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要有被討厭的勇氣,但不是讓你故意去招人煩

要有被討厭的勇氣,但不是讓你故意去招人煩

邱嶽

讀了一本阿德勒的書,準確地說不是阿德勒的書,而是別人解讀阿德勒心理學理論的書。書名叫《被討厭的勇氣》。心理學理論裡新名詞特別多,每次讀都有些跟不上節奏,覺得自己很蠢,而這本書直接在對話中設計了一個蠢萌的角色代替我們發問,特別貼心。

阿德勒據說是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心理學體系的心理學家。他覺得弗洛伊德那一套重點在於解釋,但沒給解決方案。阿德勒把弗洛伊德這套體系稱為“原因論”,也就是“因為 XXX,所以 YYY”。

比如很多人社恐,按照原因論來解釋,是因為性格內向不善交際,所以不敢出門跟人參加社交活動。但阿德勒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目的論”,它將因果倒置,也就是說:因為你自己不想出門跟人參加社交活動,所以給自己找了個藉口,說自己性格內向不善交際。

這套理論初聽起來很有冒犯性,它將所有自我失敗的外在合法性瞬間內化了,它認為我們出現的一切心理或思想問題,都是自己的主動選擇。

但仔細一想,它的背後其實是一個強有力的暗示:如果糟糕的狀態是源於我們的主觀選擇,也就意味著我們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去選擇更積極的方式。

再大而化之一些,這其實是個態度問題:我們遇到挫敗時,究竟是去找藉口、找責難物件、找外部合法性,還是去承擔責任、尋找解決方案。

你可以嘗試回憶自己工作中接觸過的同事,事兒辦砸了以後,有的人甩鍋找藉口,有的人扛事找方法。你覺得哪種人更靠譜更可依賴?

我認識的所有做成事情的人都是後者 —— 有時候甚至他們並沒有方法,也會先假裝有方法,硬著頭皮把事兒扛下來之後再死磕,最後真的都會找到解決之道。

再說迴心理學,在傳統的精神分析中有一個套路是前溯原生家庭,什麼老爸酗酒老媽刻薄年少缺愛,導致各種後天問題,性格極端、作奸犯科等等。阿德勒一律不認,他說這都是在找藉口。

他相信關鍵問題不在於發生了什麼,而在於“如何詮釋”。原生家庭不幸的多了去了,並不是所有人都犯罪,不要裝無辜,不要說無法改變。從目的論出發,沒有什麼人是無法改變自己的。我們不能逃避,要鼓起勇氣,迎難而上。

當然,如果書到“鼓起勇氣”這裡戛然而止,也只不過是另一碗沒有勺子的雞湯罷了。但阿德勒確切地給出了策略,而這個策略的第一步,就是擁有自由。他將這個自由定義為自由就是被人討厭。

這又是一個有些冒犯性的宣告,如同書名一樣,看起來很像是鼓吹以自我為中心,不顧他人感受,愛誰誰的幼稚理論。

事實上卻恰恰相反,雖然阿德勒強調自立,卻極力反對以自我為中心。而是認定幸福來自於利他,來自於貢獻感。只不過這一切並不依託別人的看法,我們不必討好別人,用別人的評價來確認自己有用,而是透過自己的主觀判斷自己的價值感。

我們很容易被“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這樣的一兩句話所鼓勵,並將它引入歧途,認為自己應該可勁兒造,肆意妄為,冒犯別人,攻擊和評判別人。當別人討厭我們時,我們便拿出“被討厭的勇氣”護體。

這可不是被討厭的勇氣,這就是挑釁。

真正被討厭的勇氣,是能夠接納和理解自己,讓自己融入到人際關係之中,真誠地為他人的利益考慮,並做出貢獻。只不過這些貢獻的目的並不在於尋求認同。

因為我們擁有強大的自我,所以可以並不尋求,也不關注和干涉別人的評價和看法——即便他們討厭我們。我們為自己而活,至於別人怎麼想,是他們的事情。

這聽起來有些矛盾的觀點,卻在阿德勒的理論體系裡完美地閉合了,在我看來,它骨子裡不是一套方法論,而是一種態度。

態度決定一切。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