,也是基於服藥者的自我報告,其中大部分都是性犯罪者,這些有理由也有動機,高報藥物效果。

所以化學閹割者的重犯率居高不下,也就可以理解了——其實很多性犯罪者,也不需要勃起也能犯罪,例如性施虐和兒童猥褻。

相對化學閹割來說,終身追蹤的效果要好得多。

針對青少年的性侵越來越多,化學閹割、終身定位的震懾恐怕並不夠

2008年,韓國開始對性犯罪執行電子鐐銬強制佩戴,這能使警方隨時掌握性犯罪前科者的行動,這雖然讓韓國性犯罪在出獄後倍感困擾,但遏制效果卻十分出眾——佩戴電子鐐銬的性犯罪前科者重犯率只有0。21%,遠遠好於化學閹割。

但不管是化學閹割還是電子鐐銬,乃至於英國針對性犯罪者的“性侵犯終身註冊在案”,本質上都是事後的彌補和監督行為,並不能直接預防性犯罪的發生。

在德國曾經作為一個調研,結果顯示受調查的8718名德國男性中,有209人承認在成年後對兒童有過性幻想,但並未跟兒童有過性接觸。

而在針對兒童的性侵案中,取證困難也遠超普通案件,事實上哪怕是青少年性侵案也存在一樣的問題,例如鮑某案中,少女星星雖然保留了部分證據,但仍然很難在司法實踐中,形成對鮑某的有利控訴,而在梁某的多人性侵案中,雖然涉案者達數十人,但由於遷延日久,恐怕大部分受害者也缺乏相應證據。

所以,預防性犯罪的重要程度才是最重要的,因為性侵害往往會導致一個人落下嚴重的心理困擾,尤其是對青少年而言。

針對青少年的性侵越來越多,化學閹割、終身定位的震懾恐怕並不夠

在梁某疑案中,就有一位男生如此坦承自己的心理。

“我七百多分考進三中,畢業時成績下滑嚴重,同學為我感到惋惜,可是我很清楚是他把我毀了。16歲是我的第一次。。。我覺得自己是不乾淨的。。。”

但關注梁某性侵男生案的人不乏疑惑,為什麼梁某能夠對十七八歲,體力不弱的男生形成碾壓式性侵?

知名問答平臺上就有人直言:這不一定是體力上的壓制,而是一步步的對被害者形成了心理優勢,將對方的反抗步步圍剿。

針對青少年的性侵越來越多,化學閹割、終身定位的震懾恐怕並不夠

在梁某案中,其中一個男生的經歷就註解了這一點——從“都是男孩子有什麼可害羞”為名,誘導男生跟其同浴,然後又以搓澡為名,進一步身體接觸,之後同床共枕,最後實施性侵害。

其實就是一步步的瓦解被害者的心理牴觸,並在被害者“睡迷糊”之後,完成性侵行為。

步步為營,誘敵深入,這確實很凸現了梁某的心理學造詣。

而給予梁某機會的,正是中國傳統社會一直以來對“性”的為莫如深,以及對“親親倫理之間的信任”——這其中也包括了老師。

而根據調查顯示,中國有七成的兒童性侵案,為“熟人作案”。

針對青少年的性侵越來越多,化學閹割、終身定位的震懾恐怕並不夠

中國教育上很早就有性啟蒙這一環,但大都是一晃而過,講授者並未深究,受教者也獵奇大於學習。

論其原因,既是當代父母反對過分性教育,不願意“兩性問題擾及學習”,也有男女同堂,教師不便發揮,甚至女教師面對男學生亦有難以啟齒之處。

所以,普及性教育,加強學生和家長對性侵的意識,並設定專門課堂,男女分教,才是預防之基礎,也是解決性啟蒙教育的難點。

但性教育普及是在於潛在危險人群的預防,同時也理應對潛在作案者予以預防,既所謂“震懾”,而僅憑有期徒刑和化學閹割,明顯難以足夠的震懾到潛在犯罪者,其實“物理閹割”是個很不錯的選擇。

歐美自十九世紀末以來,就一度廣泛的採取過對性犯罪者的“物理閹割”,而捷克至今也還保持著物理閹割,而物理閹割不僅再犯率只有4%,而且經濟成本、人力成本遠遠低於化學閹割和電子追蹤。

最關鍵的是,在中國傳統中,有著對“閹人”的天然歧視,這也是太監、閹人淪為罵人詞彙的原因,這種根植於文化上的蔑視,整個社會的有色眼光,無疑能夠很好的震懾住犯罪者。

當然,考慮到戰後以來司法輕型化,就算要重啟“物理閹割”,恐怕也要多設條件,同時也要區別於古代宮刑,以張示現代文明之進步。

- END -

記得關注、轉發、評論、點贊喔!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