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時尚/ 正文

歷代茶葉儲藏演化史給今天的我們帶來了些什麼

從早期的生煎羹飲,到唐煮宋點,再到明清散茶興盛,隨著茶葉的加工方式和飲用方式的變化,茶葉的儲藏方式和儲藏器具也相應發生了變化。

歷代茶葉儲藏演化史給今天的我們帶來了些什麼

在漢代,飲茶之風開始在文人及上層貴族之間悄然流行,當時的飲茶方式以煮飲為主,茶類為團餅茶,既是餅茶,其存放必有容器。漢代是我國古代漆器生產製造的繁榮時期,富人生前大量使用漆器,又將漆器隨葬,以漆器來儲存茶餅是完全有可能的。

歷代茶葉儲藏演化史給今天的我們帶來了些什麼

唐代的茶葉飲用繼承了漢代的飲法,並在其基礎上更加精緻。從陸羽《茶經》記載看,唐代的茶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相應的,儲藏方式也有所不同,餅茶常用紙或絹類等細薄的絲織品來包裝儲藏,這種方式在唐代詩歌中多有體現,當時人們以白紙或白絹包裝儲藏後,在包裝表面題寫相關的詩句。而針對茶粉,《茶經-四之器》中提到“羅末以合蓋貯之”,意為羅下的茶末須用有蓋的盒進行儲藏。除了竹製、銅質茶盒外,唐代陶瓷業興盛,以陶瓷製作的茶盒也較為常見。唐代還有一種靠火來儲藏茶葉的方法。在《茶經二之具》中有“棚,一日棧。以木構於焙上,編木兩層,高一尺,以焙茶也。”總體來說,唐代儲存茶葉的方式主要以防潮溼為主,對防串味的功能較弱。

歷代茶葉儲藏演化史給今天的我們帶來了些什麼

宋人十分注重茶時的儲藏,先用箬葉包裹茶餅,再放人焙茶器具中乾燥存放的儲藏方式在當時非常流行。當然,現在也依舊有人使用這種儲存方法,比如雲南一帶包裹七子餅茶的材料還是採用當地生產的竹筍殼包裝。

歷代茶葉儲藏演化史給今天的我們帶來了些什麼

與唐代一樣,散茶用瓷器存放,也有用火焙茶,只是用火藏茶的方式有可能將茶餅烤焦,因此宋代改進了這種方法,提出密封藏茶的概念。宋徽宗《大觀茶論-藏焙》中提出,將茶餅在保藏前先用火烘焙祛除溼氣,再放人已經用過的漆竹器中密封保藏,這樣做的目的是降低烤焦茶餅的風險,而且既可以防潮又可以防止串味。

歷代茶葉儲藏演化史給今天的我們帶來了些什麼

兩宋時的鬥茶之風在明代消失,餅茶為散茶所代替,散茶的出現對茶葉的儲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代朱權的《茶譜》是現存明代最早的一本茶書,裡面記載的飲茶方式繼承了唐宋的一些傳統方式,(如:同樣有用箬葉包裹進行烘焙乾燥,或將茶葉密封放人箬葉編織的茶籠中儲藏),但又開啟了明清的新風氣,將茶葉放人紫砂大瓶中貯藏,內襯乾燥後的箬葉,密封瓶口,再將茶葉瓶放在通風乾燥的房間裡,若需使用茶葉,將大瓶內的茶葉分裝到小瓶中。

歷代茶葉儲藏演化史給今天的我們帶來了些什麼

與唐宋之際不同的是,明代茶籠、紙、盒等儲存器具基本不見,紫砂、錫等新型貯藏材料進入人們的視野,這主要是由於散茶易受潮,而之前的包裝物防潮效果較差。

歷代茶葉儲藏演化史給今天的我們帶來了些什麼

清代飲茶方式繼承明代,以散茶沖泡為主,茶葉的儲藏方式與明代類似,但也有所改變,有提出在茶瓶內放入燒紅的炭,或將茶葉分裝,放入石灰壇中,讓石灰起到吸潮的作用,對茶葉的儲存非常有效,並且清代儲存茶葉已經大量使用瓷罐、紫砂罐和錫罐。袁枚在《隨園食單》中提到:“收法須用小紙包,每包四兩放石灰壇中,過十日則換古灰,上用紙蓋扎住,否則氣出而色味全變矣。”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