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福果媽媽
很多時候我們會碰到這樣的父母,他們特別苦惱孩子存在的問題,什麼不聽話,叛逆,不愛學習,暴躁,等等等等。
一談到孩子,他們就一副愁眉苦臉的樣子,苦惱地說:“為什麼孩子會變成這個樣子!”
而且這個時候,他們還覺得這是孩子自己的問題,或者是把矛頭指向手機、遊戲等各種原因,認為孩子變成這樣是和自己沒關係的。
但是,孩子成長成什麼樣,怎麼會和父母沒有關係呢?
最簡單的,父母怎麼和孩子說話,就決定了孩子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比如:
父母經常吼罵孩子,孩子說話聲音就大,一生氣就大聲哭鬧喊叫;
父母經常命令孩子,孩子行為就比較粗暴,不會和人好好交流;
父母經常拿孩子和別人比較,孩子就容易失去動力系統和目標系統,顯得不上進;
……
這都是父母和孩子交流中特別容易存在的問題。太多父母不知道如何跟孩子好好說話了。
一、改變命令式語氣
命令式語氣是父母對孩子說話時經常用到的語氣。
“把你碗裡的飯吃完!”
“把你的襪子脫掉!”
“把你的作業寫完再看電視。”
這樣的說話方式,基於父母對孩子自上而下的俯視視角,反應了在父母心裡,孩子就應該聽父母的話,讓你幹什麼就幹什麼,讓你什麼時候幹就什麼時候幹。
這種交流方式忽視了孩子的主觀能動性,只要孩子不願意,就屬於不聽話。那世界上哪裡會有完全沒有自己想法,會聽父母所有話的孩子呢?大概只有機器人了吧。
×:別玩了!該走了!聽話!
√:我知道你還想再玩一會兒,但是我們說好的時間已經到了,現在要去看奶奶咯,咱們和奶奶說好的,所以不能不去,等你回來之後睡覺之前的時間可以玩兒。
×:快點!要遲到了!
√:我們來比賽,看誰更快準備好!
二、改變灌輸式模式
父母還容易犯的一個錯誤時,強制性的給孩子灌輸道理。
有的是孩子這個年紀還聽不懂的道理,父母卻非要說;
有的是孩子不認同的道理,父母卻逼著孩子認同;
有的是父母整天說的道理,孩子都聽煩了;
灌輸式交流就像填鴨,父母只關心自己說了沒有,不關心孩子聽進去了沒有,很多時候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表達欲,孩子都已經煩的想用受捂住耳朵了,父母還是要不停地說。
可想而知,這樣的效果並不好。
×:趕緊起來,怎麼能不去上學,不上學你能幹什麼!給我老老實實去學校!
√:爸爸媽媽有時候也和你一樣不想上班,但是人生不同年齡階段,都有我們應該去做的事情,能告訴媽媽你為什麼不想上學嗎?
×:別緊張。
√:能給我說說你為什麼這麼緊張嗎?
三、改變反問式語氣
有話不能好好說,還有一個表現就是正話反說。
把門關上不說把門關上,說“你怕夾到尾巴嗎”;
孩子找不到一件東西,讓孩子好好找找,卻說“東西在我手裡呢”;
孩子問一個問題,不知道就說不知道,非說“我怎麼知道”;
……
這樣有些陰陽怪氣的說法,總是把正常的意思拐個彎來說,讓孩子無言以對。
×:地上的東西把你絆倒都不知道挪一下!
√:你剛剛在這裡坐著小板凳玩兒玩具,不玩了就把東西收起來,因為它們會擋路,容易把人絆倒。
四、改變對比式語氣
有的父母總忍不住把孩子跟其他人做對比。
本意上,父母是希望孩子能夠找到一個學習的榜樣,找到一個對標的物件,這樣才能讓孩子知道自己哪裡有不足,從而改正。
但是,如果父母從來都看不見孩子身上的優點,也看不到孩子縱向上的進步和努力,一味的透過對比來貶低孩子,那孩子就容易變得自卑,也會很苦悶。
×:看看隔壁小明,他一直準時到家,不像你。
√:準時回家,守時對一個優秀的人來說很重要。
×:陳阿姨家孩子又考了第一,你看你考的成績。
√:成績是這段時間學習成果的展現,你現在的成績距離優良還有一定的距離,你也很想取得一個好成績對不對?那下一次要加油哦!
五、改變貼標籤式模式
父母的語言對孩子傷害比較大的一個型別是:對孩子進行定性,然後做出整體性的批判,比如“你太自私了”,“你這麼這麼笨”,“你總是這麼粗心”……
這樣一竿子打死的判斷式語言,會讓孩子陷入一種無力感之中。
其實,父母不應該上綱上線,如果孩子犯了錯,就事論事就好,而不要給孩子定性,貼標籤。
×:你總是這麼不小心。
√: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下次當心。
×:不買了,家裡有好幾個了,你怎麼這麼不懂事!
√:今天咱們沒有買玩具的計劃,如果你想哭,你就哭一會人吧,等你哭完了,我們再聊聊這件事。
其實這個話題並不新穎,很多育兒文章都寫過,和孩子交流要怎麼說話,不要怎麼說話,但是不夠形象具體,原則誰都知道,但是如何應用,卻缺少方法。
其實,父母和孩子的溝通,可以模仿網店客服的培訓模式。
客服研究的是如何用語言讓買家信任店鋪,下單購買,而父母需要研究,如何用語言引導孩子正向的行為,是一樣的道理。
客服在培訓的過程中,會有一些固定的話術,所以我們也把和孩子交流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內容總結成話術模板,方便父母們學習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