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時尚/ 正文

傳導性耳聾怎樣治

傳導性耳聾怎樣治

治療原則:

1、手術治療:傳導性耳聾的治療以手術為主,外、中耳畸形、各種壓迫咽鼓管疾病、耳外傷均可透過不同的手術方法使聽力恢復。

2、保守治療:此種情況指的是各種炎症所致的傳導性耳聾,主要以抗菌素為主,可以透過靜脈點滴或區域性滴藥,使炎症消退,也可應用激素和抗組織胺藥物,減少滲出,使聽力盡快恢復。

混合性耳聾的治療原則:混合性耳聾是指傳導性耳聾與感音神經性耳聾兩種耳聾並存,如患藥物中毒性耳聾屬於感音神經性耳聾,同時又患有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屬於傳導性耳聾,治療如前所述區別對待,對於無法治癒的感音神經性耳聾又合併中耳炎者,在給與佩戴助聽器的同時,要積極治療中耳炎。

治療方法:

一、保留或重建耳部結構與功能成為傳導性聾外科治療的主流

傳導性耳聾詳細圖解依據循證醫學的準則根據不同病因和病變範圍選擇最佳的診療策略已逐漸成為耳外科臨床醫師的共識。基本原則為:徹底去除病變,最大限度地保留、修復或重建耳部解剖形態,恢復外耳、中耳的傳音功能。

1、慢性化膿性中耳炎

傳統的中耳乳突根治術逐漸為各種改良與成形術式所取代。開放式手術的同時施行鼓室或外耳道重建並縮小乳突腔,最大限度地保留中耳結構成為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外科治療的主流。許多大宗病例報告了同期進行聽骨鏈重建的臨床經驗。對於中耳粘膜嚴重不可逆病變(粘膜化生、肥厚增生或鱗狀上皮化),主張分階段手術,即分期鼓室成形,徹底清除不可逆組織(通常形成鼓室骨壁裸露)並置人矽膠膜(0。1~1。0 mm)防止粘連,引導粘膜再生並恢復鼓室含氣腔。6-12個月後二期探查並進行聽骨鏈重建,此法對於咽鼓管功能尚存者的效果較好。保留外耳道後壁的閉合式手術仍為某些型別膽脂瘤中耳炎的治療選擇之一。

2、耳硬化症

臨床性耳硬化症的有效治療仍以手術為主。愛護耳朵在術式選擇、鐳射顯微技術與人工鐙骨應用方面均有明顯進步,治療的效果也有提高。對於早期或輕度耳硬化症,曹鈺霖報告了鐙骨撼動並提升的術式,隨訪1~12年,近期有效率94。7%,遠期86。8%。本術式優點:簡便、微創、療效穩定,可施行再次手術或因術中鐙上結構損傷而改行底板手術。

3、先天性耳畸形

隨著高分辨CT影像和導航技術的應用,對各種先天耳畸形術前的診斷水平明顯提高,術中面神經損傷率有所下降。汪吉寶報告了53例前上徑路的直入式技術,除1耳外,52耳均順利探入鼓室。此法適用於硬化型或松質,隨訪1~9年,聽力恢復較滿意。此入路有安全、省時、易於掌握的特點。

二、新技術與新材料的應用

1、影像導航技術的應用,影像導航技術用於複雜耳部手術,可精確定位,減少盲目性,具有明顯的優勢和應用價值。先天性外耳道閉鎖的導航手術經驗,透過預先配;隹患側頭部參考點和顳骨位置,準確定位外耳道,僅7~27分鐘即可探入鼓室並發現聽小骨,縮短了手術時間,避免了面神經損傷,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

2、顳骨高分辨CT或雙螺旋掃描影像重建技術已廣泛用於傳導聾的術前診斷與術後評估,極大提高了先天性耳畸形、外傷性解剖異常以及腫瘤、炎性病變的診斷水平。代表性技術包括薄層掃描(1。0mm~2。0mm),水平加冠狀雙體位掃描,多平面與曲面重建及3D成像。小視野密集重建可良好顯示鼓室、聽小骨、窗區、面神經管、半規管等結構,灰度值定性與定量測量功能可提供更加準確全面的診斷資訊。

3、內鏡輔助的中耳手術。內鏡(包括軟性鏡和硬性鏡)用於耳部檢查源於20世紀80年代,最初僅為對鼓膜和咽鼓管口進行觀察。隨著光學與成像技術的進步以及內鏡外科技術推廣應用,人們又開始重新考慮它在耳外科領域中的應用價值。耳內鏡的應用包括術前檢查、術中輔助以及術後複查三個方面。優點是視野清晰、視場寬廣,照明充分。選用特定角度的側視鏡(如30~70)可看清某些在顯微鏡下不易觀察到的部位(如鼓室竇、面神經管下氣房群、下鼓室等),這對於隱匿病變的處理十分重要。文獻報告多為較簡單的中耳手術,如單純鼓膜修補、鼓室膽脂瘤珠或小的肉芽組織清除。在中耳疾病的檢查、診斷和外科治療中有選擇地使用內鏡是必要的,但不應誇大其作用並擴大適應證。

4、聽骨移植物的研發與應用。聽骨重建是傳導性耳聾外科治療的重要環節,植入材料包括自體、同種異體組織和人工贗復體。後者可分為生物陶瓷、金屬(鈦合金、鉑絲活塞、純金)和高分子聚合物等。自體和異體組織仍在使用,但存在取材創傷、吸收移位、最好結合病歷。

5、術中神經功能實時監測。中耳手術中面神經監護具有特殊意義。

東莞虎門海之聲助聽器專家分享!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