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時尚/ 正文

齊軍佔據了會稽,就到達南朝的最東端與大海

徐嗣徽、任約等引齊軍濟江,據石頭城,高祖問計於(韋)載,載曰:“齊軍若分兵先據三吳之路,略地東境,則時事去矣……”揣摩韋載的話可知,此“三吳”應該指臨近建康的吳郡、吳興、義興三郡,會稽不在其中。因為:其一,北齊軍隊不可能徑直渡過浙江到達會稽;其二,如果齊軍佔據了會稽,就到達南朝的最東端與大海,就不能再“略地東境”。

齊軍佔據了會稽,就到達南朝的最東端與大海

學者們在論證“會稽說”或“丹陽說”時,列舉了不少史料作為證據。這些史料的確很容易引起人們的誤解,很有必要在此逐條予以辨析,同時進一步考證三吳的含義。王鏗提出:“東晉南朝的三吳地域,有狹義的和廣義的兩種”廣義的三吳地域“從北朝看來,它甚至就是南朝的代名詞”。

齊軍佔據了會稽,就到達南朝的最東端與大海

這是正確的,但還有餘義可發。“桓玄輔晉,以(王鎮之)為大將軍錄事參軍。時三吳饑荒,遣鎮之銜命販恤,而會稽內史王愉不奉符旨,鎮之依事糾奏”。據此,會稽似乎在狹義的三吳之內,其實不然。元興元年(402),“無麥禾,天下大飢。二年春二月乙卯,桓玄矯詔自稱大將軍……秋八月,玄又自號相國”。由此可知,“三吳饑荒”即“天下大飢”,“三吳”泛指東晉全境。

齊軍佔據了會稽,就到達南朝的最東端與大海

這是廣義三吳的一個例證。此類事例還有很多。宋文帝的太子劉助拭君篡位後,武陵王劉駿馳檄京師說:“傳檄三吳,馳軍京邑,遠近俱發,揚旅萬里。”此處的“三吳”絕非狹義的三個郡,而是廣義,指南朝全境。可見,並非僅北朝稱南朝為三吳,東晉南朝人也稱自己的國家為三吳。

齊軍佔據了會稽,就到達南朝的最東端與大海

三吳在廣義和狹義之外還有第三個含義,即指代揚州。例如,“先是,(庚)翼悉發江、荊二州編戶奴以充兵役,士庶傲然。(揚州刺史何)充復欲發揚州奴以均其謗。後以中興時己發三吳,今不宜復發而比”。由前文的“欲發揚州奴”可知,此“三吳”指揚州,我們還可以舉出兩條佐證。

齊軍佔據了會稽,就到達南朝的最東端與大海

大興四年(321)五月庚申詔:“其免中州良人遭難為揚州諸郡憧客者,以備徵役。”“中興建……(戴若思)出為徵西將軍,都督充豫幽冀雍並六州諸軍事、假節,加散騎常侍。發投刺王官千人為軍吏,調揚州百姓家奴萬人為兵配之”。陶回在平定蘇峻之亂後,“摺補北軍中侯,俄轉中護軍。

齊軍佔據了會稽,就到達南朝的最東端與大海

久之,遷徵虜將軍、吳興太守。時人飢谷貴,三吳尤甚……回上疏曰:”……不如開倉凜以販之。“乃不待報,輒便開倉……由是一郡獲全。既而下詔,並救會稽、吳郡依回販恤,二郡賴之。在郡四年,徵拜領軍將軍……咸和二年,以疾辭職,帝不許”。平定蘇峻之亂在咸和四年(329)二月,陶回“以疾辭職”絕對不會在咸和二年。咸和共九年。

齊軍佔據了會稽,就到達南朝的最東端與大海

觀陶回的仕歷可知,此“咸和二年”應為“鹹康二年(336)““成帝咸和五年,無麥禾,天下大飢”。這與上文的記載在時間上相吻合。據此可知,當時是全國“人飢谷貴”,“三吳尤甚”是指揚州地區特別嚴重,“三吳”不是狹義的三郡,而是指代揚州。咸和三年五月,蘇峻“遣管商、張瑾、弘徽寇晉陵,韓晃寇義興。吳興太守虞潭與庚冰、王舒等起兵於三吳。”因為王舒為會稽內史,人們很容易認為會稽屬於狹義的“三吳”。這仍是表而現象。“司徒(王)導密令以太后詔諭三吳吏士,使起義兵救天子。會稽內史王舒以庚冰行奮威將軍,使將兵一萬,西渡浙江。

相關文章

頂部